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乾麵與豆皮------西 坡

武漢是一座富有歷史感的城市,也是一座英勇的城市。

因為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武漢被頂在了萬眾矚目的“風口浪尖”上。

說到武漢,過去是長江大橋,現在,則是熱乾麵幾乎成了武漢這座城市的代名詞。

有槓精說,咦,武漢的鴨脖不是名氣最響嘛!對不起,據我所知,鴨脖的基因是四川的,武漢只是“發揚光大”。當外地人對鴨脖情有獨鍾時,武漢人也許正在嘲笑他們的“無知”。因為最能代表武漢性格、武漢排第一的小吃,是熱乾麵。

熱乾麵是一種拌麵:麵條煮熟後,待涼(也有熱燙狀態操作),過油,再淋上醋、辣椒油、五香醬、芝麻醬、香油等配料,攪拌一下就能吃了。當然,你也可以添加自己喜歡的食材,比如花生碎粒、酸豆角、辣蘿蔔、榨菜等。我發現,武漢熱乾麵上的澆頭,基本上不放葷菜。

有人把它跟北京烤鴨相比,認為:北京人為烤鴨而自豪,武漢人為熱乾麵而自豪,但熱乾麵畢竟在價格上不能與烤鴨相比……言下之意,有檔次之分了。這就讓武漢的熱乾麵死忠粉很不買賬,一句話就懟了過去:“熱乾麵我們天天吃,烤鴨你們天天吃嗎?一年裡我們吃熱乾麵花的錢,不知超過你們多少了!”這倒是。

上世紀初,武漢某餐飲店老闆李包發明了將面煮熟、瀝乾水、晾涼、拌入香油等作料。後來有個叫蔡明偉的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些改良,固定了一套工藝流程,推出“蔡林記”品牌的熱乾麵,一直沿襲至今。

這個“蔡林記”在武漢最出名的美食街戶部巷的巷尾有一家,巷外又開了一家。

戶部巷坐落於武漢最繁華的地段,有一百多年曆史,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 坊間有“早嘗戶部巷,宵夜吉慶街”之說。

熱乾麵的概念,究竟是熱的乾麵,還是起鍋後將熱面吹乾,我吃不準。它與我們熟悉的拌麵究竟有何不同?依我看,上海拌麵以蔥油開洋拌麵為代表,麵條直徑比較細,味道淡,而熱乾麵則直徑粗,味道厚;前者是“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後者是“關西大漢,鐵板,唱大江東去”。也許,這就是武漢人性格的直觀表徵。

在上海,熱乾麵遍地開花,大學裡也有,連我們單位食堂都可見到。

其實,武漢小吃真正厲害的角色,恐怕還要推豆皮。

好多年前,上海淮海路瑞金路口開了一家“江夏飲食店”,專司武漢小吃。那裡的三鮮豆皮非常好吃,我記得是用一籮飯粒攤成一張大餅,然後在上面撒肉丁、香菇丁、筍丁等。

戶部巷裡做豆皮的店鋪比比皆是,大大多於賣熱乾麵的。我站在一家號稱最正宗的鋪子外邊看師傅做邊請教,才知以前的觀察和理解是錯的。

所謂豆皮,是指:一、把綠豆放在清水裡浸泡幾個小時,去掉綠豆殼,洗淨;把大米洗淨,放入清水中浸泡幾個小時,然後與綠豆一起混合磨成細漿。二、把糯米洗淨,在清水中浸泡數小時,撈出瀝乾水分,上籠蒸熟。三、取出稍涼,下鍋,加入熟豬油、精鹽、溫水炒勻,盛起待用。四、將筍片、香菇丁、豬肉丁、蝦仁丁、豬舌丁、豬心丁、豬肚丁、叉燒丁等混以煮肉滷汁進行煸炒。

以上這個過程,外人當然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只是合成場面。

只見師傅在鍋子燒熱之後,將綠豆米漿舀到鍋裡,用木質刮片(有的用蚌殼)迅速將漿水向四周均勻地攤開;打入幾個雞蛋,向周邊塗勻;上下翻身,烙成薄的豆皮;接著將煮熟炒勻的糯米在豆皮上鋪好;再將餡料撒在上面;然後把豆皮周圍邊角摺疊整齊,糯米及肉餡包攏,邊煎邊切成小塊,迅速翻面,起鍋即成。

這時的豆皮,外表金黃,內裡雪白,香氣濃郁,吃口軟糯。

熱乾麵或豆皮,吃口乾乎乎的,是不是應該配一碗湯?過去我想當然地認為要配汽鍋鴿子湯,但在戶部巷竟然沒見一點兒蹤影,恐怕誤判了。“蔡林記”裡一個營業員大姐告訴我:“可以買一碗鴨血湯或蛋酒佐餐。”鴨血湯近於我們熟悉的“雞鴨血湯”,只是滋味濃烈鹹辣,也是武漢名小吃;蛋酒就是酒釀蛋湯,甜津津的,很爽口,同樣是武漢名點。於是,我做了一個搭配:吃熱乾麵時配蛋酒,吃三鮮豆皮時配鴨血湯,以求均衡。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海晏河清時,定要再過武漢三鎮,待俺把那裡的正宗名小吃一樣一樣吃將過來!

摘自:2020年02月12日《松江報》

熱乾麵與豆皮------西 坡


熱乾麵與豆皮------西 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