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優秀的孩子,是被“愛”出來的

有些父母想讓孩子變得優秀,對孩子的要求十分嚴苛,缺少情感的交流。


害怕愛孩子會寵壞他,經常用各種各樣的規矩去控制他;


害怕鼓勵孩子會使他驕傲自滿,於是信奉打擊式教育,經常責罵指責孩子。


但是你會驚訝的發現,這樣變“優秀”的孩子,長大後多少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他們內心常常陷入痛苦和掙扎,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很難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我也見過另一種優秀的孩子,不是隻體現在個人成就上,他們溫暖、善良、平和、寬容、不卑不亢、不驕不躁,在逆境中也總能懷揣希望,保持樂觀積極的狀態。


這一類孩子,不是被逼的優秀,而是自己選擇的優秀。這樣的優秀,源於“被愛”。


心理諮詢師羅近月說:“好好被愛過,才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底氣來源。”


1

愛,給孩子安全感


在遊樂園時,我常常會觀察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在遊戲設施中玩的時候,時不時要看向一旁的媽媽,確認了媽媽也看向他的眼神或者笑容,他才會接著放心地去玩。


當這樣的確認多了幾次之後,孩子就不再看媽媽,能夠更投入更專心地玩自己想玩的遊戲。


其實,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孩子尋找安全感的一幕。


童年時期,父母持續、穩定的關愛和溫暖,會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他能夠確信自己是被認可和接納的,內心充滿了能量。


足夠充足的安全感,讓孩子有底氣和勇氣放心大膽地去探索這個世界,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這樣的孩子,更容易獨立、進步、成長。


而童年匱乏愛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低,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害羞內向,畏畏縮縮,總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比如喜歡粘著爸爸媽媽、容易哭鬧;或是特別調皮搗蛋、習慣差,本質都是在呼喚愛。


而且,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也會深刻影響孩子與他人建立關係。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的妹妹從小體弱多病,得到了父母全部的關注和愛,可憐的松子從童年時起就一直被忽視,缺少關愛。


從小時候學會扮鬼臉逗父親笑開始,缺愛的松子逐漸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她的一生都在各種親密關係裡尋找愛和接納,哪怕被虐待、被欺騙,也不願意離開對方陷入孤獨。


童年時缺愛的孩子,將終其一生在各種關係中尋找愛,彌補過去的創傷。


他把幾乎全部的能量都用來尋找愛和自我懷疑上,總是會覺得自己不配被愛,內在的消耗過多。


於是,便缺少足夠的精力和能量用於對外的探索和成長。


2

愛,給孩子自我療愈能力


近年來,我們總是會在新聞上和自己的周圍看到越來越多抑鬱症、輕生、心理脆弱的人。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童年沒有被好好愛過。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裡寫到:“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一個人童年時被父母好好愛過,自我價值感比較高,能夠好好地接納自己、愛自己。


不管在面對什麼困難和挫折時,都能夠用這股力量自我療愈,自我救贖,心懷希望,從逆境中向上生長。


而從小就缺愛的孩子,往往會在做錯事或者遭遇失敗時,表現得特別的玻璃心,兇狠地指責自己、從根本上否定自己,不斷地消耗著內心的能量。


知乎上有個話題:“被好好愛過是什麼感覺?”


有個回答道出了最關鍵的一點:


“被好好愛過之後就是會更勇敢,因為這份愛會讓你更有力量,更堅強的去面對人生中的暴風雨;


因為這份愛的存在讓你無論身處何方即使在陰暗的角落心中仍會有陽光照進,永遠不會失去活著的信心;


因為你知道無論如何有個人始終支持你愛你,所以你不用怕,所以你可以大膽向前。


這份愛就像陽光,種在心中的陽光。”


在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會更強,不管在面對什麼事,都會充滿勇氣和力量,比其他人走的更遠。


就像《阿甘正傳》中的阿甘,我想不僅僅是“傻人有傻福”,而是因為他童年時,哪怕身體有缺陷,也一直被媽媽好好的愛著、鼓勵著、欣賞著,長大後他才有足夠的能量戰勝各種挫折,成就精彩的人生。


不是因為被逼著、要證明什麼、或是要討好誰而變得優秀,而是因為被愛著,被欣賞著,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發自內心地去追求優秀。


3

好父母,要會愛


誠然,絕大多數父母當然都是愛孩子的,可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孩子,並沒有感覺到被好好愛過,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呢?


我們做父母的,真的知道怎麼愛孩子?怎麼表達愛嗎?


更多的時候,是父母意識不到自己行為會帶給孩子怎樣的影響,從而在不知不覺間給孩子造成了傷害,讓他不能感受到充分的愛。


比如不允許孩子哭、打罵孩子、偏心、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


愛孩子,不是溺愛,在物質上無限滿足他的所有要求,縱容他的一切行為,而是要用一種正確的方式愛孩子。


關鍵有3點:


1. 接納孩子: 接受他的不完美,懂得欣賞他身上的閃光點,不是因為他“乖”“好看”“優秀”而愛他,而是無條件地去愛;


2. 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愛:不以自己的想法去評價和控制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增進了解,多傾聽,要看見孩子各種行為表現背後的真正需求,給他引導和幫助。


3. 保持情緒的穩定:學會共情,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不隨意打罵、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籤,保持理性溫和,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


在與孩子保持親密,給他足夠的愛的同時,逐步培養他的規則意識、責任感、獨立性,讓孩子可以在與父母一次次的分離中,成長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好好愛著。

真正優秀的孩子,是被“愛”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