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究竟传了多少代?最后一人的情况是怎样的?

喵星人3D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公历7月19日)清晨,随着太平天国国都天京(今南京)太平门外一声巨响,围城已经两年多的湘军曾国荃部终于用炸药炸塌了太平门城墙。随后大批湘军士卒蜂拥而入,与城内太平军在缺口间展开殊死拼杀。

至午时,城内太平军终于支撑不住,败退回城,而湘军大队则分四路越过城墙缺口入城,同时湘军水师也夺取天京水西、旱西两门,城外湘军源源不断攻入城内。傍晚时分,天京各门均被湘军攻克,天京陷落。

此后,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护卫幼天王及大批太平军高级官员突围出城,但是在外围遭遇围城清军,先后被俘,这标志着延续了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

攻克南京后,曾国荃立即快马向远在安庆的湘军最高统帅、也是自己的大哥、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藩报功;曾氏兄弟辛苦十数年,还阵亡、病殁了两个兄弟(曾国藩三弟曾国华战死于三河之战、幼弟曾国葆染病殁于南京城外),至此终于得以成功!得到消息的曾国藩也是感慨万千,心绪荡漾。

曾国藩影视形像

确定了南京被攻克,天平天国的高级首领基本被俘、被杀后,曾国藩向京师朝廷告捷,奏报这一喜讯。

当年咸丰帝在位时,在南京被太平军攻克后,曾说过“复南京者封王”的诺言。湘军上下都认为此次攻克南京,他们的统帅一定会被封王,再不济也会封公。

其实当年咸丰帝说出“克南京者封王”的话,心里原是寄希望于僧格林沁、胜保、官文这些旗籍大臣们能够在此鼓舞下,收复南京,从没想过最后是会由书生文臣、汉臣最终完成这一功劳。

攻克南京时,咸丰帝已经去世三年,他生前的许诺,在目前执掌朝政的两宫太后和主持外朝的恭亲王看来,那就随着先帝的去世,一同归于地下吧,再也不要提起。

不过对于曾国藩的功劳,朝廷自然是要赏功。于是在之后对于湘军的论功在中,湘军统帅曾国藩被封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赏双眼花翎,其侯爵世袭罔替;其弟曾国荃因破南京前线主帅,封太子少保、“一等威毅伯”,赏双眼花翎。兄弟二人同日受封爵位,也算是荣耀无比了。

曾国藩受封的“一等毅勇侯”,是清开国以来,文臣所得到的最高爵位--------------

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清史稿》。

(年羹尧、岳钟琪封公爵,但都是武臣。孙士毅封公爵,但是之后因战败被削爵,死后才追赠。)

曾国藩像

而以曾国藩的理学心性来说,对于主张“退思恬淡、时刻反省”的湘军统帅,这个侯爵可谓再合适不过,既显示了朝廷名器的荣誉,又不会成为“水满则溢”的负担,配曾国藩的理学名臣、大军统帅,恰如其份。

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的曾国藩,将一手创立的湘军基本裁撤完毕,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也避免了因功高震主、而导致鸟尽弓藏的结果。

之后的曾国藩先后以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身份主持“剿捻”、“开办洋务”、“查办教案”等事,又出任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成为清之顶级重臣。

同治九年(1870年),为审理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案,曾国藩调回南京,再任两江总督,负责“刺马案”的调差处理。案件审理完毕后,又在南京主持了“幼童出洋学艺”事,开展近代学生留洋事宜。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午后在总督府内花园散步时,突发脚、舌麻痹,被儿子曾纪泽扶着返回书房,端坐片刻后溘然长逝,时年六十一。朝廷追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正”;这也是儒家传统文臣在身后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耀。

曾国藩去世后,“一等毅勇侯”按制由其次子曾纪泽承袭(曾国藩长子曾纪第年幼早夭),同治十三年(1874年)曾纪泽正式袭爵,为第二代毅勇侯。

曾纪泽少年时严格按照儒家传统学习经史,成年后又开始按照《圣经》、《英话正音》等书学习英语,掌握了熟练的外文知识,并积累了大量的国际交往经验。这为他以后所从事的外交事务,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光绪三年(1877年),曾纪泽自湖南前往京师,受两宫太后及光绪帝召见,多有勉励。光绪四年(1878年),曾纪泽接替郭嵩焘,以大理寺少卿身份正式出任出使英、法大臣(就是驻英、法公使),负责与英法两国进行外交接触。

