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分蘖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说不去除可以增产,有没有科学?

农机农艺帮


在玉米种植后一个月左右,主茎形成后,部分玉米茎秆基部节上的腋芽,生命力强的就有可能成长为分蘖。实际上这种情况不是近几年才发生,只是近几年个别玉米种发生的这种情况较多。那么,玉米植株基部出现的分蘖有什么用?是否应该去除?

【一】玉米分蘖的好处:玉米分蘖从主茎基部长出后,由于生长需要养分,可以促使根系发育、生长,使根系增粗、加长,为后期主茎生长、抗倒伏起着一定作用;分蘖上的叶片逐渐增大、加厚,吸收充足的阳光后,把光合营养传播给根系,使根系增加更多养分。从单棵植株上来说,增加了叶片数量,因而植株增加了光合作用能力。所以,玉米分蘖可以促使根系生长,增加植株的整体养分,相对来说植株更加健壮。

【二】玉米分蘖的坏处:凡事有利则有弊,既然有好处,肯定有坏处:①消耗养分。虽然分蘖增加了光合营养,但显而易见的是消耗了土壤中的养分,如肥料、水分等,从而和主茎争夺营养,使主茎生长相对缓慢;②分蘖的生长,无疑使基部通透性降低,在土壤潮湿、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病机率。

【三】分蘖的整体生长趋势:玉米植株在从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由于叶片增多,增大等原因,使基部几乎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分蘖基本停止生长:有的萎缩干枯,偶有生存者纤细、柔弱,形不成对植株的威协。这时吸收的养分微乎其微。

总之,玉米分蘖既有利于根系生长,增加光合作用;同时也会消耗部分养分并影响田间的通透性。但从总体上说,利和弊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来说,都是微乎其微。所以在分蘖长出后,可任其生长,也可直接掰去。


泰山农家人


大家好,“关于玉米分蘖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说不去除可以增产,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玉米在苗期五六叶时,从根部长出的杈子,有些地方叫丫子,实际是玉米的分蘖。玉米根部的每个叶腋间,都有一个休眠的分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有可能长出杈子。

玉米分蘖的多少与品种特性,土壤水分,土壤营养状况密度大小有很大关系。

有些品种容易形成分蘖,有些品种不容易形成分蘖。玉米苗期干旱易产生分蘖,阴雨天不易形成分蘖,土壤肥沃易产生分蘖,土壤贫脊不易产生分蘖,密度大分蘖少,反之分蘖多。

玉米分蘖不去除增产还是减产,多年来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玉米有了分蘖增大了叶面积,增强了光合作用,对玉米有增产作用。有的说分蘖与主茎争水争肥,长出的枝叶不结棒子纯属浪费,影响玉米产量。

我是个农民没喝过多少墨水,种过四十年玉米,不知道啥是科学,只是常年在庄稼地里转悠,我掰过玉米杈,也留过玉米杈,发现掰于不掰是一样的,不见得增产和减产,一般小杈长着长着自动消亡,个别大杈能长到一两米,但是不结棒,有分蘖的玉米棒与不产生分蘖的玉米棒大小没有什么差别。

根据实践我认为:

玉米分蘖的枝,去除也没明显增产作用,不去除也減产不大,至于不去除能增产根本不可能。但是,分蘗吸收养分与主茎争水增肥那是绝对的。作为一个种植户,应根据你种植面积大小,劳力多少。去也行不去也行,或者去大的留小的。如果雇人得不尝失。一

谢谢大家!


乡邻老赵


由于玉米品种不同、肥水管理等,玉米植株正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无效分蘖,俗称“丫子”、“叉子”等。大部分分蘖并不能形成果穗,顶多形成一两个弱小的顶生果穗,且还易感染病虫害。

因此,只要玉米分蘖继续生长发育,它就会不停地消耗植株的有机营养,会削弱主茎的生长势,这既影响主茎的玉米产量,还会增加种植成本。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玉米叉子何时出现?到底要不要掰掉?怎样防止其形成?

一、玉米叉子出现时间

玉米植株长出影响产量的无效分蘖,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苗期、大喇叭口时期。

一般来说,玉米在苗期、拔节到大喇叭口时期,因为它们正是植株对肥水需求的旺盛时期,尤其是大喇叭口时期,在追施肥水一定的情况下,分蘖会削弱主茎的营养,这直接影响抽穗情况。

二、玉米叉子要不要掰掉

无论从通风透光、肥水供给、病害防治、种植成本等哪个方面看,玉米出现叉子都对增产没有什么帮助,这些叉子是需要掰掉的。考虑到尽量减少劳动量,可以选择性地掰掉那些影响主茎生长发育的分蘖。

那么,如何才算影响主茎生长的分蘖?

