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期血浆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物的情况下,采用“恢复期血浆”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又被网友们推上了热搜了。

原因是2月13日晚,湖北省第23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呼吁痊愈患者捐献血浆。这个呼吁一发出后,瞬间燃爆了。

恢复期血浆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

他在会议上表示:“医院目前在开展康复病人的恢复期血浆输注,目前显示出初步效果。由于康复患者体内有大量的综合抗体,可以对抗病毒,因此“恳请康复后的患者,积极来到我们医院伸出你的胳膊,捐献出宝贵的血浆,共同拯救还在与病魔做斗争的病人”。

而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最新消息,中国生物首期在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3名危重患者的新冠特免血浆治疗,目前连同后续医院治疗的危重患者超过11人。

据临床反映,患者接受治疗12~24小时后,实验室检测主要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淋巴细胞比例上升,血氧饱和度、病毒载量等重点指标全面向好,临床体征和症状明显好转。

恢复期血浆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

今天有消息称,国药中国生物已完成对部分康复者血浆的采集工作,开展新冠病毒特免血浆制品和特免球蛋白的制备。经过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病毒灭活,抗病毒活性检测等,已成功制备出用于临床治疗的特免血浆。

是的,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时候,恢复期血浆往往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当然也正因为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得想想这个方法真的可靠吗?

恢复期血浆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

有专家称思路没问题,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有大量问题凸显,比如,直接注射抗体无法产生自身免疫而且是否产生机体排斥都未可知,第二个问题人工抗体如果算临床药物制剂也是要经过四个评估,时间未必比疫苗短,三是单抗价格的确是比较贵还要医生根据病人情况来定量持续使用,当然是可以作为后续手段使用,但是大批量推广不合适。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订版)》中提到 “有条件时可采用恢复期血浆治疗”。请问,这里的“有条件时“是指什么呢?并未给出。

所谓恢复期血浆治疗是指采集康复期患者富含抗体的血液后,经过特殊处理再输注给其他患者的一种被动免疫治疗方法。其中的核心物质即是 “抗体(antibody)”,抗体是指机体由于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在病毒被清除后,人体内短期内仍具有较高水平的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

如感染新冠肺炎治愈后的患者,6个月后,之前体内所产生的抗体消失。有研究表明恢复期SARS患者产生的抗体在4个月达峰,后迅速下降,11%的患者在随访2年后测不出抗体。

张定宇院长所呼吁的方法,早在之前支援武汉的高级别专家——中国首个埃博拉疫苗研制工作第一完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就曾握着他的手说: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但是,血浆是数目有限,获取的途径少,如果患者不情愿,也不可取,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

陈院士介绍,早在1月31日,拿着国家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

所以,因为极其珍贵,一般只会用于危重症患者的尝试性治疗。当年非典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操作难度极大,治愈患者是少数,能采集的血液量是少数,而且治疗过程中用量也难以把握。

此外,对于捐献血浆的新冠肺炎康复者,需要满足的条件如下:

病人已经彻底康复,体内没有新冠病毒残留;

康复者体内产生了高滴度(大于128)的IgG抗新冠病毒抗体;

康复者身体条件符合采浆标准,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阴性;

康复者知情同意,愿意献浆。

恢复期血浆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

为此,《医师报》记者采访到相关专家都认为,疫情当下,时间不等人,如果给的时间够久,投入够多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没有时间去等一代代的筛选,要尽量快速的做出能抗击病毒的抗体,而病愈的人身体里有这样的抗体提取出来比用实验一代代培养快很多,所以呼吁捐赠。

#清风计划#汇聚海上名医,连接人与健康

#超能健康团#

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