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 創新發展 中小企業在逆境中自救

本報記者 劉昱汝報道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引起全國人民的高度關注。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各級政府相繼出臺防控政策。

為解決中小企業的後顧之憂,各地快速出臺相應減免政策,重點加大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支持等,確保為中小企業提供有力保障。與此同時,部分中小企業也積極展開自救,危中尋機。

企業自救有門路

产业观察 |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中小企业在逆境中自救

疫情對多數行業衝擊都很大,但影響不盡相同。百福控股CEO王小龍坦言,這次疫情對餐飲行業影響最大。

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發布《廣東餐飲企業受疫情影響調查分析報告》指出,春節期間30%持續營業的企業同比營收下降5成以上,其中30%的企業收入幾乎為0;參與調查的正餐類企業同比宴席減收達2億元之多;絕大部分企業面臨租金、人工、能耗、稅收等多重成本壓力,客流、現金流嚴重不足的困境無法得到及時緩解。

應對疫情影響,中小企業既需要政府的助力,更需要自我救贖。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企業自救方式包括:一是竭盡全力降成本,從多角度深挖成本節約潛力;二是進行生產經營計劃的靈活調整,在有效需求充足的情況下,需提前謀劃疫情結束後的產能擴張與加班安排;三是根據企業情況進行合理的投資調整,以收縮性策略確保渡過困難期;四是必要情況下,適當減少長期性資金支出,減輕當前資金壓力;五是面對疫情爆發所導致的需求下降,積極開拓市場,穩定市場有效需求;六是與政府、工會進行協商,尋求達成共渡難關的臨時性制度安排。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周德文進一步指出,第一,中小企業需審時度勢地判斷疫情對經濟與產業的直接影響,消費需求變化、進出口狀況等情況,對原有的生產經營計劃進行適當調整。企業需極盡全力地降成本,開源節流,保持一定現金流,組織員工達成共識,儘可能降低疫情危機所帶來的威脅和損失。比如,疫情對餐飲業的影響不小,現在大家普遍的做法是“化整為零做外賣”,儘可能減少損失。

第二,加強與上下游的聯繫,聯合自救。以餐飲業和商超業自發合作的“抗疫”為例,暫時沒活幹的餐廳員工去急缺人手的商超上班。例如,自2月1日起,暫停營業的雲海餚、青年餐廳、西貝莜麵村的部分員工將經面試、培訓、體檢、確認勞務合同後,分別入駐盒馬各地門店,參與打包、分揀、上架、餐飲等工作。

第三,有條件的儘量在家辦公或者遠程辦公等,來降低疫情的影響。由於疫情的蔓延,全國多家互聯網公司宣佈推遲上班時間,多家互聯網巨頭試行在家辦公模式。為了有效隔離和避免交叉感染,需要在主要疫區和特大城市探索靈活辦公機制、錯峰上下班,發展線上和智能化辦公。

第四,積極在疫情中尋找新的商機與商業模式。如醫藥健康行業,新疫情下,生命科學必然會得到重視,養生保健行業繼續保持高昂的增長勢頭,人們會將收入更多地購買健康保健產品,包括身體和心理健康。

轉型更進一步

产业观察 |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中小企业在逆境中自救

不難發現,疫情對於線下服務業的衝擊是有限的,新興的線上服務業甚至還將獲得意外的發展機會。

有專家分析,疫情正在改變企業的發展模式,因此要抓住變化、順勢而為。短期疫情會對宏觀經濟帶來一定衝擊,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經濟將會迎來較為明顯的反彈。疫情會加速企業轉型和升級的大趨勢,能夠活下來甚至發展更好的企業必須更加敏捷、精細化和具有創新驅動精神。

“在疫情期間,送餐機器人能夠避免交叉感染。此次疫情隔離中,無人配送服務業已初試牛刀。隨著配送需求的加劇與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一些偏遠地區和特殊環境下的末端配送需求難以滿足,傳統物流的升級已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行業的變革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在企業和資本的一致青睞下, 無人配送正在成為行業發展的全新趨勢。”周德文認為。

有調查數據顯示,以全國多地1435家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情況為例,關於賬上現金金額能維持企業生存時間,有35.96%的中小業只能維持1個月,31.92%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17.03%的企業可以維持3個月,能維持6個月及以上的企業只有9.27%。

中經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次疫情帶來的“休克”效應會以不容選擇的姿態加劇市場出清和市場集中,馬太效應將進一步彰顯。對於企業而言,解決當下的現金流困境活下去是第一位,需要收縮戰線、壓縮一切不必要的支出,築牢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防火牆。這次也考驗企業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針對疫情暴露出的經濟社會運行痛點、難點、堵點補短板,用新產品和新應用填補線下場景萎縮後驟然放大的線上市場,既體現了社會責任意識也抓住了時代機遇。

“每次大的危機或者時代變革中能磨礪自身穿越寒冬的,往往都是有更高層面使命感的企業,因為使命感能讓企業超越當下紛擾真正順應社會發展需求進行長遠佈局,快速變革讓很多企業有轉型壓力也有轉型自覺意識,但缺乏轉型的方向感與資源支撐,這可能也是政府在“放管服”改革進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陳端坦言。

2月9日,工信部發布《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幫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共渡難關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20條措施助力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在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方面,《通知》提出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大力推廣面向中小企業的互聯網平臺服務,積極推行網上辦公、視頻會議、遠程協作和數字化管理,以此為基礎全面提升中小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以網絡化協作彌補單個企業資源和能力不足,通過協同製造平臺整合分散的製造能力,實現技術、產能與訂單共享。

可以看出,疫情可能帶來新的行業發展機會。疫情重點衝擊用戶聚集型的線下服務業,帶來與之替代性較強的線上經濟發展,特別是基於5G技術基礎發展壯大的新業態。

有統計顯示,2005年中國僅有180萬名遠程辦公員工。2017年國內移動辦公市場規模為194.4億元,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將使得中國在家辦公人數劇增,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78.3億元。中國遠程辦公市場還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另外,支持傳統企業融入新區產業鏈。鼓勵企業間資源共享,引導疏解到新區及參與新區建設的大型央企、科創企業向三縣中小企業開放共享資源,在產品、技術、市場等方面帶動中小企業融入高端高新產業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