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文学语言是作家情感的载体,也是作家创作个性、风格、气质外化的表现形式。凡大家之作,其语言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李白诗语言的天马行空,豪气万丈以至达到“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评语)的艺术境界。杜甫自谓“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有死不休。”(杜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其诗语言千锤百炼,精警绝伦,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陈师道《后山诗话》评宋诗云:“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也主要是指三人诗歌在语言上各具面目。就宋词来说,晏殊“温润秀洁”(王灼《碧鸡漫志》语),柳永“词语尘下”(李清照《词论》语),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周邦彦“富艳精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辛弃疾“大声镗,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温润秀洁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这些评价的主要指向还是每个作家文学语言的个性特点,或文学语言的风格、气质。当然,艺术性很高的文学语言并不是凭手上或嘴上的功夫,它必须以深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韧不拔的意志、良好个性气质的养成为基础,还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形象的思维能力,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娴熟的表现技巧等为前提,才能达到。否则,文学语言的艺术追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辛弃疾运用语言技巧娴熟,艺术精湛,特点突出,个性鲜明,也正是因为完全具备了上述基础和前提。其语言艺术的表现固然可以归纳出很多方面,但我以为最突出的有四点:一是雄劲健举的豪壮语,二是盘旋郁结的悲愤语,三是随心所欲的古典语,四是通俗自然的口头语。试分述之。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辛词意境

(一)雄劲健举的豪壮语。稼轩在上饶和陈亮于鹅湖相会,“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英雄所见,不谋而合。辛弃疾说他和陈亮是“元龙臭味,孟公瓜葛”,陈亮也说“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他们两人所论都是恢复大计,这话头和朝廷和戎政策相抵触,所以辛弃疾以非常遗憾的心情说:“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这“硬语”是指什么?正是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豪壮语。而“硬语盘空”所指向的正是陈亮词也是辛词雄劲健举的语言特点。它的内涵除了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豪壮语以外,还应包括那些慨叹分裂、痛斥权奸、抒发忠愤的悲壮语。如其《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之“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雄劲健举的意境

稼轩平后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大气磅礴,龙腾虎掷,故作词喜用英雄豪壮语。读之往往使人明显感到喷泻着一种力拔山岳气盖世、气壮山河的冲击波。这种冲击波“气流”沸沸扑面,咄咄逼人,上可冲霄汉,下能塞幽壑,可以使懦夫鼓勇、志士扼腕,冯攘臂,老骥奋蹄。陈毅元帅曾有诗赞苏辛词说:“吾爱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他以“力万钧”三字概括辛词的语言风格,十分精炼准确。辛词之所以能取得“力万钧”的艺术效果,是以内在的至死不渝的民族爱国精神为其渊源的。陆游《老马》诗云:“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稼轩雄心犹如这志在千里的老骥,每当念及北伐大计时,一股英雄驰骋的意气立刻腾涌而出,于是“敛雄心,抗高调”,发而为词,自有一种撼天动地的力量。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英雄驰骋的意境

诚如稼轩门人范开论及辛词的这一语言特点时说:“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知夫声与意之本原,则知歌词之所自出。是盖不容有意于作为,而其发越著见于声音言意之表者,则亦随其所蓄之浅深,有不能不尔者存焉耳。”范开是从立意上说明辛词雄劲刚健的语言特色“有不能不尔者存焉”的道理,是非常有见地的。我们试读他《永遇乐》之“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虽是追念当年刘裕纵横天下的英雄壮举,但所联想的却是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追求。再读他《满江红》(汉水东流)之“马革裹尸当自誓,娥媚伐性休重说。”“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气吞万里如虎的意境

虽是追忆当年飞将军李广抗击匈奴的赫赫战功,却无不寄托着对自己理想的向往热情。还有《水龙吟》之“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满江红》(倦客新丰)之“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之“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等,等等。稼轩的这类英雄硬语读之总给人一种在顿挫跌宕的感情波涛中迸射出一股风发凌厉、势欲摩空的飓风烈火样的激情。此外,还在字里行间时时迸射着一种愤世嫉俗、刺世嘲世骂世的忠愤不平之霸气凛然难犯的正气。文如其人,语如其心。稼轩词“硬语盘空”正是他心同日月,气贯长虹,忠肝义胆如烈日秋霜的精神的艺术体现。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稼轩

