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做豆腐都是滷水豆腐,那麼滷水是怎麼弄的?是什麼物質?

三農沈大娃


我們這裡的豆腐很有名氣,用的是漿水,不是滷水,漿水是一種發酵的、嚐起來發酸的液體,每次做完豆腐剩下點,加入煮豆漿的水繼續發酵,等第二天再做豆腐的時候就發酵好可以用了。


無嗔無狂


首先我亮出迷底,滷水的親戚是海水!(當然這只是滷水的其中一個家族,其它還有礦滷,石膏滷等)

當年我在江蘇連雲港當兵,部隊的鹽場我去過多次,見證了從海水到轉化成鹽並從中制提滷水的全過程。具體步驟如下。

一,把漲潮湧上海灘的海水引入澄水渠(池),讓其自然變清變淨。此水稱為頭湯。

二,再將頭湯引入曬水池。這個池子是用攪拌均勻的三合土混凝漿壓制拍實而成。類似曬麥場表面,周圍築起約二尺高圍沿。

三,池中水自然蒸發日曬數日,待水溫升到攝氐28攝氐度時,它就變成了我們知道的點豆腐的滷水。當然它還有其它用途。

順便多說一句:將滷水再引入結晶池,經三個月陽光照曬,最後就生成為我們離不開的——鹽。


宛淯


小時候我們家就是做豆腐的。

那時候的豆腐純粹的石磨。使用的是石膏做滷水。就是把整塊的石膏先在石敦裡砸碎成末,用的時候加水稀釋,至於用量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做豆腐是個體力活,更是技術活。

先將豆子頭條晚上泡在水裡,第二天上午開始磨。原來家裡窮,買不起毛驢什麼的,都是靠人工推磨。將泡發好的豆子放在石磨上,石磨上面有兩個拳頭大小的眼,上面吊著一個水桶,底下鑽了小口。隨著磨的轉動,豆子一點點下去,水也在規則的流。

磨好了漿,還要過濾。那時候因為條件限制,都是整幾根棍栽起來,上面搭著架子。串一個鐵環下來,再用兩根棍在鐵環處做十字排列,拿細布做的濾網。將磨好的漿水倒入濾網,人在旁邊不停的左右晃動濾網。底下鍋裡的是豆腐湯,濾網上面就是豆腐渣了。

過濾後把漿水倒入大鐵鍋燒開,時間具體多少記不清了,但是父母都知道這個流程,絕不會把握不好時間的。

燒開後再把漿水倒入一口大缸。這時候滷水就該派上用場了。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喝那個剛出鍋的豆漿,每次媽媽都會先舀出來一兩碗,裡面放著事先準備好的鹽和蔥花,攪幾下再加點香油,真是我記憶中最好的美味。可惜那時候家裡窮,並不捨得讓我喝過癮。就這還是我這樣的小孩才能喝,大人連這個都不捨得。

別以為豆腐渣就是沒用的,燒好漿水後鍋裡還有很高的溫度,鍋底下的柴還有很多。這時候會把豆腐渣放鍋里加熱,焙熟了餵豬。而鍋邊那一圈黃金色的鍋巴,就屬於我了。吃一口滿嘴都是香的。

倒入缸裡的豆漿要趁熱用滷水點,倒多少,點多少下都非常有講究。多兩下,這一缸豆腐就點老了,又苦又澀。少幾下,又太嫩,包不起來也不行。看似簡單,實則很神奇的,點多少下關鍵看點豆腐人的經驗,一點馬虎不得。

點好豆腐,就要包了。有幾個自己釘的木框子,放上布,四邊都歸置好,把點好的豆腐倒進去,將布包好了,放上幾塊磚頭石塊的壓一晚上。這一天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難怪現在的豆腐不好吃,都是機器打的,跟過去那種肯定不會是一樣的感覺。

第二天早上我還沒起床上早自習,父親和哥哥就每人騎了自行車要去賣豆腐。因為我們家附近做這個的太多,所以都是跑二三十公里外。大冬天的四五點就出發,騎車一個小時左右,趕在早飯結束前要賣完才行,否則就只能再帶回家,真是非常的辛苦。


白酒有黑幕


我層經在山東蓬萊一家豆腐作坊打工十個月,作坊老闆是湖北鍾祥的,姓姜。而湖北鍾祥也被人們稱為“豆腐之鄉”。

聽姜老闆說他們那裡的好多人都到全國各地開豆腐坊當老闆,不當老闆的就在老闆的作坊裡當師傅,很多人都發了財。

俗話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所以磨豆腐就要用到凝固劑,那麼常用的凝固劑就是“石膏、滷水以及近些年使用的葡萄糖酸內脂”。我們姜老闆使用的滷水是“滷片”製成的,滷片主要成分是氯化鎂,它是鹽廠提取食用鹽的殘留物,有毒(和蛋白髮生化學反應之後就沒有毒了),不可直接食用,民間有人自殺就有喝滷水的,大家如果看過歌劇《白毛女》的話,劇終人物喜兒的爹爹楊白勞就是被黃世仁被逼喝滷水而死的。