比如,苗期出现分蘖、主茎生长出几个分蘖、分蘖生长势(粗细程度、高矮程度等)与主茎差不多等。但像是抽穗扬花期以后出现了小分蘖,就可掰可不掰了,因为这些时期的分蘖对产量影响不大,要是不嫌麻烦掰了就最好。

玉米叉子掰掉的方法:在去除分蘖时,一手稳住主茎基部,另外一只手抓住分蘖的基部,向一侧斜拉将蘖掰掉。注意,切不可损伤主茎,而这是很多种植户宁愿让玉米叉子生长影响产量也不掰掉的主要原因。


三、玉米叉子如何预防

1、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综合考虑玉米品种特点(植株高度、叶片宽厚和夹角等),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低而出现分蘖。一般来说,紧凑型品种的茎叶夹角小,透光性和通风性都比较好,可适当密植,每亩可定植5500到6000株;平展型品种的茎叶夹角小,不宜密植,需每亩控制在4000株左右。

2、合理肥水管理。要看苗施肥,有条件的可以测土配方施肥。重视施肥对土壤肥力的改良和提高,避免造成肥害,以增加玉米植株的抗逆能力,从而减轻因肥水不均衡造成的分蘖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玉米出现叉子建议将其掰掉,尤其是苗期和大喇叭时期出现的叉子,从而避免任由其生长发育而影响玉米产量。


乡鉴


玉米在拔节前后,通常情况下是会长出侧枝的。也就是说,这些侧枝是在主茎上分生出来的第二个茎杆,那么我们要不要像小麦那样留着,并分蘖越多侧枝越好呢?

看了很多朋友的文章,答案都比较模糊,有点模棱两可,好像对玉米侧枝比较随意,认为除不除都可以。这是不正确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玉米为什么要分蘖发出侧枝。

玉米分蘖的能力是玉米的一种特性,不同品种间,分蘖的能力强弱不同。但分蘖的发生,与我们的种植管理也有很大关系的。如种植密度,田间肥力等。玉米的分蘖,和小麦分蘖不一样,一般果穗下部生出的侧枝都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它根部不会结出玉米的,侧枝不仅不能增加产量,还会与主茎争夺养分和水分,大大影响主茎结果产量。

一般的是:在玉米拔节前后主茎上生出的侧枝,是必须要拔除的。“题主问的是玉米苗生了侧枝”,可见,题主所问的是处在苗期拔节前后的玉米。

我们在播种玉米时,除了要选择分蘖弱不易分蘖的品种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管理:

一般播种时间过早,播种稀疏,田间肥力又高的地块,是比较容易出现分蘖的。

防治措施

这种种植现象,比起病害防治就简单多了,应针对发生分蘖的条件加以改善即可。播种密度要科学适当,但也不可过稀,又要保证田间有个好的通透性;苗期在预防杂草的同时,要及时为玉米根基部高培土,也可有效防止分生侧枝;合理浇水和施肥,保证田间不干旱缺墒,又不积水成涝;发现分蘖出现侧枝时,要及时拔除,保证主茎的健康成长。

拔除侧枝时,要选择在晴朗天气进行,防止雨天伤口感染病害。

好,以上简单总结,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


黄土汉子流浪记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从一名农民的种地来看,是要去掉它会分养分的。

1. 在玉米拔节前后主茎上生出的侧枝,是必须要拔除的。

2. 玉米的分蘖,和小麦分蘖不一样,一般果穗下部生出的侧枝都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它根部不会结出玉米的,侧枝不仅不能增加产量,还会与主茎争夺养分和水分,大大影响主茎结果产量。

3. 群体密度过小,容易发生分蘖现象,这在分蘖性强的品种栽培上,表现为明显。分蘖性不强的品种在密度太小时,也会出现分蘖。所以合理的群体密度有利于控制分蘖的发生。

总结一下,分枝一定掰掉会影响产量,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家乡农村


很高兴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玉米分蘖是玉米穗期田间管理的主要目标。在这个时期,所有的田间管理都是为了促进玉米的壮杆和大穗。

玉米在这个时期,会表现出拔节和抽穗,在拔节时期或拔节前,玉米茎杆基部有时会长出分蘖,究竟要不要拔除分蘖呢?应该拔除的,说一下理由:

①由于分蘖比玉米主茎形成时期晚,通常会表现为不结穗或结穗很小(这种情况大家都应该见过),而且晚熟,所以有分蘖的玉米植株产量很低。

②如果不拔除玉米分蘖,它还会与玉米的主茎争夺养分,对产量影响很大。所以应该及时将分蘖拔除,以利于玉米的主茎生长。

玉米分蘖的拔除时间:

在对玉米分蘖进行拔除的时间确定上,要掌握在两个时间段:一般第一次在玉米开始长出分蘖时进行,第二次在第一次拔除分蘖后的10~15天进行。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对玉米分蘖进行拔除,一定要掌握“宜早不宜迟”的原则,而且最好选择在晴朗的天气,这样做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减少病虫害的侵染,同时要防止用力过大松动玉米主茎或将玉米主茎拔起。