(二)盘旋郁结的悲愤语。欲飞还敛,欲说还休,回环吞吐,荡气回肠,正是此类语言的艺术体现,也是辛词语言最主要的特色借用辛词中的话说,就是“怨结中肠,潜动精魄”。他的绝大多数述志之作都呈现出这种语言特色。南渡之初,他写词并不算多,语言也是痛快淋漓,无稍隔碍的。但是,来由于他屡次遭受打击,其语言风格发生了变化,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常常是将奔涌如潮的感情波涛迎头截住,使其倒折回去,积蓄在胸,盘旋郁结,幽壑潜蛟,在表面平静的底层形成潜在的涌动。如其《破阵子》刚才在梦境还是纵马驰骋、万弩齐发的沙场可一回到现实,这气势如虹的情感立刻倒咽回去,化作“可怜白发生”的悲叹。这悲叹意味着自己空怀壮志,却空老一生的愤懑。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纵马驰骋

为什么意志理想总成空?要说的话太多,也无从说起,只用“可怜白发生”五个字将其凝结在心底,感受着难以言传的折磨和苦闷。在滁州任守时,朋友范昂回京,他作词送别云:“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这个嘱咐语重心长,它把作者身在滁州,心系长安,思欲报国又无从施展的苦闷心情以及对朝廷的不满和希望对朋友的期待等等复杂情感全渗透在“愁肠殢酒只依然”这几个字里面了。而且“落雁”“空弦”的形象,也是向朋友意味深长地诉说自己艰难的处境。满腔怨忧又不全说出来,窝在心里,只是微露语意,无论是听者还是读者都能心领神会,都能明显感受到他内心所郁结盘旋的情感底蕴。《念奴娇》(倘来轩冕)有“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句,其中蕴含同样是非常深厚的,但万语千言只在天外“孤鸿”飘渺的形象之中,只须体会,毋用多言。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复杂情感的意境

辛弃疾空怀壮志,空老年华的情结是随时随地都能感发到的,每当有了这种感发,他都是轻描淡写的一语了之。“却道天凉好个秋”是这样,“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也是这样,前举“可怜白发生”等句也无一不是这样。叶嘉莹先生把这叫做“

一本演为万殊”的“感发之生命”。她进一步分析说:“辛词中感发之生命,原是由两种互相冲击的力量结合而成的。一种力量是来自他本身内心所凝聚的带着家国之恨的想要收复中原的奋发的冲力,另一种力量则是来自外在环境的,由于南人对北人之歧视以及主和与主战之不同,因而对辛弃疾所形成的一种谗毁摈斥的压力,这两种力量之相互冲击和消长,遂在辛词中表现出了一种盘旋激荡的多变的姿态,这自然是使得辛词显得具有多种样式与多种层次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斜阳

(三)随处牵引的古典语。辛词用经用史,出入百家,为历来论者所称道。刘辰翁《辛词稼轩词序》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然陈同父效之,则与左太冲入群媪相似,亦无面而返。”这段话都是极言辛词用典之多、之流畅,但仅仅是表层理解。词中如此大量用典使事,这确实是稼轩的创新,但这也是一步险棋,弄得不好,适得其反,容易形成典故的错杂堆砌,杂乱无章,反而淹没作者的性情,喧宾夺主。宋诗的“西昆体”、“江西诗派”于此都有深刻教训。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辛稼轩

所以一味追求用典多,而自己又缺乏驾驭能力,不能统领,或不会大气包举、驱驰摆布,结果只会被典所使,或无面而返,或死于典下。过去对辛词用典的研究,很多是着眼于技巧,如死典活用,实典虚用,僻典明用,熟典暗用等等,这些探讨虽是有益的,但有其较大的局限性,容易失之浮浅。近年来有些学者,注意到对辛词“”的研究,如张玉奇先生《辛弃疾词艺探胜》一书中对此多有论及,并且见解深刻精辟,我认为这是研究辛词用典的最理想的切入点。辛弃疾器大声闳,志高意远,辛词用典之所以常人难到,完全是因为他具有龙腾虎掷的英雄豪杰之气。本来这种“”在辛弃疾是要用于疆场杀敌,收复中原的,自有补天活国手,可惜封侯命运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其难言者未必区区妇人孺子间也。”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辛弃疾

