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孩子生命成长的一剂良药。

“好了好了,不哭了”这句话,我相信十个家长九个半都对孩子这样说过。

一开始对这句话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我见到了Eric的老师,她的一个举动才让我意识到“好了好了,别哭了”对于孩子来说究竟有多残忍。

有一天下课,木木奶奶将穿好鞋的木木放在长凳上,奶奶刚准备穿鞋,木木一个重心不稳,一下从长凳栽了下来,好在早教中心的地上有软垫。

大家听不到哭声,看到趴在地上的木木都吓坏了,这时候奶奶隔着不远处继续穿着鞋说:“看你笨的,赶快起来,好了好了,别哭了,一点也不疼,赶快起来,不哭了”。

这时候Eric的老师就像神兵一样,“从天而降”,一把将木木抱在怀里,轻轻的对他说“木木吓坏了吧,没事没事,不害怕,哭一会就好了”。就在那么一瞬间,我感觉到了温暖和力量。

仿佛“哭”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一剂“良药”!对孩子们而言,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用哭解决的,如果哭一通解决不了,那就哭两通。

哭,是孩子生命成长的一剂良药。

孙瑞雪老师在《完整的成长》中说过: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重要。它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需要借此得出他的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调节,而调节首先要依靠情绪。”

回头仔细想想,当孩子情绪来临,再用哭宣泄情绪的时候,为什么不被成人允许。其实成人对哭似乎都有一种本能的焦虑,这种焦虑就会直接导致我们不能接受孩子哭,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孩子的情绪成长根本没办法达到像身体和认知成长一样的成熟。

哭,是孩子生命成长的一剂良药。

或许家长可以从今天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完全熟悉、觉察自己的情绪,甚至当情绪即将来临之时,我们去觉察、倾听、认可、照顾它,我们将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孩子的哭声。同时我们也将重新做回自己情绪的主人。面对孩子的哭声,父母究竟能做些什么呢?

哭,是孩子生命成长的一剂良药。

理解孩子的情绪:

允许孩子的情绪在哭声中流淌。

《完整的成长》一书提到过,所有人都需要在扩展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学习和成长,而扩展时内在就会失衡,失衡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的释放也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内在平衡的过程。情绪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自我修复、自我调节与自我平衡的过程。

接受孩子的情绪

与孩子的情绪共存,如若自己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长的需要,那就请允许孩子有情绪而非干扰。

父亲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红薯,孩子拿着红薯注意力集中在了红薯的皮上。父亲付完钱,看着稚嫩的儿子艰难而笨拙地剥着皮,父亲毫无觉察地想:“按儿子这样的速度剥皮,恐怕半天也吃不到,而且时间太久了!”忙于“正事”的父亲情急之下便一把夺过了红薯,说:“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父亲急忙剥皮时,孩子愤怒地大哭起来。父亲慈爱地说:“别急,别急,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亲认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地剥开了一半皮,另一半留着便于孩子拿在手里。父亲把红薯递给哭叫着的孩子,孩子却将红薯愤怒地扔到了地上。这一扔也激起了父亲的愦怒。其实父亲根本不了解,孩子要吃的不是地瓜,而是要去享受剥地瓜的过程。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不明白孩子内心成长的需求和过程,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肆意去干扰打乱孩子们的节奏。如果我们打乱了孩子的节奏,孩子的情绪顺着哭声流淌出来,我们平静的接受就好 。

认同孩子的情绪

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与理解。帮助孩子梳理与认识情绪,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入园第一天,孩子哭的歇斯底里。老师抱着孩子轻抚后背说:“老师知道你离开妈妈很害怕,你哭吧,哭会让你好受一点。老师陪着你”这时恐惧从哭声中流淌出来了。

“你很安全,老师会照顾你,保护你,一直陪着你,不离开你,一直到妈妈来接你”此时,恐惧会转化为伤心。正常的感觉在哭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回归,心情开始平复,慢慢的接纳妈妈暂时要离开的事实。

哭,是孩子生命成长的一剂良药。

六岁以前的孩子,情绪的流淌,要比认知更重要。请家长面对孩子们的“情绪”时温柔以待。请允许孩子用哭来宣泄自己。


我是汤汶琪,一个爱讲故事更爱听故事的happy妈妈,关注 ,我们一起聊一聊孩子的故事,让妈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