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医疗影像AI的落地变现

  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在临床应用上,又称为医学成像,或影像医学,有些医院会设有影像医学中心、影像医学部或影像医学科,并配备相关的仪器设备,编制有专门的护理师、放射技师以及医师,负责仪器设备的操作、影像的解释与诊断(在台湾须由医师负责),这与放射科负责放射治疗有所不同。

  目前国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医学影像是在AI医疗当中落地最好、效果最好的板块。在中国,影像科和病理科医生总共才8万多名,医生数量增长非常慢,而影像数据每年增长率是63%左右,这一定会促使AI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帮助医生做疾病的筛查,从而降低医生的工作量。

论中国医疗影像AI的落地变现

  1、医疗影像AI对哪些临床帮助较大?

  对此,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X射线事业部向军认为,放射影像、病理科和内窥这三块对临床帮助较大。

  放射影像:放射科数据比较容易获得,数据量大,大家投入的关注度比较高。

  病理科:美国病理科医生平均年龄大约50岁,后继无人,没有人愿意每天看着显微镜,且每个病理数据都是GB的数量级。

  内窥:内窥影像数据量非常大,如果数据采集后发到系统中用AI识别,就彻底改变了内窥角度的工作流程。

  2、医疗影像AI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

  尽管医疗影像AI对医生的诊断很有帮助,但是,病理影像用AI是很难的,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非常多。

  ①效率。病例影像与已经全数字化的放射设备不同,如果是病理图片,医生一分钟看完,但如果扫描数字化后20分钟都看不完。

  ②技术实现难度大。一方面,AI医疗影像从图片跨越到视频,对其中的芯片和算法需求也是一个很大的跨越。芯片领域大部分是NVidia的机会,国内有很多家人工智能芯片厂商,但在AI影像领域落地的还比较少。另一方面,从手术角度来讲,特别需要辅助性的东西,例如对血管的判断、对神经的定位等,这些如何从影像上升级?这不仅对实时性要求很高,对误判率要求还特别严苛。

论中国医疗影像AI的落地变现

  ③医生标准不统一这个问题现在是最严重的。中国数据量永远都足,只是这些数据都是没有标注的数据。不能定量的东西在不同医生之间就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是医学问题。而AI算法的首要要求就是标注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④医生本身主观性太强。至今仍有医生在腔镜和开放手术里面还有争论,医生更喜欢开放手术就是因为:医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能够用手摸出是不是静脉/是动脉。

  ⑤医生心中抗拒AI,“不会帮助训练模型”。现在整个放射学界和临床医生都很拥抱AI,主动做很多AI相关的课题,主动性有时候比工程界都高。但现在AI应用更多还是需要人的参与,这种系统更多算是信息系统,而非智能系统。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比如最近阿里巴巴达摩院和阿里云联合出品 “新冠病毒肺炎 AI 辅诊助手”。它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进行疑似病例诊断,从而让 AI 在抗击疫情中大显身手。 该AI 诊断技术,可在 20 秒内对疑似案例的 CT 影像进行判读,区分新冠肺炎、普通病毒性肺炎及健康的影像,根据纹理特征计算疑似新冠肺炎的概率,并直接算出病灶部位占比,分析结果准确率达到 96%。

  相信,未来中国的医疗影像产业将会解决掉所有问题,更上一层楼,追赶国外的脚步。

论中国医疗影像AI的落地变现

  3、手术机器人最早在哪些领域落地变现?

  据Research and Markets报告显示,医疗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128.8亿美元,与2016年49.9亿美元相比,复合年成长率为21.1%。

  Frost & Sullivan更是认为到2025年,80%的外科手术很可能由机器人完成。

  医生做手术分为四步:分离、切割、止血、缝合。手术机器人想要代替医生的工作,在大多数人看来,缝合是最先会商用的一个步骤。

  分离、切割、止血、缝合这4个操作是整个手术机器人操作里面最重要的4个核心,但在专科里的消融手术和切割手术已经走在最前面了。而缝合技术在过去10年当中变化很快,很多新的应用技术已经应用在缝合上,包括新的胶水和线,现在还有自动缝合技术。

  对投资人来说,从不会只看局部,而是会看整体解决方案是不是能落地,例如手术内更细分应用如开颅、颅内探针等。整体来讲,投资人认为手术机器人仍然是门槛最高的行业,精度和配合度都要求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