買來的滷片倒入容器之中,加水攪拌融化之後就成了滷水,便可以用它點豆腐了。我們姜老闆說滷水點的豆腐比石膏點的豆腐好吃,而石膏點的豆腐比滷水點的豆腐產量高。石膏點的豆腐含鈣更高,所以常吃豆腐可以很好的補鈣。

在不同的地區所用的豆腐凝固劑也不一樣,像我們內地用的都是石膏點的豆腐,沿海用滷水更多一些。


豫中農人


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這句老古話說的就是做豆腐的核心技術,但不是完全技術,點豆腐還有很多其他物質。包括石膏、酸漿、白醋和內脂。

做豆腐的滷水,有叫鹽滷的,其實本來就是鹽滷。曬制海鹽的副產品,也是廢棄物,作用是能使植物蛋白凝聚。所以,用它兌到豆漿裡,蛋白凝固,成豆花,再放進模具擠出多餘水分,就是豆腐。

用專業的解釋,滷水點豆腐的原理。大豆磨成漿,蛋白全部在豆漿裡,含量高達40%左右。但是這些蛋白和水分子結合一起,處於分散遊離狀態。滷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鎂,具有鹽析性質,能讓蛋白脫離水而凝聚一起。蛋白離開了水有聚在一塊,成了豆花,繼續凝聚就成了豆腐腦。其他添加劑也都是這個道理。

再分享滷水怎麼來的。曬海鹽池子裡的殘餘水就是滷水,可以直接用來點豆腐。但是海邊鹽場才會有這個便利,其他地方要用到鹽滷,就要把這些滷水收集再曬乾,成了白色的結晶。這個石塊一樣結晶體,叫做滷塊。方便運輸和存放,用的時候取小塊泡水,就成了滷水。至於多大比例,可以拜師學藝。只是要有思想準備,學會到出師,也不一定能有精確的比例。這就是老話說的:“釀酒做豆腐,一輩子不敢稱師傅”。每次點豆腐,都是靠經驗,所以每次豆腐口感不一樣,這就是豆腐流行2000多年的迷人之處。


普濟


我們來家做豆腐也都是用滷水,但我們這裡的稱為‘膽水’。小時候看家人用膽水做豆腐時,瓶子裡總裝著一坨烏晶晶的石頭,然後旁邊還有很多水,家裡人就是把旁邊的水用來做豆腐,當時也感到非常好奇,看著晶晶亮的石頭總想用手沾來償一些,但家人阻止了,說是有毒的,反正我也不懂,大人教別吃就不吃唄。現在長大了查閱資料才知道,其實我們用的膽水就是曬鹽或煮鹽時,因其飽和度大於氯化鈉(鹽)而析出的一種黑色濃汁,味苦,不能吃 。主要化學成分為氯化鎂、硫酸鎂和氯化鈉的混合物。在四川自貢的井鹽出產的鹽滷水經過澄清過濾,濃縮成半透明的結晶體,本地人稱其為膽巴,化成水後稱膽水。主要用於點制豆花、豆腐。只要這樣的膽水做出的豆腐特別綿軟,豆花口感極好。


清水悠萍


滷水點豆腐,這個滷水到底是何方神聖呢?說起來也挺有意思,在南方沿海地區,滷水就是含有豐富礦物質和鹽的乾淨海水,但是在北方,這個滷水就是生石膏燒透,待變成熟石膏後,磨成粉加入水中,也是滷水。


北方製作好的這種滷水,每次按照2:100的比例加入到豆漿中,進行攪拌,蓋上蓋子,20分鐘左右,豆漿就變成豆腐腦了,在豆腐腦的基礎上進行壓榨,就是豆腐乾了。


但是麥兜君來到南方生活的這些年,這邊製作滷水豆腐,大多數用乾淨的海水點豆腐,並且吃習慣後,是不愛吃北方石膏粉做出來的豆腐了。海水點出的豆腐,味道微微有些鹹,表面粗糙,而且偏老,但是更有濃郁的豆香味兒,石膏粉點出的豆腐,雖然細膩爽滑,但是怎麼吃都帶有一些石膏味,影響豆腐的整體味道。


所以,兩種滷水做出的滷水豆腐,是兩種口感和味道,滷水的製作上差異也很大,南方直接取用乾淨的海水,北方要燒至生石灰,至於哪一種滷水點出的豆腐,要看個人喜好,麥兜君可能在沿海城市呆久了,更喜歡老一點,雖粗糙但豆味濃郁的海水點出的豆腐~


以上是麥兜君的分享,希望給大家有參考作用。喜歡作品記得點個贊,或者轉發出去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您的鼓勵就是麥兜君前進的動力。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分享美食美景,一路同行,謝謝喜歡,感謝觀看,感恩分享。


麥小麥逛吃逛吃


老家做豆腐都是滷水豆腐,一直搞不懂滷水是怎麼弄的,是什麼物質?

