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医声4|侯刚: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前线医声4|侯刚: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前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侯刚医生是首批进驻「方舱医院」的医生,也是援助武汉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从进驻之前他脑海里对「方舱医院」的模糊认知,到进驻「方舱医院」工作一星期以后,他在认识上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人生第一次需要在4小时内查看100多名患者……照片上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了太多项因素……这次特殊的从医经历对他有了怎样的影响?侯刚医生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得知即将进驻的是『方舱医院』,我突然有种「有劲儿使不出来」的感觉……但一周后,我对它有了更深的理解」

2月4日,我随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奔赴武汉疫区,原以为我们会像先期来到武汉的一些老师和同事们进驻某家医院,接管某个病区参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但抵达武汉后接到的通知是进驻<strong>「方舱医院」,我突然有种「有劲儿使不出来」的感觉。

但随着这一周参与武昌方舱医院的筹建、病人的预检分诊,医疗查房等工作,<strong>对方舱医院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方舱医院收治隔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症患者和在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都是这场抗疫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是分工不同。

<strong>如果说救治危重症患者是「围歼战」,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为挽救患者生命,我们的医护人员不舍昼夜,共克时艰;那么<strong>收治、隔离轻症患者就是「打援战」,范围大,统筹要求高,为控制传染源,减少轻症转为重症,政府、医护、感控专家通力协作,确保方舱医院良好运行。

诚如王辰院士所讲「建方舱医院的初衷,是把患者应收尽收地收到医院,进而降低家庭和社区间的传播。方舱医院条件没有那么好,但它是关键时期实行的关键之举」,「这不是至善之策,却是可取之策、现实之策」。

「原来从照片上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了太多项因素」

2月4日,随队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内空荡荡的,除了地勤人员、安保人员,只有从各地奔赴而来的医疗队,「八方驰援战疫情,众志成城克时艰」。

前线医声4|侯刚: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在到达口前我们医疗队留了一张合影,随即正式进入疫区。我们在领队和队长的带领下搬运物资到驻地酒店已近凌晨,但全队队员士气高涨。

2月5日,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全员培训感染控制和人员防护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实践。「医疗队全员零感染」是我们的底线,这样才能保障我们团队的战斗力。我们战斗在疫区一线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最严格防护,为自己,为团队,也为整个防疫阻击战。


前线医声4|侯刚: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下午随队抵达位于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在参加方舱医院的筹建会议中学习到很多,尤其是<strong>「统筹-规划-执行-反馈-改进-落实」的工作模式。方舱医院的筹建体现了政府、卫健委、医疗团队的群策群力。洪山体育馆改造的方舱医院共规划有800张床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的,大家从照片上看到的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是涉及到<strong>电路、消防安全、医疗安全、感染控制、物品发放、废弃物回收、患者生活起居、垃圾清运等多项因素,所以只是看似「简单」。当地政府组织施工、改建,卫健委、医疗团队和感控专家评估设计合理性,确保感控质量和医疗质量,根据专家们的反馈意见,武昌区政府组织再改进。

「天气太冷,我就让患者摩擦双手,待指尖血流好转再重新测定,减少误差」

第一批患者的预检分诊工作从2月5日晚上持续到2月6日上午,由四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接续完成,分别是上海队、福建队、辽宁队和湖南队。我参加了早晨6:00到10:00的预检分诊工作。

前线医声4|侯刚: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早晨,下着小雨,气温大概4℃左右,预检分诊工作在我们搭建的帐篷里进行。我们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将确诊的轻症新冠肺炎患者收入方舱医院,仔细研判患者症状、胸部CT、指脉氧饱和度等,对重症患者及时筛选,并交由相关人员联系到定点医院救治。

由于天气冷,部分患者手指末梢血流少、温度低,影响指尖血氧饱和度的测定,我就让患者摩擦双手,待指尖血流好转再重新测定,减少误差。因为一旦误判为重症,将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同时不必要的占用转运、收治重症患者医院床位等资源。四小时的工作下来,有的队员的手指冻得发僵,脱防护服时手指都难以完成细致动作,但每个人的心里是热的。

<strong>关于轻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胸部影像学有一点儿学习体会与各位分享:

前线医声4|侯刚: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前线医声4|侯刚: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一、病变以双肺多发常见,早期可以单发;以肺外周边分布为显著。

二、斑片影和磨玻璃影常见,可伴有晕征、反晕征,未见空洞表现。部分磨玻璃影/斑片影呈球形或方形改变,即所谓「球形肺炎」,原因可能与病毒易侵袭肺泡上皮或部分患者肺部先天发育有关?