他以我手写我心,当他的雄才伟略无法施展时,不得已转化成词,自然是喷吐虹霓,驱走龙蛇,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正是辛词在用典使事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的关键所在。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以气驭典。稼轩以气驭典,驱若风云,龙腾虎掷。他是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和时代的绝顶高处,鸟瞰两千多年,所有历史人物事件攒蹙累积,皆在衽席之下,莫得隐遁,招之即来,麾之即去,随意取舍,纵横驰骋,如韩信将兵,挥洒自如,一切为我所用,无不称心如意。如无稼轩的胆气、真气、才气、奇气、豪气、正气、霸气、浩然气、男子气、英雄气,面对如此多的史事典故将会手足无措,步难行。所以前代评论家于此多有告诫。稼轩用典使事的成功,也正是因为具备了这诸多“”,善于以气贯之,大气包举,才能笔势浩荡,不可羁勒,形成稼轩用典使事所独有的面目特色。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霸气的意境

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以气驭典的呢?我们可以通过词例分析加以体会。先看《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这首词,共用了八个典故,分别为三鸟、三妇、二男事。这八个典故都是写离愁的,总体是说三鸟啼归之悲,不如三女二男作别之悲。人间离别,将成孤鸿无归,月下独醉。全篇所贯注的“”可作两层解:一层是与茂嘉弟离别时的伤悲,再一层是在离别之外所寄托的悲怆,“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离愁意境

这第二层恨是由第一层引发出来的,也是更为深刻的。“鹈鴂”出自《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鹧鸪”出自唐诗李涉《鹧鸪词》“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杜鹃”用蜀王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啼归事。这三鸟啼春,纯是因情设景,借鸟言人。面对暮春凋残之景,以寄年华不再、壮志成空的悲慨;“马上琵琶”用汉昭君辞汉出塞事。也是感叹汉元帝国势孱弱,“关塞黑”三字表现了面对强敌只有屈辱求和的暗淡处境,和南宋国事的衰微相联系;“长门”用汉武帝疏陈皇后于长门宫事。其中所寄寓的正是作者自己不得信任,有志难展的苦闷。这和《摸鱼儿》词中“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是同一情感;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杜鹃啼

燕燕”用卫庄姜送归妾事,《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涕泣如雨。”这也是国难当头,不得已作别故国之事。据《左传隐公三年、四年》记载,卫庄公妻庄姜无子,以庄公妾戴妫之子完为子。完即位不久,就在一次政变中被杀,戴妫失势,遂被遣返,庄姜远送于野,作《燕燕》诗以别。“

河梁”用汉李陵别苏武事。李陵与匈奴身经百战,最后却兵败降敌,留下千古遗恨;“易水”用荆轲别燕剌秦事。联系南宋政权岌岌可危、风雨飘摇的政局,却没有荆轲这样的英雄壮士担当起为国分忧的重任。全词所贯注的“”,是忠愤抑塞之气,是慷慨悲凉之气。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身经百战

这种“”之贯注也可从章法结构上作进一步理解:首先由三鸟啼春引入悲凉境界,然后脱开景物,超越眼前现实,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和现实的峰巅,居高临下,鸟瞰数千年历史,于是历史上的人间怨事皆攒蹙累积,无可隐遁,从中摘出三女二男的人间离别之事,分别叙说,借古喻今,悲国难之当头,叹英雄之失路。再以“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收束,既回应三鸟啼春之开头,又将三女二男人间离别的五件怨事由“如许”二字轻轻串起,巧妙地将悲壮之气贯通全篇。结尾“谁共我,醉明月”六字点明主旨,托住全篇,发出“微斯人,吾谁欤归”的无限感慨,也进一步深化了悲愤难平的主题。王国维论词是反对用典太多的,但是面对这首词的诸多典故,他不得不折服于心,发出由衷的赞叹:“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啼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亦认为:“稼轩词自以《贺新郎》一篇为冠,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他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以秋风为贯穿全篇的主线,共用了十个和秋风有关的典故。词云:

亭上秋风,记去年嫋嫋,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尊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史公书。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斜阳

