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1集11 全文1412字,阅读需6分钟

“仁”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培养起这种品质。我们常说“仁者无敌”,并不是说仁者能够战无不胜,而是指真正的仁者,能够真正做到没有一个我恨的人、没有一个我不能原谅的人、甚至没有一个我不爱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心的人,处处都是关爱别人。我们学习经典,也就是要向仁者学习、向圣贤学习,学习他们仁慈博爱的精神。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信心铭》中说:“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只有学会把爱憎好恶的心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之中放下,心才能清净;心清净了,也才能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这一生所遇到的人,都是好人,所遇到的事,都是好事,只要用欢喜心、感恩心去接受,这个心就能平等而没有分别;能够平等对待,爱憎的心自然就会慢慢调伏。

如何做到呢?这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当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时,确实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里有这样几句话:“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鞭挞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让你坚定成就的人”。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很多人觉得自我修养很好,对谁都是一团和气、满面春风,那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下属、朋友,他们一见面就肯定我们、赞叹我们,甚至谄媚巴结,结果我们听了之后自然洋洋得意。但是突然有一个人,他也不认识你,走到你的面前指着鼻子来骂你,你还能对他表示耐心、表示微笑,那才体现真正的修养。所以什么叫“历事炼心”?道理可以顿悟,但是事情需要渐修。道理很快就能明白,一下子就能接受,但是还需要我们把道理落实在每一天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在所遇到的人、事、物上,不断磨炼自己的心性,把贪、瞋、痴、慢、疑都逐渐放下,让自己的心归于清净、平等、仁爱、感恩。所以,当我们换一个心态去看,确实“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但是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明朝高僧蕅益大师也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好坏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即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爱憎的心、分别的心愈来愈淡,清净平等的心就愈来愈呈现,那么看任何人、任何事的确没有好坏。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所以这里讲“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如果任自己的感情用事,从自己的喜爱偏好出发来评价人才,那一定就会有一些弊端。“听受则有彼此之偏”,听到并接受了外来的一些说法和讯息,可能就会造成彼此认知上的偏差。所以在听受的时候,要保持冷静,观察讲话人的存心和态度,这样才能够客观评判一个人。

“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认识的人,往往凭着自己对他的印象、感觉来判断,这样就容易失去公平、有失客观。“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对于不认识、不熟悉的人,往往会容易因为人情,而扰乱本有的制度。譬如,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有很多人来托关系、走后门、讲人情,我们如果听了这些人的介绍,或者是凭着自己和他关系的远近来任用人才,那就会以私废公,这就导致了“以人事乱其度”。

所以,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公心确实很不容易,要把这些人情关系都处理得很适当,既不能以私废公,也不能不符合人情事理,这都需要在具体的事情中灵活把握。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