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全国各地都在出台各项举措

强化疫情防控

同时呼吁公众不聚餐、不聚会

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然而,重压之下

依然有一部分人防护意识薄弱

对防控“禁令”不理不睬

因聚餐聚会导致的密切接触感染

层出不穷

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

活生生的教训就在眼前

无一不说明拒绝聚餐

把好个人防线的重要性

湖南:“一代”病例到“四代”病例,一餐饭17人确诊

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

1月20日,湘中某市某医院收治的一例有武汉旅行史的发热病例,高度怀疑为新冠肺炎。经省疾控中心检测,23日上午,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

此后,疾控专家们在该患者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流行病学调查中,陆续发现17例确诊病例。而为了查找这些病例,省、市、区三级疾控中心专家们联手调查,历尽艰辛,抽丝剥茧,共排查密切接触者352人,涉及2省3市10个县区。截至目前,除已报告的确诊病例外,其余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现异常。

这就是一起源自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

● 第1号病例

杨某是这起案例中的“主角”。1月10日,杨某到武汉去探亲,接触了有类似“感冒”症状的人。1月14日他回到湖南。当天晚上便与朋友卿某见面畅聊40多分钟。

15日上午,他稍感头痛,而且身体有轻微稍发烧,但这天晚上已经约好一个饭局。下班后,杨某乘坐外甥伍某和伍某辉的车赴约,顺便还搭载了朋友卿某一程。

当晚,杨某与另外8个人在一家夜宵店聚餐。16日上午,杨某症状加重,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自己吃药没用,到一个诊所治疗也无效,最后到县人民医院就诊,病情仍旧没有明显好转。

20日晚上,杨某到当地中心医院就诊,被怀疑感染新冠肺炎。23日上午,经省疾控中心检测,他被确诊。

● 第2、3、4号病例

从1月20日开始,1月15日与杨某共同聚餐的8名朋友中,2号唐某、3号贺某相继出现发热、流涕、咽部不适等症状,22日2人被确诊。

虽然没有聚餐,但是与1号病例杨某在14日曾交谈40分钟、15日曾乘私家车的朋友4号卿某,也在22日出现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后,于25日被确认为确诊病例。

● 第5号病例

5号病例何某,是2号病例唐某的同事。他回忆自己与2号病例平时并没有什么交往。经流调人员反复询问调查之后,发现何某在19日曾与唐某在单位召开的一场会议前有大约3分钟的交谈。24日中午,何某出现高热症状,到医院就诊后于27日确诊并隔离治疗。

● 第6、7、8号病例

6号病例唐某志,是第1号病例杨某的朋友,也参与了15日晚的聚餐,25日出现咳嗽、乏力等症状后, 26日入院治疗,随后确诊。

7、8号病例伍某和伍某辉,是1号病例杨某的侄子,都参加了15日晚的聚餐,且此后2人曾多次与杨某密切接触,经市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 27日被确诊。

● 第9、10、11、12号病例

第9、12号病例黄某、周某,都是2号病例唐某同系统的同事。经流行病学专家调查发现,19日该系统召开会议,9号病例和2号病例唐某共同筹备会议而接触,12号病例与2号病例唐某相邻而坐近距离接触。

10号病例杨某凤与2号病例唐某是朋友,18日中午共进午餐接触,26日出现症状后去医院就诊,随后被确诊。

第11号病例钟某是4号病例卿某的妻子,27日出现不适,随后被确诊。

● 第13、14号病例

第13、14号病例为1号病例杨某的同事,多次在工作中密切接触,两人于30日被确诊。

● 第15、16、17号病例

第15号病例是9号病例黄某的妻子,第16和17号病例为5号病例何某的家属,在医学隔离观察中先后被确诊。

以上案例让人感到痛心

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共同生活聚餐、聚会

是引起接触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也是聚集性病例发生的重要原因

聚集性疫情83%以家庭为单位

2月11日下午

#聚集性疫情83%是以家庭为单位#

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再次呼吁:

勤洗手,戴口罩

不聚集,不聚餐

宅在家里很焦虑?

特殊时期,9图教你这么做▽

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
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
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
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
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夜宵店里的病毒“接力”:1人传17人 有的只交谈3分钟

专家:接触2秒也会传染感染程度与自身免疫相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近日表示,若局部病毒量很高,别说15秒,就是2秒也会造成传染,防护很重要。同样的病毒感染,有人自愈有人重症,不同患者感染程度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