这首词读起来,只觉有一股衰飒凉秋之气贯注于胸,在衰飒的秋气中又透发着一股悲愤苍凉的壮气,整顿乾坤的豪气和英雄失落的怨气。首句“亭上秋风”即入手擒题直接拈出秋风意象,然后紧紧扣住秋风步步推进,展开联想。“嫋嫋”承“秋风”而来,在似有似无中自然化入《楚辞·九歌》“

姻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典。“山河”二句承“”而来,在叙事中又自然化人《世说新语语言》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借卉饮宴。周侯(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是将秋风亭权当新亭,感叹无人念及山河破碎之国难。“功成”二句,是将二典合用。先用《战国策秦策》语:“蔡泽谓应侯曰:四时之序,成功者去。”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山河

是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按顺序运行,每个季节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便自然离去。再用“团扇”之典:《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婕妤何以怨,盖为飞燕所谮,欲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故以“团扇”自喻。辛弃疾将此二典合用,可谓结合得天衣无缝由夏去秋来引出团扇被弃之怨,旨在说明秋风一来,团扇就会被人疏离,阁置不用,因而有“年年团扇怨秋风”之意。这显然是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叹,是壮志成空、英雄失落的感叹。“禹迹”是由会稽曾有大禹治水的踪迹起兴,也由秋风感发,是说岁月悠悠,秋风永恒,斜阳依旧,而当年大禹治水的功业却无法再现了,其中隐然寓含着深深的忧国之思。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斜阳依旧

茂陵词”与“相如”也是二典合用,意在夸赞汉武帝的《秋风词》章句风流,犹如司马相如“弘丽温雅”的文笔。汉武帝《秋风词》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欢乐极兮悲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等语,与稼轩悲叹年华空老的情愫相吻合。“木落江冷,眇眇愁余”也是将《新唐书·崔信明传》中“枫落吴江冷”与《楚辞·九歌》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二典合用,亦从秋风引发出不遇之感。“蓴鲈”句则用张季鹰因秋风起而思归事。“新凉灯火”则用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中“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垆。灯火稍可亲,简编可舒卷”等语,即呼应了开头,又引出观太史公书的深意。全词由秋风一气贯穿,流畅谨严,典故虽多,却无堆垛芜杂之感。这也是因为他在驱驰典故时,能够大气包举,举重若轻,始终有一股英雄悲慨之气主导其中,以气驭典,典壮其气,所以不觉堆垛芜杂。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秋风起

稼轩以气为本的精神,体现在他崇高的人格力量上,陈亮《呈稼轩》诗说:“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陆游《寄赵昌父》诗也说:“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已归荒丘。”直到他死后几十年,还有王恽在《过稼轩先生墓》中盛赞他:“黄壤不埋忠义气,至今烟草见蟠螭

。”这些都是对他人格精神的评价。“”是他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精神,论抗金恢复大计主张“必先内有以作三军之气,外有以破敌人之心,故曰:‘未战养其气’”。评价古人也以“”为最高境界,如说陶渊明:“须信此翁未死,到而今凛然生气。”又赞扬刘裕当年“金戈铁马,吞万里如虎。”用之于创作,他也同样是以气贯注,刘克庄所谓“大声镗,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也是赞扬他作品中所迸发着的英雄豪杰之气。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吞万里如虎的意境

英雄豪气是他能以气驭典的精神基础,博大胸襟是他能以气驭典的气质条件,才力华赡是他能以气驭典的学问前提。正因为他能以气驭典,所以所以在用典使事的过程中,信手拈来,如春风化物,不露形迹。借他《浣溪沙》中“妙手都无斧凿瘢”,“恰如春入浣花村”两句话来形容,是非常恰当的。春风化物,只在有意无意间,但觉镂金错采,锦绣满前,却不见着力处。又如韩信将兵,任意挥洒,人尽其材,才尽其用。如其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先由京口之地联想到三国孙仲谋,是引发怀古之情,让他树立一个占断江南的英雄标准,使现实中的南宋小朝廷顿显苍白逊色,巧妙地指责了朝廷自甘屈辱、无视英雄存在的奴才相。然后再举出金戈铁马、横扫群雄的刘裕,说明江南豪气古来就有,可惜现在荡然无存,也是指责小朝廷的一蹶不振。都是在赞美历史英雄人物的同时,回视现实,进而批判现实。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金戈铁马的意境