青年曾纪泽

在国外期间,曾纪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了解国际公法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准则,研究西方诸国的社会情况,与各国官员交通往来,开展外交工作,卓有成效。这在极度保守、视出洋为旁门左道、有辱斯文的晚清官场里,实在是难得的眼界开阔之人才。

光绪二年(1876年),清军在左宗棠率领下,出征新疆,经历两年的艰苦作战,击败并消灭了入侵的浩罕阿古柏伪政权,收复新疆,但是伊犁地区尚被沙俄借口占据,拒不归还。

光绪六年(1880年),曾纪泽被授命为兼任出使俄国大臣,负责交涉修改之前出使大臣崇厚在沙俄欺骗威胁下、擅自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一事。

在曾纪泽据理力争、以及新疆左宗棠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兵伊犁的有力支持下,经过半年的艰苦谈判,终于迫使沙俄放弃了部分不义利益,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中国由此收回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及其以南地区,废除了俄国可以进入内地通商条件,废除俄国船只进入松花江内河的权力。这是晚清中国对外外交上难得的胜利,其中曾纪泽的功劳不可抹杀(中学历史上,对此也有着重记载,并盛赞曾纪泽的功绩)。

此后,在外交领域里,曾纪泽先后处理了英国入侵缅甸、法国侵占越南等事件的交涉,及涉及驻外使馆的设立、建造、交往事宜,可以称得上当时中国的第一等外交人才,于外交事务中尽其所能地维护中国的利益。

光绪十二年(1886年)曾纪泽卸任出使英、俄大臣,返回国内,先后担任帮办海军事务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译署、兵部、户部、刑部、吏部侍郎,继续在外交、洋务领域发挥自己的经验,推动开展近代外交事业。

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纪泽在京师府邸去世,年仅五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赐谥号“慧敏”。

中年曾纪泽

曾纪泽早年无子,所以收养弟弟曾纪鸿(曾国藩第三子)的三子曾广铨为嗣子。之后曾纪泽又生曾广铭、曾广銮、曾广钖三子,不过曾广铭、曾广钖先后夭折,所以曾纪泽只有曾广铨、曾广銮两个儿子养大成人。

曾纪泽去世后,因为长子曾广铨是养子,所以“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就被第亲生的第三子曾广銮所承袭。这样,时年十七岁的曾广銮成为第三代“一等毅勇侯”。

曾广銮袭爵祖父的一等毅勇侯,兼袭父亲所遗下的云骑尉,然后按照荫补制度,成为国子监荫生,额外授户部郎中衔,赏戴单眼花翎。

于是,功名不过荫监(国子监监生)、官位不过户部郎中的曾广銮,品级为超品(侯爵比正一品更高,称超品),而且可以用单眼翎,在当时号称“一品荫生”、“花翎郎中”,实实在在地官场异数。这些,都是其祖父曾国藩、父亲曾纪泽的遗泽所致。

曾广銮

之后曾广銮逐渐受封建威将军(虚衔、正一品)、光禄大夫(正一品、也是虚衔)、左副都御史(这个倒是实职,不过清末的都察院也基本无实权了)。

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曾广銮以钦选身份担任资政院议员,以咨询机构代表参与国事。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在辛亥革命的烈烈局势下最终走向灭亡,而世袭罔替的“一等毅勇侯”,也在曾广銮这一代结束传承。

民国建立后,曾广銮自动失去了毅勇侯、云骑尉、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左副都御史、资政院议员等头衔,解除职位,退归湖南家乡,隐居不出,平常以书画自娱,轻易不外出与人交往。

