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6 人确诊 6 人死亡:官方首次公布医务人员感染数据

本文作者:张洪涛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2 月 14 日下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截至 2 月 11 日 24 时,全国共报告医务人员确诊病例 1716 例,占全国确诊病例 3.8%。其中 6 人不幸死亡,占全国死亡病例的 0.4%。


其中,湖北省报告了 1502 例医务人员确诊病例,占全国医务人员确诊病例的 87.5%,武汉市报告了 1102 例医务人员确诊病例,占湖北省医务人员确诊病例的 73.4%。


这是官方第一次公布本次疫情中医务人员感染、死亡的具体数据。


医学论文里的医护感染数据


2 月 10 日,武汉同济医院教授林正斌感染新冠肺炎去世。此前,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梁武东、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也因感染去世。


据中国新闻周刊 2 月 8 日报道,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出现院内新冠肺炎感染。确诊感染感染人数有 80 人,有大约 50 名患者和 30 名医务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副院长以及多名科主任、护士长。


医护的感染不只是发生在武汉、湖北,有病人的地方,就有医护感染的风险。


据北京日报 2 月 3 日报道,北京复兴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确诊 9 例新冠病毒感染,其中医护人员 5 例,住院患者 4 例。


2 月 7 日,国际医学期刊 JAMA 杂志在线发表一篇论文,报道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 138 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数据[1]。在这些数据里,有一个数据引起了格外的注意:138 名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中,有 40 名医护人员,占所有病例数的 29%。


1716 人确诊 6 人死亡:官方首次公布医务人员感染数据


在受感染的医护人员中,主要是在普通病房的医护,有 31 名,占 77.5%,其余的医护来自急诊科和 ICU,分别占 17.5% 和 5%。


在不久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发表过一份对 425 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调查报告[2]。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在 1 月 1 日之前发病的确诊病例中,都没有医护;但是在 1 月 1 日~11 日之间,确诊患者中医护人员比例达到了 3%;在 1 月 12 日之后,这个比例增加到 7%。


1716 人确诊 6 人死亡:官方首次公布医务人员感染数据


这些数据带着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医务人员成为了这次新冠肺炎感染的重灾区。


什么原因导致了医护感染?


最早曝出医护人员感染的,是钟南山院士。


1 月 20 日晚,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 1+1》现场采访中,钟南山证实了武汉某医院有 14 个医务工作者被感染。而这个信息,成了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的有力证据。


同一天,国务院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两天后,湖北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机制;三天后,武汉封城。


从后来的新闻报道中得知,导致 14 个医务工作者感染的患者,是一个有脑垂体瘤的 69 岁患者,于去年 12 月被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手术前也没有明显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虽然肺部检查可以看出有一些问题,但是因为患者有吸烟史,也属于正常。


患者于 1 月 7 日进行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发烧,第五天被诊断为「原因不明的肺炎」。此时,与他接触过的医务人员开始发烧。1 月 15 日,该患者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该患者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并没有交集,也不知道病毒的感染源来自何方。该患者所住过的病房内,也有其他感染的患者。当然,此时被感染的医护,也并不全是神经外科的医护,还有妇科,心脏外科和心脏病科的 4 名护士被传染。


病毒的来源不清楚,但是很显然,病毒「人传人」确实发生了,而且就在医院里发生。


在被新冠病毒感染且医治无效而去世的名单中,还有一个众人熟悉的名字:李文亮。


根据李文亮去世前对媒体的描述,他的感染来自于一位眼科患者,因为平时接触患者都没有特殊防护,患者当时也没有发热,李文亮也没有特别进行防护。


但是第二天,患者就发烧了,CT 显示「双肺磨玻璃样病变」,排除了常见病毒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因为医院没有核酸检查试剂盒,患者无法确诊,但是李文亮随即便出现了咳嗽症状,并且病情加重,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为什么有这么多医护感染?


