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十三帝之光緒皇帝


滿清十三帝之光緒皇帝

光緒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名載湉(滿語:ᡯᠠᡳ ᡨᡳᠶᠠᠨ,),愛新覺羅氏,是清朝自入關以來的第十一位皇帝,同時是中國最後一位有正式諡號及正式廟號的皇帝,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年號“光緒”。

光緒帝是醇賢親王奕������次子,也是道光帝之孫。同治帝駕崩後,他以三歲沖齡過繼給咸豐帝,因而繼承了皇位。他在幼年時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在位期間,歷經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禁閉在中南海瀛臺。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緒帝在中南海瀛臺死於砒霜中毒。死後廟號德宗(滿語:ᡩᡝᡯᡠᠩ),諡號景皇帝(滿語:ᠠᠮᠪᠠᠯᡳᠩᡤᡡᡥᡡᠸᠠᠩᡩᡳ),葬於清西陵中的崇陵。

生平經歷

出身

滿清十三帝之光緒皇帝


光緒帝讀書像

他為前一位皇帝——同治帝的堂弟兼表弟。其父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賢親王奕������,生母嫡福晉那拉氏為慈禧太后之妹。因穆宗(同治帝)為文宗(咸豐帝)獨子,又早死無後,慈禧太后便以和自己血緣最近的載湉,過繼於咸豐帝,登基為帝,名義上繼承咸豐帝而非同治帝的皇位。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期

四歲即位,主少國疑,大臣未附,兩宮太后姑允王大臣所請,依《太后垂簾章程》十一條,垂簾聽政。

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駕崩,慈禧太后獨自垂簾聽政。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翌年簽定《中法新約》。

光緒帝一生受慈禧太后的控制,自小由翁同龢做他的老師,但慈禧太后規定翁同龢只能教孝經,更被李連英監視。朝廷大權在成年(1890年,20歲)後,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短暫親政

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帝已十八歲(虛歲),而在達到他這個年齡之前,包括同治帝在內的幼年繼位的清帝均已完成大婚並親政。六月己亥,慈禧太后頒佈懿旨,明年正月舉行皇帝大婚典禮。婚禮完成,光緒帝即應親裁大政。壬寅,再頒懿旨,明年二月初三日歸政[2]。慈禧太后選擇自己的侄女亦是光緒帝的表姐葉赫那拉氏為其皇后。

光緒十五年正月丁卯,御史屠仁守請求慈禧太后在歸政後繼續批閱奏摺,被斥“乖謬”。癸酉,清廷如期舉行大婚典禮。此次大婚相比同治帝大婚,花費較少。二月戊寅[3],慈禧太后頌懿旨斥責吳大澂要求尊崇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的請求,並出示醇親王在光緒元年的奏摺,表明醇親王的忠心。己卯,慈禧太后正式歸政,宣告十九歲的光緒帝親政。慈禧太后勉允禮親王領班軍機大臣世鐸等王大臣所請,於皇帝親政後再訓政數年。中外同辭,再三瀝懇,慈禧不得不依據《訓政細則》開始訓政,不需垂簾亦無須議政王引見大臣,其餘細則與《垂簾章程》略同,實際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後,光緒帝逐漸建立了以翁同龢、汪鳴鑾、孫家鼐、文廷式、志銳等為骨幹的帝黨,影響光緒親政後的作為。

甲午戰爭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堅決主戰,但光緒指揮不當,加上翁同龢、李鴻章之間內鬥嚴重,導致清朝戰敗,次年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用璽。

戊戌變法

自甲午戰敗後,光緒帝銳意變法革新,“不做亡國之君”,1898年頒佈《明定國是詔》,表明變革決心。在慈禧的默許下,於1898年起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新政,並以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四軍卿架空原有的軍機大臣,但受到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在軍事上,陸軍改練洋操,為掌握軍事召袁世凱來京,下旨進行一系列整頓:

國家振興庶政,兼採西法,誠以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補我所未及。…...今將變法之意,佈告天下,使百姓鹹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強中國,朕不勝厚望焉。

戊戌政變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8、9月間,由於變法操之過急,坊間盛傳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閱兵”廢弒光緒帝的陰謀。光緒帝懼怕變法失敗,聽信康有為的意見,打算不經過慈禧太后同意,親自提拔候補侍郎袁世凱,以新式陸軍發兵,殺慈禧提拔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圍頤和園(慈禧所居)。慈禧得知消息,立刻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戊戌變法宣佈失敗,軍機處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四軍卿以及楊深秀、康廣仁等六維新派人士被捕處死,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日本,光緒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環水的南海瀛臺,對外則宣佈光緒帝生病,由慈禧訓政。從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起,到政變發生的八月六日為止(西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個變法維新曆時不過103天,故稱百日維新。