在咱們農村,製作加工豆腐主要是用兩種物質,第一種是傳統的石膏粉,另外一種就是沿海地區一帶海里面的海水,大家平時稱之為"滷水"了。

傳統的石膏粉製作豆腐乾

傳統的石膏粉製作豆腐乾,就是把生石膏用火燒熟燒透了再磨成粉,10斤黃豆磨成豆漿,用布篩掉豆腐渣,然後再把豆漿燒開了涼一下,按10:0.2的比例,也就是10斤黃豆打出來的豆漿,加入2兩熟石膏粉進行攪拌,然後再用蓋子蓋上,20分鐘以後,豆漿就成了豆腐腦了,然後你再把它用布,把豆腐腦包上再去壓榨好,也就成為了豆腐乾了,很簡單的。

滷水點豆腐

所謂的滷水點豆腐,各地方用料不一樣,在我們福建沿海地區,大家就都用乾淨的海水來加工豆腐乾了,因為海水中含有豐富的海鹽和礦物質,製作出來的豆腐乾雖然說產量低,比較老一點,但是我們就不喜歡用石膏粉製作豆腐乾,因為石膏粉製作出來的豆腐乾雖然說產量高,細嫩好吃,但是吃了石膏粉點出來的豆腐乾容易患結石病,這可是有醫學根據的,而不是七星老農在危言聳聽,所以,大家平時賣豆腐時千萬別把石膏豆腐乾,充著是海水製作出來的豆腐乾賣給沿海地區的人,他們是能夠分辨出來的,因為用石膏豆腐乾有石膏粉的有石膏味道兒,比較嫩,表面比較光滑;而海水豆腐就有點兒鹹味的,比較老,表面粗糙,所以海水也就成了我們沿海地區,人們製作豆腐乾用的滷水了。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所謂製作豆腐的滷水,就是我們沿海地區海里面乾淨的海水,它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與海鹽,加工起豆腐乾來也比較簡單方便衛生了,希望大家多多瞭解它。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做豆腐用的滷水也叫鹽滷。在北方沿海一帶,這種滷水是在曬鹽(氯化鈉)的鹽池裡待水蒸發到一定程度,氯化鈉結晶成鹽後,剩餘的液體,主要含有氯化鉀、氯化鈉、氯化鎂等成分。為了進一步提高鹽滷的濃度 ,人們再將鹽池裡起鹽後的剩餘液體進行熬製濃縮,直到能冷卻成塊。這時鹽滷中已含有大量氯化鎂。這種氯化鎂可以使蛋白質凝固,當然可以用於製作豆腐了。人如果大量吞服滷水可引起消化道腐蝕,特別是鎂離子吸收後,對心血管及神經系統均有抑制作用。其主要毒理作用,是鹽滷能夠凝結身體中的蛋白質,從而形成腦梗或心梗,致人死亡。“白毛女”劇中的楊白勞就是喝鹽滷自殺的。

鎂這種物質大量吞服對人體有毒,但它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一種微量元素。鎂幾乎參與人體所有新陳代謝的過程,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的代謝,維持核酸結構的穩定,參與蛋白質的合成,調節體溫和情緒,離子轉運,神經衝動的產生和傳遞,肌肉收縮,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利用等。所以,對人們來說,特別是對有些體弱多病的人,食用含有氯化鎂和氯化鉀等成分的滷水做的豆腐,對維護人體新陳代謝、保持電解質平衡,是大有好處的。

鹽和鹽滷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不能混為一談。


襍字書迷


答 老家制作豆腐用的滷水有兩種。滷水其實就是用鹽溶於水得到的液體。這個鹽不是平常說的食鹽。它是一類無機鹽物質的稱呼。

第一種滷水,又稱鹽滷或苦鹵。由海水或鹽湖水製鹽後,殘留於鹽池內的水。這個水其實就是滷水,主要成分有氯化鎂、硫酸鈣、氯化鈣及氯化鈉等。味苦、有小毒。再經過蒸發冷卻後析出氯化鎂等混合結晶,稱為滷塊。這個滷塊是個混合物,平常做豆腐時就是用這個結晶滷塊溶於水得到滷水,用這個滷水作為制豆腐的凝固劑,北方比較常用此方法制作豆腐。

第二種滷水,南方制豆腐時比較常用。說白了就是石膏水。先是用生石膏,放火爐裡燒一燒,讓它失水變成熟石膏,再將熟石膏碾碎成粉末,再將粉末溶於水裡,就成了滷水。這個石膏的主要成分就是硫酸鈣。這個生石膏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水硫酸鈣。當然這個石膏也不是純的鹽,含有一些雜質,這些雜質可能有氯化鎂、氯化鈣及氯化鈉等,含量比較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