但对现实的批判只在若有若无间,要读者去体会。用“元嘉”事,实为针对韩侂胄仓促北伐而发,韩侂胄欲建盖世功名以自固,不顾辛弃疾劝阻,他必然要重蹈王玄谟、刘义隆的覆辙。事如所料,后来出兵,不但无功,反而把南宋小朝廷仅有的一点元气损伤殆尽,埋下覆亡的祸根。“佛狸祠下”,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故事,抚今追昔,叹江南久无豪气,感朝廷忘却国耻,麻木不仁。末了用廉颇事,抒发英雄空老的憾恨。刘过说辛弃疾是“书生不愿黄金印,十万提兵去战场”。正因为他有如此才略和胸襟,所以无论典故有多少,全都会在他的笔下被轻而易举地化成作品的有机体,与情感精神妙合无痕。而且每个典故所起的作用是用别的任何语言都无法取代的。正如韩信所将之兵,各有其用,不可易移,又无往不胜。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辛词雄浑意境

岳柯对此词虽曾“微觉用事多”,但所用之事尽皆恰如其分,虽经作者累月修改,“日数十易”,但最终哪一个“”或“”也无法改易,只好保留原样。当然辛词用典使事,也不是篇篇金玉,极少数作品出于游戏笔墨,难免有强拉硬凑的毛病,但白璧微瑕而已。(四)通俗自然的口头语。以俗语入词,柳永首开风气。北宋俗词在柳氏的影响下,也确实有泛滥之势。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所用俗语大抵为花街柳巷、青楼女子中或调情逗笑、或描摩女子体态服饰、明眉皓齿、舞姿歌喉等等格调不高。东坡有意矫正,虽用俗语而注入清新高雅的内质李清照也用俗语,却看不起柳永的“词语尘下”,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青楼女子

她以纯真情感和典雅气度用俗语,另开以俗为雅一途。而辛词用俗语,却能摒弃俗艳,洗尽铅粉,俗语中仍不乏清新俊迈的勃勃英气的风格特征,这和李清照有些相似,也和他的人格精神是相统一的。辛词之俗语大抵可分作两类:一类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另一类则是嘲世讽世的。前者如其题为“戏题村舍”的《鹧鸪天》(鸡鸭成群晚未收)一词,题为“村居”的《清平乐》(茅檐低小)一词,题为“夜行黄沙道中”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词,题为“代人赋”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一词,题为“游鹅湖醉书酒家壁”的《鹧鸪天》(春如平原荠菜花)一词等等,都无一不是描写农村风光的。顾之京《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一文经过精辟的论述,认定辛弃疾的农村词有二十五首,基本上都是用俗语写成的。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荠菜花

且看《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溪上青青草

这就是辛词用俗语写田园风光的典范作品。他的开创性不只是在俗语运用上表现出的自然清新,更主要的是他用俗语描画了一群富有诗意的农民群象。他从农民的生产劳动中发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你看,白发老俩在低小的茅檐下拉家常,情态悠闲;大儿中儿都在忙碌农事;小儿不懂农事却躺在溪头剥莲子吃。正是小儿的“

无赖”,反衬出这个农家的勤劳朴实和平静和谐,以及农村生活浓郁的泥土气息。他在《浣溪沙》中写道: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用俗语表达农民对丰收由衷的喜悦,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关爱农民的博大襟怀。这也是一般诗人、特别是词人所无法达到的崇高境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表现出作者自己所感受到的丰收的喜悦,他总是以农民的忧乐为忧乐,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他的农村田园词用俗语而能脱出脂粉铅艳,达高尚境界的根本原因。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稻花香

另一类俗语词则是他嘲世讽世之作。这些词的语言通俗,大都幽默诙谐,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被称之为“俳谐词”。他对那些名利之徒深恶痛绝,厌恶其俗不可耐,故常以幽默诙谐之语嘲讽之。《夜游宫·苦俗客》一首就很有代表性,词云:

几个相知可喜,才厮见说山说水,颠倒烂熟只这是。怎奈何,一回说,一回美。有个尖新的,说底话非名既利,说的口干罪过你,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词意境

