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認為的"沉默是金"變成現實,學會照顧到孩子想法很重要


沉默是金這個詞已經普遍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甚至可以體現一個人的行為處事的方式,大人的沉默往往是對某些事情的思考亦或者是對生活萬般的無奈。

對於我們來說,"沉默是金"也許會助我們一臂之力,但對於孩子而言,沉默便不一定是金,有可能是切斷父母與孩子進行溝通的利刃。


別讓孩子認為的


特別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的內心敏感細膩,同時在沒有受到外界的考驗時,他們是脆弱的,也是非常容易被擊潰的。這些孩子們的渴求,更多的是父母對他們的關注,關心以及愛護。

社會的發展一天比一天快,很多家長對待孩子的關注度也隨每天工作的增加而減少。我能夠理解有些家長的急躁心理,在情急之下,對待孩子的態度難免更加強硬。正是這樣的情況,才更增加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別讓孩子認為的

孩子為什麼選擇“沉默是金”?

那麼"沉默是金"這種情況為什麼會出現在青少年的孩子身上呢,就讓我們來深入瞭解一下。

一方面,沉默並不代表妥協,相信心智已經成熟的青少年也是這麼想,青春期的孩子早已學會分析後果,因而沉默是金也還能有另一種說法—三思後行。

他們會考慮在自己發表言論以後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稱為"預見性後果"

預見性指的是一個人對事情發展的預判,孩子能夠意識到家長在生氣時所做出的舉動亦或者時即將有的行為,所以通常,他們保持沉默,不言不語,不反駁也不辯解。這樣或許能夠使家長的氣消的更快,但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一定的不滿或是委屈。


別讓孩子認為的


除此之外,現如今,青少年心理問題逐漸的顯露在世人的眼中,說明孩子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如果我們一味沉迷於自我言論,而沒有傾聽孩子們的想法,那麼孩子的秉性就會悄然發生變化,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的孩子臉上失去了笑容,我希望你能夠及時的關注他們幼小的心靈,減少對其的傷害。

某電視臺出過一個改造青少年的節目,大城市裡與小農村的孩子互換生活,讓他們體驗不一樣的人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男孩子,他在大城市裡時,桀驁不馴,蠻橫無理。但最終,他卻是因為年少時缺失了父母的關注,他的父母成天到晚忙著工作,沒有時間關注他,唯一的來源就是金錢交易,有時還會跟父母爭吵,導致他形成了需要被"改造"的脾性。看了前傳就會知道他為什麼會變得如此暴躁,在暴躁之前,他是沉默的,魯迅曾有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很現實,也很在理。


別讓孩子認為的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父母的努力打拼是個錯誤的選擇,而關注點應該在於他們並沒有權衡好工作與家庭的關係,我相信在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家庭存在。

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到自己的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灣,如果孩子在父母這裡得到不到溫暖,孩子就會不安,他們的心理也會相應的出現一些問題,這時候有的父母將會操碎心。與其走到操心的那一步,不如提前做出改變,預防孩子心理問題的出現。在關注孩子的同時,要時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孩子並不是你的發洩品,也不要把他當作附屬品,他是一個完整的有思想的個體。

自己要發脾氣時,想一下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別人發怒。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需要互相尊重的,交流溝通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溝通遠比逼供來的親切。為什麼呢?因為逼供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壓力,使他們對父母的態度發生一定的變化,而且很有可能變得前所未有的沉默,不再對追問做出回應。反而溝通會有較好的效果,這會讓孩子得到一定的尊重,也會讓孩子增加一點幸福感,和享受被關注的感覺。


別讓孩子認為的


作為父母,可以適當的換一種方式來對待孩子。多給孩子多一點關注,跟對待小時候的他一樣,又有稍微的不同。正值青春期的他們,不僅需要自由的空間,也不可缺少對其的愛護。如果過於冷淡了孩子,那麼二者之間的距離感就會增加。相信每一個家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那麼身為父母,又該如何做呢?

如何和孩子進行溝通?

溝通沒有秘訣,需要家長通過對孩子性格的觀察,創造屬於自己的溝通方式。

1.很重要的前提是要學會尊重,也要學會傾聽。孩子是個一直在成長的個體,家長也是。往往很多家長都能夠從孩子的身上學到很多之前學不到的觀念。

2.身為父母,要主動創造機會。要尋找適當的機會,關注他們平時的喜好,通過對其的瞭解,以興趣為緣由,深入探討。可以在閒暇之餘討論一下相互之間的差異。

3.避免過度反應。與孩子在交談時,為了保持友好的氣氛,父母儘量不要帶著焦慮和情緒。同時,為了體現尊重,避免引起反感,談話時也以商量的,平和的語氣進行。父母要努力成為孩子願意傾吐的對象,成為對孩子的事情感興趣的人。


別讓孩子認為的


4.要勇於認錯。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誠懇道歉的言行慢慢地也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孩子在做錯事時,也會主動認錯,並虛心接受家長的意見。

5.在溝通時,要把握好時機與火候。並不是所有時機都適合進行交談,不同的話題也需要不同的時機。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結合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和狀況。

別讓孩子認為的

珍惜美好時光,關注孩子青春時期的敏感內心,好好享受與孩子的快樂時光,不論生活有多匆忙都希望家長能夠多陪陪孩子,享受生活遠比追趕生活來的舒適至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