軟禁時期

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宣佈訓政,架空光緒。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欲廢光緒帝,挑選載漪之子溥儁入宮,成為光緒的義子,是為己亥立儲,由於這是廢立皇帝的先兆,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與馬裕藻、章太炎、丁惠康、沈藎,唐才常、經亨頤、蔡元培、黃炎培等聯名抗議,且各國公使都同情光緒,否認此事的合法性,導致慈禧失敗。慈禧遂不斷召外國西醫入宮探視“上疾”。

庚子事變

溥儁之父載漪等權貴利用剛剛興起的義和團排洋情緒,招引義和團進京,發生庚子事變,光緒帝與慈禧太后共同參加決定是否向八國聯軍宣戰的御前會議,光緒表達反對與八國聯軍開戰,但他已沒有親政的權力。[來源請求]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光緒帝逃至西安,並殺害珍妃。次年簽定辛丑條約(庚子事變賠款)後才回北京。此後處境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軟禁。八國聯軍之後,慈禧太后啟動第三波的政治變革,稱為清末新政(或稱庚子新政)。

死亡

滿清十三帝之光緒皇帝


光緒帝的葬禮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於瀛臺,比慈禧早一日駕崩,得年37歲。

清代官方文獻和宮廷檔案記載光緒帝為病死。但光緒帝在慈禧死前一日晏駕,時間過於巧合,外界對其死因歷來有諸多揣測。許多野史、宮廷回憶錄包括溥儀均指出光緒帝是被人下毒所害,但對兇手的推測各不相同。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據光緒帝的御醫透露,皇帝生前的確身體並不健康,主因是長時間不見天日、身體欠運動、心情不佳導致飲食不正常,卻也無病重之跡象。1980年,整理崇陵光緒帝遺骨時“未發現外傷及中毒跡象”,結合官方檔案上的說法,自然病死一說在當時一度成為學術界主流觀點。直到2008年對清西陵光緒遺體的頭髮、遺骨、衣服及墓內外環境樣品進行檢測分析後,證實光緒帝是砒霜中毒死亡。

光緒辭世時尚沒有陵墓,一直到1913年(民國二年)才葬入中國最後一座帝陵——河北易縣清西陵中的崇陵。1938年曾被盜。

兇手之推斷

慈禧說

《崇陵傳信錄》和《清稗類鈔》兩書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間,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

清室後裔、書法家啟功指出,其曾祖父、時任禮部尚書的溥良曾親眼看到太監從病重的慈禧宮中傳出一個蓋碗,稱“是老佛爺賞給萬歲爺的塌喇”。“塌喇”在滿語中是酸奶之意。此前從未聽說過光緒帝有任何急症大病。送後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監小德張(張蘭德)向太醫院正堂宣佈光緒皇帝駕崩了。隨後樂壽宮才哭聲四起,宣佈太后已死。慈禧與光緒素有嫌隙,況且當時慈禧已處於彌留之際,此時派人給軟禁中的皇帝贈食,極不尋常。啟功認為,慈禧可能先於光緒帝病死,但秘不發喪,直到確認光緒帝死亡後才對外公佈死訊。

央視主任編輯鍾裡滿依檢驗結果及史料記載認為,慈禧自戊戌政變以後就陰謀廢黜及弒害光緒,更擔心光緒會在自己死後復位翻案,所以才會在病危之時下毒手。

曾留洋並擔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齡在其英文版自述《瀛臺泣血記》中提出,應是慈禧指使李蓮英下手。

袁世凱說

稱光緒帝為袁世凱所弒者認為,袁負恩反戈,陷光緒帝於萬劫不復,光緒帝在瀛臺,“日書‘項城’(袁世凱別號“袁項城”)名以志其憤”。袁既知光緒帝對其深惡痛絕,則不能不懼太后死而帝獨生,故加以謀害(見於光緒侄、末帝溥儀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但鍾裡滿認為,當時除了慈禧太后外,並無其他人具備指使人對皇帝下毒的能力。袁世凱亦難以接近光緒帝。

死亡日期

雖然清政府公佈的死亡日期是清歷十月二十一日(西曆1908年11月14日),但喻大華認為清政府推遲了光緒帝的死亡日期,光緒帝的起居注史官惲毓鼎在他的《崇陵傳信錄》中回憶,在此前兩天的十月十九日,太監成群結隊地出宮剃頭,並毫不避諱地說皇上駕崩,因為國喪期間,服喪不允許理髮,所以搶在發佈之前剃頭。由此看來,朝廷發佈的光緒帝死亡時間不準,在溥儀入宮之前光緒就已經死了,慈禧從容佈置之後,確信可以掌控全局的時候才向天下公佈皇帝已駕崩。日本電報也稱光緒皇帝死於11月12日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