与李文亮、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医护情况类似,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做好相应的防护,是导致医护感染病毒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被感染的医护,又有可能感染其他的医护和患者。


但是在疫情已经很明了,「人传人」的风险广为人知之后,很多在一线面临高风险的医护人员,还是没有充足的防护。


1 月底,多个医院出现防护物资短缺,不得不在社交媒体以医院或个人名义发布物资求助信息,募集防护服、口罩等物资——没有防护服和口罩,就像冷兵器时代冲锋陷阵的士兵没有了盾牌,这仗怎么打?


据环球时报 2 月 10 日报道,武汉市中心医院目前医护感染情况属于武汉市各定点医院中较为严重的之一。有医生向记者透露,该院有几名一线科主任已插管,仅自己周围就有二十余名认识的医护同事感染。他表示,前期感染率高可能是因为防护不足,后期也有持续作战、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的因素。此外,中心医院也是离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医院。现在该院连外科、妇科、儿科都在一线发热门诊和病房工作。


2 月 11 日,一位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的护士也告诉丁香园:「身边很多同事倒下了,很重要的原因是防护物资不足。」


此外,即使不缺防护物资,医务人员每天面对被感染的机会太多,一不小心就会有感染风险。


澎湃新闻曾经报道过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一名医生,该医生负责给病人采样,以进行病毒核酸检查。因为每天需要从门诊和病房采样 100 多份,与其说是要面对病人的气道,还不如说是要与病毒一次又一次地对视。在连续采样 5 天之后,该医生出现了发烧症状,随即被隔离。但是,该医生说,防护面屏、眼罩、N95 口罩、防护服,一样都不少,都是按规范穿戴,但是没有鞋套,猜测可能是「病从脚入」。


说到病毒核酸检查,这也是一个增加感染风险的因素。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对病毒量太少的样本,检查结果就会显示假阴性。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需要反复多次检查,无形中就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和感染风险;如果两次检查结果都显示阴性,患者就可能被误认为没有感染,如果因此放松了警惕,就给周围的人带来感染的机会。


不过,这个情况目前有所改善。根据国家卫健委此前发布的第五版诊疗指南,在湖北地区,如果 CT 检查提示感染,即便患者核酸检查没有显示阳性结果,也会作为「临床诊断病例」进行治疗,希望这个新的措施能更有效地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黄朝林,这是一个真实的名字。这个名字出现在《柳叶刀》的一篇论文作者名单里,这是一篇关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41 个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报道。


1716 人确诊 6 人死亡:官方首次公布医务人员感染数据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唯一的传染病医院,也是第一家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在抗击新冠肺炎中,金银潭医院就是前线中的火线。


黄朝林是金银潭医院的业务副院长,他的抗疫战斗从 2019 年 12 月 29 日开始,此后一直没有回过家。


1716 人确诊 6 人死亡:官方首次公布医务人员感染数据


但是就在 1 月 22 日,黄朝林的身份从医生变成了患者:他生病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结果检查为阳性。


仔细回忆之下,黄朝林认为唯一暴露于感染的机会只有一次,发生于之前的某一天晚上 11 点。当时他完成了一天的抢救工作,褪去了防护服,取下了长时间戴着的 N95 口罩。他想让因被口罩挤压而发痛的面部恢复一下,也想吸几口新鲜空气。


突然而至的不只是新鲜的空气,也有一对 30 多岁的男女,扑通跪在黄朝林面前。黄朝林赶紧弯腰把他们扶起来,一问才知道是某危重患者的女儿女婿。黄朝林无法将刚摘下来的口罩戴回去,因为这对夫妻分别拉住了黄朝林的两只手,仿佛那就是危重患者的救命稻草。


三天之后,这对夫妻倆也确诊是感染者!而因为工作过于劳累抵抗力下降的黄朝林,随后也发病了,而且因血氧饱和度不到 93%,被诊断为重症。


所幸的是,黄朝林参加了「克力芝」的临床试验,在经历了腹泻、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之后,病情终于在 10 多天之后稳定。