这首词描绘的是当时官场中两种不同的“俗客”:前者故作风雅,见面后彼此还引为“相知”,只是“颠倒烂熟”地“说山说水”,其实尽是些虚伪浅薄之徒,是几个装模作样的假清高、假斯文的俗客。这个“尖新的”则是另外一种不加掩饰的俗客,他“非名既利”的话语和“说山说水”的“高人雅士”似乎格格不入,但骨子里却是相同的。两种俗客,都令人作呕,但作者将其捏合一处,加以对比描画,使两种俗客的不同丑态同时显现,以增强其讽刺意味。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山水意境

邱俊鹏先生在其《读辛弃疾的幽默词》一文中分析说:“此词虽采用白描手法为两种俗客画像,但上下阕的写法不同。上阕比较含蓄,形象也较鲜明,语言幽默。下阕则比较直露。上阕用‘怎奈向’把自己与俗客分开。下阕用许由听说尧欲召其为九州长,便于颍水滨洗耳,以表示自己高洁的典故,表明自己对俗客的厌恶。这样就与词题‘苦俗客’的苦字紧扣起来。全篇除用许由洗耳的典故外,均未用典,语言通俗、幽默,很有点曲的风味。”还有许多俗词是聊以自嘲的,如《行香子·博山戏呈赵昌甫、韩仲止》,是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者长存”等俗语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其中不乏对官场污浊的愤世之情;其《永遇乐·戏赋辛字》也是如此。把自己的姓,和艰辛、悲辛、辛酸、辛苦、辛辣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倾诉了自己半生经历的辛酸悲苦。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辛酸悲苦

辛词的俗语,不同于柳永的“词语尘下”,他的格调高,内涵丰富,总能和时代与人生相联系,是他愤世嫉俗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那些慷慨激昂、悲愤沉郁的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给词苑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方式。多用散文、议论句法也是辛词用语的一大特色。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二:一是通篇以赋体问答的形式出现,如《六州歌头》(晨来问疾)、《沁园春》(杯汝前来)、《沁园春》(杯汝知乎)等几首。其特点是拟人化手法,通篇设为主客问答,既抒发了主体情感,又充满了生活情趣,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如《六州歌头》有小序交代了此词的写作动机:“属得疾,暴甚,医者莫晓其状。小愈,困卧无聊,戏作以自释。”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悲愤沉郁的意境

全词安排人与鹤的对话,更像一段寓言故事:主人有疾,鹤一早即来问安,于是主人絮絮叨叨地向鹤诉说病因,说“有三事,太愁余”:一是手植小松树长高了,却妨碍梅坞花径的视线;二是山头泥浆被急雨灌入曲沼;三是檐外竹遮挡了青山。这三事令人愁烦,陷于矛盾,无法解除,故而得病。又问鹤能否想办法给他治这个病。鹤的“臆对”更是妙不可言:“虽卢扁药石难除。有要言妙道,事见《七发》。往问北山愚,庶有瘳乎。”另一种表现形式则用得更多,就是直接用散文句法或引古文成句发表议论。如《行香子·博山戏呈赵昌父、韩仲止》中:“少日尝闻: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者长存。由来至乐,总属闲人。且饮瓢泉,弄秋水,看停云。”

辛弃疾语言艺术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青山

​又《蓦山溪》(饭蔬饮水)中:“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永遇乐》(投老空山)之“政尔堪叹”、“聊复尔耳”等,《最高楼》(君听取)之:“君听取:尺布尚堪缝,斗粟也堪春。人间朋友犹能合古来兄弟不相容。”当然,用这种手法写词,其距离词体艺术的基本要求是走得远了些,尽管我们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这种句法的活泼灵动,富有意趣,但作为歌曲,还应只是稼轩的一种创新性尝试,聊备一格。而且这种“尝试”,若非稼轩之类奇才大手笔者,实难驾驭。余以为稼轩以散文句法议论为词,虽说是一种创新性的尝试,但并不适合词体的审美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词体“要渺宜修”的审美意味,也缺少了文学本身应有的“韵味”,多数读来枯涩乏味,犹如嚼蜡。对此种艺术手法的称赞性评价也不可太过,肯定它的存在并予适当评价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