三、胸膜下细网格影并非少见,可能存在类似闭塞性细支气管的改变,这部分患者可能氧合差,常有活动后气短。胸腔积液和胸膜受累少见,可能仅表现为叶间胸膜受累,但可伴胸痛症状。

四、轻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影像学转归可为消散、吸收,或机化性肺炎,或纤维化。但注意与其它病毒肺炎或间质性肺疾病相鉴别。

五、我不建议仅依据胸部CT来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仍需病原学诊断。新近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依靠胸部CT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准确率仅75%, 若仅依靠胸部CT作为确诊手段并收治,近25%的患者可能存在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

六、但对于影像学高度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尤其是有家庭聚集性发病者,一定多次进行核酸检测,以求确定诊断,毕竟单次核酸检测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深感『方舱』外周区域工作人员的辛劳,他们常常工作到深夜,只能在路边吃一口饭……」

由于2月6日晚上局部电路出现故障,一部分患者的电热毯不能使用,加之体育馆空调系统出于感染控制的考虑没有启用,致使一部分患者因室内温度低而情绪波动。武昌区政府工作人员和医疗、感控专家组连夜论证、商议如何在确保符合感控要求下提高室内温度,不仅迅速抢修了线路,而且改善了室内的供暖。区政府对患者在生活上的需求也给予了最大能力的支持,整体改进工作高效、进行。同时徐军美教授和肖奎教授带领的湘雅二院团队为患者发放了心理辅导资料,并有专人提供心理疏导,有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整。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患者们情绪稳定,有序地接受相应治疗。在方舱医院的外周区域,工人师傅们为方舱医院的运行也付出了很多,他们不辞辛劳地进行施工、物资配送、垃圾清运等工作,常到深夜才完成,有时只能在路边吃一口饭。为了战胜疫情,真是万众一心。

前线医声4|侯刚: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进驻「方舱医院」的第五天(2月8日),随着方舱医院工作的有序开展,车载检验设备和影像检查设备也投入了使用,患者可以完善血常规、胸部DR的复查,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以确定是否达到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我们四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和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建立了紧密的对口协作机制,医疗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和持续改进。

进驻第六天,各医疗队开展日常诊疗工作,医疗查房筛选重症患者转诊到指定医院进一步治疗,同时筛选潜在可能出院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和胸部DR复查。武昌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申请成立,党员同志们的力量被进一步凝聚;同时也联合患者中的党员同志,一起参与到医患沟通和中来,协助医护人员对病区日常生活的管理,方舱医院病区就像一个和谐的社区,患者们有跳广场舞的,有为大家阅读的……

「人生第一次需要在4小时内查看100多名患者……我们的安抚工作非常重要」

进驻第七天的上午,我负责了当天的查房工作,这是人生第一次需要在4小时内查看一百多名患者。在护士的协助下,我们对病区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查看既往胸部CT,了解发病时间,目前的症状变化,指脉氧饱和度水平的测定,评估患者是否具备一些出院的条件。部分轻症患者确实有较大的心理负担,比如:自己家里曾经住过的房间,孩子能否进入取课本?自己父亲病情进展迅速而去世,自己的病情发展结局怎么样?自己症状都好了,继续住在方舱内会不会再次感染等诸多问题。我们对患者们疑问一一作了解答,安抚患者的心绪。绝大多数患者情绪稳定,很多患者对我们医疗队不远千里来到武汉表示感谢;患者们对国家采取方舱医院的方法来隔离和诊治轻症患者表示了认同和对现有条件的理解。

「进驻『方舱医院』第八天终于送走第一批出院患者,这里的医疗工作经过磨合,进入高效运转期」

第八天(2月11日),今天送走了第一批出院患者,而新病区也将在今天收治第一批患者。整个武昌区方舱医院的医疗工作逐渐度过磨合期,进入高效运转期。

这只是对我所见的方舱医院工作部分记录,我感觉这项工作对疫情的控制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控制和减少传染源方面。在现实的条件下,它可能是可行性最好的隔离救治策略,当然,时间和实践会告诉我们最终答案。

前线医声4|侯刚: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在来到武汉工作以来,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看到了无数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践行者,也看到了我们即将战胜疫情的希望,尽管重症患者的救治仍是难题。最后,希望战斗在一线的所有同志认真做好防护,我们可以流汗、流泪,但我们不可以再因院感而失去战友。愿每位援助武汉的战友平安回到自己的家,愿我们尽快还湖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个清澈的世界。



前线医声4|侯刚:看似简单的床位布局和隔断,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侯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呼吸内镜专委会委员,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联盟委员。


* 特别鸣谢:拜耳(中国)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