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鐵生《病隙碎筆》:任何災難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個“更”字

一個好端端的人,突然之間面臨一場災難,該如何去面對?如果某一天,災難降臨到自己身上時,你是否做好了準備?這場席捲中華大地的疫情,讓我們人人自危,是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病隙碎筆》發表於2002年,是史鐵生的一部長篇哲思散文隨筆。史鐵生21歲時便以輪椅為伴,後來又身患尿毒症,在病床上,他前前後後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隨筆。


讀史鐵生《病隙碎筆》:任何災難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個“更”字

史鐵生以一個哲人的視角,提出了他對生命的意義、人生的苦難等問題的思考,他用深沉的話語,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將他對這個世界的思考娓娓道來,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輝。他又像你的一個知心朋友與人們促膝低談,讓人感覺到親切而溫暖。

這本書,對於史鐵生來說,不是一本簡單的隨筆,包含的是他對人生的徹底思考。他明白,生命留給他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因此,他要擠出時間將自己的所思所悟全部記錄下來。

他說,自己的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他努力去消解命運給他帶來的一切苦難,將視角投向宏大的時空中,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卻理解人生。

史鐵生說:“生病的經驗就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明白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瘡,才明白端坐的日子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的時光。終於明白,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任何災難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個‘更’字。”

對於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人來說,讀到這裡就像是注入了一劑清醒劑,讓人醍醐灌頂。一個人只有在遭遇到不幸時,才會懷念以前的時光。

筆者想起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女子,丈夫出軌,女兒夭折,便來到了海邊,縱身跳入水中。後來她被一位老和尚救了起來,女子醒來後說:“我沒有了丈夫,也失去了孩子,活著還有什麼意義?”老和尚不僅沒有安慰她,反而大笑了起來。女子於是問他為什麼笑。

老和尚問她:“三年前,你來這裡時,有丈夫嗎?”

女子搖了搖頭。

老和尚又問:“三年前,你來這裡時,有女兒嗎?”

女子又搖頭。

老和尚又問:“三年前,你來這裡時,是準備自殺嗎?”

女子沉默了。

老和尚於是說:“三年前,你沒有女兒,也沒有丈夫,今天你也是一樣,你不過是還原了最初的自己。但是,你增加了人生經歷,這是一筆無價之寶,讓現在的你和以前的你有了很大的不同。”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讓人明白自由的日子是多麼可貴,讓人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眼前人,懂得感恩與惜福。

一位遊客曾經問一位大師:“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大師說:“只有不斷地感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是一個證明題,而是一種滿足感。外在的東西,帶給人的幸福感永遠是短暫的。人的慾望是永遠無止境的。一個慾望滿足後,我們又會去追逐更多的慾望,慾望無法滿足時,人就會痛苦。貪婪的人,即使擁有了全世界,也不會感到幸福。擁有一顆知足之心時,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縈繞。

史鐵生認為,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如俄羅斯思想家弗蘭克在其《生命的意義》中說:生命的意義不是被給予的,而是被提出的。

史鐵生又說:“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亦不可放棄希望。”苦難,是一個人無法逃避的事實,指不定哪天就會降臨到人的身上,我們只能祈禱苦難是一個永遠不會落到自己身上的小概率事件。就像上飛機前,很多人都會默默祈禱這架飛機千萬不要罷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苦難終有一天會落到每個人的頭上。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到。坦然地接受你無法改變的事實,用心體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會懂得什麼是幸福。

曾經看到一個公交站的站牌,最後一站是“某某殯儀館”,讓我感慨良久。人的一生,也如同坐一次公交車,不管你多麼輝煌,還是多麼落魄,終點站不都是殯儀館嗎?人生百年,放在時光長河中,也只是“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漸漸地我們都會老去,都會離開這個世界,最後不帶走一片雲彩,回望這場旅途,不禁會感嘆這一切如同一場大夢。

史鐵生以打趣的口吻說,生病對他來說,也是一場旅行,和遊覽名山大川沒有什麼區別。沒錯,來到這個世界,苦難就是人生這場旅途中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苦難,我們才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有人評價說,在消費主義的時代裡,多數作家放棄了面對人的基本狀況,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

這場疫情告訴我們,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感恩的心來對待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苦難,去澆灌埋藏在心中幸福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開花,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可以驕傲地說一句——這個世界我曾經來過,我很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