黄朝林自身的故事,没有来得及写进科研论文,但因为有记者采访,登载在了武汉晚报上。


关于保护前线医护人员的 7 点建议


目前正是与新冠病毒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国几乎所有的重症方面的专家都云集武汉,从外省支援武汉的医生加上军队的医护人员,将近一万多名。武汉本地也有将近万名医护人员。


湖北一地,一时云集近十万名医护人员,战役不知道何时能够结束,但可以预期的是,更多逆行挺身而战的医护将被感染。


鉴于医护感染病毒的高风险,特整理出以下几点呼吁,希望引起社会各方重视:


1、对抗病毒,不只要身躯,也需要脑子


每当灾难来临时,我们都会希望有大英雄驾着七彩祥云而至,都希望不管有什么困难,大英雄都会逆行而战。


病毒很狡猾,如果我们不用上脑子去对付病毒,只会得到更大的伤亡。盲目鼓动医护逆行而上,就是一个没脑子的做法。


如今武汉前线病患太多、病毒太多、医护太少,全国各地都有医护逆行进入武汉救急。但是,媒体上曝出有医疗救援队行李丢失,也有的随队物资被统一分配的事。这显然是一个混乱的局面,让人非常担心上了前线的医护的安危。


如果医护没有充分的防护,不能充分保障前线的后勤,我们等于是把各个省份的抗敌精锐当作肉盾在用。


2、确保所有医护,都能执行标准防护操作


防护服、口罩、防护镜,这些只是物的因素,但是人的因素也很重要。如果医护没有充分的训练,不能执行标准的防护操作,还是不能把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在国外,为了训练医护达到标准的洗手动作,有的医院甚至在洗手处安装了摄像头。


3、加强对眼科神外等非病毒感染专业医护人员进行防护标准培训


这次感染者中,眼科医生李文亮、耳鼻喉科医生梁武东先后感染后去世,大部分感染者均为非病毒传染专业的医生。


建议由专业的传染方面的专家与一线医护人员,立即制订统一的医护人员防范简要规则,统一下发,系统培训后再上前线。他们虽然是医生外,但对于传染与病毒类专业来说,基本属于外行。


4、N95 医用口罩规定仅限医护人员专用


如果我们不能让医护有足够的防护,一但长城倒塌,在病毒和疫情面前,普通人将无处可躲藏。


在医疗防护物资缺乏的紧急状态下,呼吁对医护人员急需的 N95 医用口罩统一调配,集中使用,一般人群用医用口罩即可,重点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使用。


面对病毒,这不只是医护的战争,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战争。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也许渺小,却可以堵住病毒无孔不入的攻击。


5、建议开发使用机器人进传染病房


能否借鉴美国使用机器人进行感染患者病房内服务治疗的经验?据了解,医护机器人应当不是太难的设备,相关机构都应当立即调配应用,这些应当是可以立即实现的。


6、确保所有的前线医护,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一线的医护超负荷运转,身体消耗太大,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目前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只能希望提高身体抵抗力,尽量不要感染病毒。


因此,一切行动都应该以医护为本,考虑到医护的休息时间。比如各种会议、宣传、填表流程……没有必要的,完全可以省省,不需要占用医护宝贵的救人时间和休息时间。


7、解除医护的后顾之忧


我们不能只用使命感来驱使医护去肉身筑城,我们还需要解决医护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为他们的工作支付应得的报酬、为他们在后方的家人提供足够的照顾……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考虑这些事情。


已经有一些企业和团体开始在做类似的事,为每一个因为抗疫而确诊感染的一线医务工作者设立专项保险。我们都不希望哪个医护用上这些保险,这些数字也不能正确衡量医护的奉献,但是,有总比没有强。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些感染、牺牲在抗疫一线的「逆行」医务工作者,TA 们值得保护、关心、关爱。希望早日战胜疫情,希望每个身在抗击一线的医护无忧!


参考文献:

1. Wang, D.,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JAMA, 2020: p. 10.1001/jama.2020.1585.

2. Li, Q.,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N Engl J Med, 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