洪洋河


本人就是一个农民。

根据本人多年的种殖玉米经验,出现玉米分蘖(分叉)的情况多出现在春玉米上。这是因为春季气温低,玉米生长慢。而土壤中的肥力高,地上部分生长慢而地下根部吸收养分多,地上部消耗不了所以从两边生长出了叉子。这种情况多出在用地膜覆盖的春玉米。而如果玉米苗期发生红杆(红了)病,苗小苗弱是不会出现分叉的现象的。这样的苗拔出后几乎无侧生根。而分叉的拔出后苗壮根糸发达。

根系发达的玉米苗由于吸收养分和水分多所以才会分蘖多。而分蘖多就会消耗肥力多。分蘖多就会出现无用的叉子和主杆争阳光等。而这些叉子又不会长玉米棒。只有极少的会在顶端长一个极小的小棒。往往也会早枯而死。

所以说要想夺取玉米高产就应对于分蘖出的小叉子最好是除掉。虽然废工又累但也值。


青岛西海岸新区为强


玉米分蘖的枝,以我多年的观察,在正常种植蜜度下,应去除,是不会影响产量的。不去除肯定影响产量。大家知道,在玉米根部的叶腋间都有一个休眠的芽,在适当的条件下(比如干旱,土壤肥沃)这个芽分裂就会分蘖成枝。如果你的玉米地里玉米苗密度正常,就不能留它,因为,正常密度的玉米苗其光合作用的总量巳经到达极限,如果再有分蘖的枝,其光合作用的总量还是哪么大,那分蘖的枝只能白白的消耗土地的营份。因为,这块地里的产量是由光合作用的总量决定的。如果某颗玉米苗周边缺少一颗苗,就可以把它留下来。因为,这颗苗正好把这个空地方的太阳光利用起来,使得这块地的光合作用总量不减少。不过,这样的情况在玉米地里是极少。所以,正常密度的玉米分蘖的枝一定要除去,因为,它要把土襄中养份更多的用在了营养生长上,而减少了养殖生长,所以,它不仅不能带来增产,还会带来减产。


魏红喜


你好!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就是个农民,也种植玉米,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说,一般情况下是不用掰的。要科学依据的话,那就得听听科研人员的分享了。

产生玉米丫子的原因分析

1、品种。品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有的品种分蘖多,有的品种分蘖少。

2、密度。同样的品种,种植密度低的时候,分蘖多一些,密度高的时候少一些。

2019年注册管理会计师

广告

3、播种时间。播种早的分蘖多一些,播种晚的分蘖少一些。

4、土壤肥水力。土壤肥水力越高,分蘖越多。

5、施肥深度。底肥越深分蘖越少,底肥越浅分蘖越多。

6、播种深浅。播种浅的分蘖多一些,播种深的分蘖少一些。

7、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生长点受到不同药剂的抑制,植株矮化而产生分蘖。

丫子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不去丫子,能增加玉米整体的叶面积。玉米的叶片是其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器官,在玉米的一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去分蘖比去分蘖的叶面积多,为玉米产生更多的干物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丫子的营养会转移到主茎果穗上。在玉米开花后和灌浆期间,果穗是需要营养最多的器官,此时,分蘖开始萎蔫,养分逐步输送到果穗。

3、丫子对玉米的其他影响。增加了根系数;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分蘖后形成较大的叶冠层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故分蘖可保持土壤水份和抵抗干旱;掰除丫子造成伤口,增加土壤中病菌的侵入几率。

通过实际的测产来看,留分蘖的产量较去分蘖高,平均增加22.49kg,增产2.4%,二者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也证实了玉米丫子是不用掰的。

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

一般情况下,分蘖不用去除;地头与缺苗断条的地方,长势与主茎齐头的需去除;整体播种密度较低的地块,分蘖需去除;雨水较大年份,分蘖长势旺盛的需去除;肥力过高地块,分蘖需去除。


A海哥


对于一些亲本接近先玉335类型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在4000-4500棵这个密度的红轴玉米品种,容易发生出现大分蘖的现象。

一、出现玉米分蘖,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品种自身原因:一些亲本接近先玉335亲本的品种,玉米根部出现大分蘖的现象非常常见;

2、氮肥施用过多,导致的营养过剩:

氮肥施用过多,导致玉米营养生长过剩。从根部长出大分蘖来分流氮肥过多造成的营养过剩,也是玉米自身进行营养分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3、播种密度不合理,原本最佳密度为4400株/亩的品种,种植密度变小,也就是种的稀了。特别是一些春播玉米地块,更容易发生玉米大分蘖。

二、有人说,不去除可以增产。但不是绝对的,主要是看播种密度和喇叭口期的管理来分开看。

1、看密度:如果该品种最佳密度为4400棵左右,仅仅因为氮肥施肥过多引起的玉米根部大分蘖的话,这种分蘖会随着玉米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过程中而逐渐萎缩,不用掰掉;

2、看播期:如果是春玉米,播种时间在4月20号以后,生长时间长,地块也是肥力充足的蔬菜换茬地,一般来讲,这种分蘖会越长越大,会与玉米植株产生营养竞争。建议在不伤害玉米根系的前提下,尽早“割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