曾广銮没有儿子,只有一女曾宝苏,所以和父亲曾纪泽收养大哥曾广铨一样,他收养了堂兄曾广铭(曾纪鸿次子)的第三子曾昭揆为嗣子,以延续香火。

曾广銮书法

1920年,四十七岁的曾广銮在湖南无声无息地去世,而随之一同消逝的,还有那“一等毅勇侯”的名头,和它所代表的历史。


伯虎42


清朝爵位分两种,一种是宗室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为了笼络蒙古王公,蒙古的爵位和满清宗室是一样的,另一种是功臣爵位,顺治时定了公、侯、伯,分一至三等,乾隆又增加了子爵、男爵,等于说清朝的功臣爵位是依周制,大致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曾府三杰: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

俗称功臣爵位,基本都是因战功而封爵的,比如黄梧、年羹尧、孙士毅,都是封为最高级,一等公,而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在1864年率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天京城,封的是一等毅勇侯,并世袭罔替,虽然慈禧鸡贼未给封公,但一等侯在当时已是最高,李鸿章、左宗棠都未达到此高度。

曾纪泽在英国拍摄的照片。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是世袭罔替的,意为爵位不变永远世代相传,他有2个儿了,曾纪泽和曾纪鸿,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纪泽随侍左右,1872年曾国藩去世,本来守孝三年后继承爵位,谁料母亲又去世,直到1877年,正式入京承袭一等毅勇侯爵位,曾纪泽从小中西培养,博通西学,为晚清驻外公使,近代著名外交家,当年的与法修约、俄国改约、中法战争、英国交涉等,都有曾纪泽的贡献。

图为曾广銮书法。

曾纪泽有三子,但夭折两子,只有小儿子曾广銮活下来,后来过继了弟弟曾纪鸿的儿子曾广铨为养子,1890年曾纪泽在北京去世,养子曾广铨被培养为驻外公使,清朝的高级文武官员可以送一子入国子监,称为荫生,实际是简单走个形势就可以做官,小儿子曾广銮当时是正一品荫生,授郎中,三年守孝满后,承袭一等毅勇侯爵位,后来担任左副都御史,清亡后,曾广銮归乡,一等毅勇侯共三代。


图文绘历史


曾国藩于清同治三年六月(公元1864年7月)因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加封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即公元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去世,享年61岁,由于其所封的一等毅勇侯为世袭罔替的爵位,因此其长子(其实是次子,长子夭折)曾纪泽袭封了一等毅勇侯的爵位,没有降等。

但清朝规定,世爵、世职的袭封要报经皇帝裁可,五等爵等“民爵”的袭封还要走礼部的一道手续,历史上该袭封不能袭封、该降等不降等或不该降等而降等的例子都很多,曾纪泽直到光绪三年,即公元1877年才获准正式袭封一等毅勇侯的爵位,时论认为,若非他被内定为清朝驻英、法两国公使,需要抬高身份以壮行色,袭爵恐怕还不知要被拖延耽搁多久(他袭爵前的官职是礼部员外郎,官阶仅为从五品,照例提拔为少卿也只有正四品,而侯爵就是超品了,方便外交)。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廿三日(公元1890年4月12日),曾纪泽去世,年50岁。

曾纪泽去世后,本应由其长子曾广钧袭爵,但慈禧钦点了第三子(幼子)曾广銮袭爵,要知道曾纪泽去世时曾广銮年仅17岁,还没有功名,而曾广钧在此前一年已中进士、入翰林,可谓“科举正途”,且年已24岁(次子曾广铨是过继的曾纪鸿之子,得不到袭爵不奇怪),而且两人都是嫡出,无论从任何角度,似乎袭爵的都不该是曾广銮。

但慈禧不但让曾广銮袭爵,更在袭爵前让年幼的曾广銮补荫(这样就有了功名)、加郎中(从五品,而曾广钧则在父亲去世后两个月不到,循例从无品级的翰林院庶吉士,提拔为正六品的翰林院编修,曾广銮正好比大哥高一级),不久后更赏戴花翎,于是年纪轻轻的曾广銮就成了清末官场笑话中独一无二的“一品荫生”、“花翎郎中”,至此谁会袭爵已一目了然。

