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創業,淪落到去小公司打工,背後是何原因?

在創業的大軍中,有這樣一個人數眾多的群體,他們有一定行業的經驗,也有一定的人生歷練。他們一般都經歷過一段職場生涯,最後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他們很多人離開職場,都有一個很普遍的原因——懷才不遇!或者覺得自己的能力與回報不相正比。於是紛紛離開原來的職場,走向了創業之路。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這類創業者創業的狀況,探究一下他們究竟有多少是走向成功,而又有多少是鎩羽而歸。


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創業,淪落到去小公司打工,背後是何原因?


先看一個案例:

賈勇,北京某知名家居上市企業的職業經理人。12年前,他與自己原上級領導發生工作上的矛盾,一怒之下憤而辭職,去了濟南一個全省知名的同行業企業,擔任該公司的CEO。兩年後,賈勇無法融入該公司的文化,被迫離開。之後,有去了兩家同行企業,也都在不超過半年,最後也都是淡然離開。

賈勇的業務能力出色,自己也比較自信,原想走出來後應該是有很廣闊的天地,但沒想這樣一晃就過去了三年,自己又回到了原點。

經歷了這三年,賈勇感覺還是原來的企業適合自己,於是又通過關係,回到了原公司。然而,回去後,他的崗位和待遇都遠不如以前。而且,他作為一個離職後又回來的高管,大家和他相處時候都有點怪異的感覺。然而,賈勇此時也只能默默忍受。轉眼又過了三年,賈勇在原公司遲遲得不到重用,眼看前途無望,於是就又被迫離職。

離職後,賈勇感覺不能再去做個高級打工者了,於是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很快,賈勇找到了一個曾經和自己共事過的同事,籌集了400多萬,跑到蘇州共同創辦了一個家居類的公司。然而,事情似乎總是不順利,兩年後,這個公司終於倒閉了,賈勇和那個合夥人也鬧得不可開交,投資全部打了水漂。

這次創業的失敗,讓賈勇是一蹶不振,信心飽受打擊,在家裡就這麼幹耗了近兩年,什麼都沒有心思去做。就在距今年一年前左右的時間,他又獲得了一筆投資,又在北京創辦了一個同業公司,雖然到目前還是虧損中,但賈勇還在堅持著,不知道何時能徹底翻身。


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創業,淪落到去小公司打工,背後是何原因?


通過這個沒有結果的案例,我們看到了什麼呢?儘管最後的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是大家對它的預測估計也是八九不離十了吧。顯然,案例中的賈勇恐怕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

這個案例在生活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而其中的主人公的命運也常常引發無數的嘆息。究其背後,大家會探問——為什麼這些很有才幹的能人最後卻是這樣的一個結果呢?這,其實就引出一個很沉重的話題——為什麼職場上那些“懷才不遇”的能人自己創業總是以失敗為結果呢?

先說懷才不遇者的“才”是不是真的存在?不一定。一個人的才華的展現,和他所處的環境密切 相關。就拿賈勇來說,他本來就在一個龍頭企業做事,在這樣的平臺上,一個人做出了成績,就很容易放大個人的才能,其實,這都是不準確的。

其實,致使賈勇第一次離開的,並不是他基於創業的想法,而是和原來的上級領導關係不睦所造成的。在他出來後的幾年時間裡,他一直是無法找到自身定位,最後不得不走向創業。而這個創業,對他來說是典型的敗走麥城。因此,賈勇在這麼多年時間裡,其實對創業不但沒做好準備,更沒有抽出精力和時間去潛心研究創業本身。創業對他來說就是最後被迫做出的選擇而已。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被迫創業”案例很多,但大多也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啟發:

一、職場上“懷才不遇”的“能人”,不一定是創業場上的高手。職場上“才”很多都是一種錯覺,就算是真有才,也大都是片面的,缺乏全局性的才。

二、創業是嚴肅的事情,創業的理由只有一個——你具備了創業的各種條件,而不是憤而離職後的退路。

三、最初的創業,萬不得已不要與人合作,最好自己單幹。

四、不要選擇投資太大的項目,尤其是那種自己掌控不了的資金當量所驅動的項目。

這樣的啟發,或許對那些離開職場的創業者們,真的能帶來真正的警醒作用。


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創業,淪落到去小公司打工,背後是何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