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老海棠樹》:謝謝,那些愛我到骨子裡卻來不及感謝的親人

1

初識史鐵生,是在初中課本《秋天的懷念》一文,這是他對母親的懷念,文中描寫了已身患重病的母親為了讓雙腿癱瘓的我心情能好一點,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但母親卻離我而去的悲傷思念之情。

當時年紀尚輕讀到這篇文章,不瞭解當時作者的遭遇,也不懂他和母親的關係怎樣。但如今看了他的《老海棠樹》,突然體會到了那種對親人的思念,還有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我們不難發現《秋天的懷念》《我與地壇》是紀念他的媽媽,那麼《老海棠樹》便是為了紀念他的奶奶。

他不斷的在文中提到:

我是被奶奶帶大的孩子。

他在這本書的開頭寫道: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塊空地,不論窗前屋後,要是能隨我的心願種點什麼,我就種兩顆樹。一棵合歡,紀念母親;一棵海棠,紀念我的奶奶。

如果秋天的菊花代表對母親懷念,那麼文中多次提到海棠樹,便是作者對奶奶的寄託。

他說:奶奶總是對著老海棠樹發呆。出神的張望。

文中多次提到年少時害怕奶奶會死,所以多次提到星星。

因為奶奶告訴他:人死了就會變成天上的星星。

在這種童話編織的童年裡成長,他寫出了這樣一句話:

我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直含淚的燭光。

史鐵生《老海棠樹》:謝謝,那些愛我到骨子裡卻來不及感謝的親人

2

奶奶在他的成長中起到啟蒙和引路的作用。

她是一個被舊社會定義為“成分不好”的人,因此為了和新時代的人們有相同的地位,她每天不辭辛勞的“工作”,掃街道,插花,識字等。

即使年紀大了,兒子兒媳婦都有工作,衣食無憂,但仍然想靠自己掙錢。

她缺少的不是錢,是別人對她的尊重,是她對勞動的尊重,是她對命運的抗爭。

這對於作者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而年少的作者卻沒能理解奶奶的渴望,甚至對奶奶的行為感到不耐煩,使得奶奶有了無可慰藉的迷茫,隨著奶奶的去世,這便成了他永生的遺憾,最後只能靠海棠樹來追悔紀念那個“坐在滿樹的繁花中,滿地的濃蔭裡,張望復張望”的奶奶。

讀了這篇文章,深深感受到對已逝去親人的思念和悔恨之意,令人感到淒涼和傷感。

我們往往忽略身邊親人的存在和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把這一切當成了理所當然。

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會永遠包容我們,永遠愛我們,永遠祝福我們。

史鐵生《老海棠樹》:謝謝,那些愛我到骨子裡卻來不及感謝的親人

3

朱自清在《背影》裡也寫下了對父親的思念和未能早一點體會父親對自己的愛的遺憾。

當時他的父親滄桑,潦倒,又逢家境慘淡,祖母離世,奔走謀職,可以說是禍不單行了。

即便這樣,父親仍辭辛苦地送兒子回北京,反覆囑咐兒子一路小心。當時的朱自清未能理解父親對自己的愛,他只覺得父親不懂他,不可理喻。

直到後來的一天讀到父親的來信,恍然想起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攀上爬下時的背影,瞬間眼淚溼了眼眶。

在此之前,他與父親有著長達十年的隔閡,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最終父子關係有所緩和。

人生有一大遺憾:“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們都應該趁著親人還在身邊的時候好好的孝敬他們。

在知乎上看到兩段與家人的小故事,讀完令我淚流滿面。

1.爸爸一次重病,在床上躺了大半個月都沒醒,後來在一個下午突然醒了。

醒來他的嘴一直在動,媽媽把耳朵湊近了對他說:”你慢點說,我聽著呢。“

爸爸很虛弱地說:”女兒該放學回家了,你快回家做飯去吧。“

2.姥爺去世了,因為媽媽從小不在他身邊長大,所以和他關係並不是很好。平靜處理完後事,晚上回來她栽倒在床上抽泣到:”女兒,你知道嗎,媽媽沒有爸爸了。頓時,心酸至極。

史鐵生《老海棠樹》:謝謝,那些愛我到骨子裡卻來不及感謝的親人

有生之年,希望我們能夠多陪陪家人,理解並尊重他們。

因為我們可能永遠體會不到他們有多愛你。但我們要知道,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我們著想。

也許目前的你和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消費觀念,甚至婚姻觀念。

不可否認,我們愛他們,很愛很愛,並不亞於他們對我們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