曾广钧为何被“跳过”,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曾广钧私德有亏,“喜欢诗词(而且是西昆体),爱搞女人(但他这一门子嗣不盛)”,甚至可能有难以为人道的暗疾,不适合袭爵,因此对他颇为钟爱的父亲居然会在已有嫡长子的情况下再从弟弟那里过继一个儿子(曾广铨),有嫡长子而过继儿子的做法,本身就是极不寻常的,这表明曾纪泽也认为曾广钧不适合袭爵,如果没有在后来生下又一个嫡子曾广銮,他宁愿过继一个侄子袭爵也不会把爵位传给长子。

另一种说法是曾广钧秘密加入过维新派的团体,庚子之变时珍妃遇害,他还写过缅怀的诗《庚叶落祠》诗二首并流传一时,这些都得罪了慈禧,但考虑到曾家的功劳和影响力隐忍不发,但曾广钧以弱冠便进士及第和完整翰林出身的底子,最高只做到广西武鸣知府,本身已说明了许多问题。但曾广钧得罪慈禧是事实,因此不能袭爵是否事实则需要考证,因为戊戌变法是曾纪泽去世5年后发生的,而庚子之变则更晚,且各种史料都证明,直到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西狩”,都还不知道曾广钧给珍妃写诗的事。当然,如前所述,曾纪泽袭爵就等了5年,如果第三代毅勇侯袭爵也等5年甚至更久,“慈禧憎恶说”就能成立了。不过曾家年谱在这一段非常简略,查不到曾广銮是哪一年袭爵的。顺便说,曾广銮不但袭爵一等毅勇侯,还顺便把曾纪泽个人受封的世职云骑尉也承袭了。

自上而下:三代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曾纪泽、曾广銮。


曾广銮去世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因此他是最后一位世袭一等毅勇侯


李厚何


最后一任一等毅勇侯为:曾广銮

他是第二任一等毅勇候:曾纪泽之子,曾国藩之孙。

是。清代正一品荫生(因祖辈功绩而获得),花翎郎中衔,袭一等毅勇侯、云骑尉世职。

曾经担任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1910年资政院开院,任钦选议员。宣统三年(1911年),辞职还乡。以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卒。曾广銮膝下无子,过继的是曾纪鸿后裔曾昭揆。



江南太邑弓长氏


先回答题主提问,是总共传了三代,曾国藩为一等侯爵,而且是世袭罔替的,所以一直到他的孙子曾广銮袭爵一直为一等毅勇候。

清朝为了剿灭太平天国,可谓是出了大血,下放了大权,先是允许地方自己搞团练,后来又允许地方自己收税(一直到清末,地方收税中央再也无法控制),曾国藩及其胞弟曾国荃为满清政府续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是清政府依然掣肘汉人地主团练,可以说曾国藩挽救了清政府,但是清政府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侯爵,甚至连一个公爵都没舍得给,真是莫法讽刺,清政府下诏攻破天京城者封王,引得曾国荃盯着天京几年的时间,最后几场硬仗比如安庆、天京都是曾国荃拿下的,为此曾国荃放弃了进入上海、苏州的机会,曾国藩不得不委托幕僚李鸿章去上海,李鸿章因此如鱼得水,迅速组建了淮军。最终最艰难的仗曾国荃打了,清政府别说王爵,甚至公爵、侯爵都没舍得给曾国荃,只封了个伯爵了事,而且战后立马裁撤湘军。

最终曾国藩去世后爵位传给了我国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与沙俄谈判收回伊犁即为此人),曾纪泽去世后传给了二子曾广銮(大儿子过继给别人)。

曾广銮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1910年资政院开院,任钦选议员。后1911年辞职归家,清朝灭亡,也就不存在爵位的问题。


骑着足球看历史的Y君


传了两代人,儿子曾纪泽,孙子曾广銮,之后清朝灭亡

<strong>

1873年,曾国藩去世,次子曾纪泽袭一等毅勇侯(长子早夭),曾纪泽,字劼刚,是清代著名外交家,光绪年间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官员。其后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已订之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中法战争时,力与法人争辩。官至户部左侍郎。

1890年,曾纪泽因病去世,三子曾广銮袭一等毅勇侯,1910年资政院开院,任钦选议员。宣统三年(1911年,即辛亥革命年),退职归乡。民国九年(1920年)卒。

曾光銮官印


爱吃鱼的酸菜


世世代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