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在哪里?有哪些关于不周山的传说?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我们所说的“不周山”,典出中国远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关于不周山,古籍《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此一段记载:在西北之海以外,偏远而荒凉的地方,有一座因山体断裂而无法合拢的山,叫做不周山。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当年水神共工在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之位的过程中落败,一怒之下撞向不周山,由于不周山是支撑着日月星辰的四大天柱之一,不周山被撞塌之后,天地向西北倾斜,江水河流都汇集到了西北荒地。 探究不周山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得到很多讯息:

  1. 不周山被比喻为“天柱”,说明不周山高耸入云,是一座极高的山。
  2. 不周山的山体是残缺不全的。
  3. 不周山位于西北之海外的荒凉之地。
  4. 不周山的周围有广袤的河流分布。

研究《山海经》的宁夏学者高嵩苦苦找寻了八年终于确定,位于宁夏与蒙古分界处的贺兰山,就是上古时代的不周山。 贺兰山脉的主峰位于银川西北,海拔达3580千米高耸入云,山脉的东西两侧有荒漠,正对应了《山海经》的记载。


据考证,大禹治水治水时,由于贺兰山阻碍黄河向西北流动,所以大禹将贺兰山劈开,令其变为一座“残山”,而残山与“不周山”的残缺相吻合。贺兰山脉周围的河流错综复杂,河流走向西北,荒漠与山地之间有倾颓感,符合神话故事中“天柱坍塌河流向西北会聚”的记录,

被劈开的山体形成了巨大而空旷的山谷,山谷的石壁上雕刻着很多年代无法确定、形状诡异、构图怪诞的壁画、符号以及几何形状,许多形状与《山海经》上记录的异兽相吻合,专家推测为上古文明。贺兰山脉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山体形状、荒漠分部、河流走向,包括山壁上记录的上古壁画与《山海经》所描述的“不周山”达到了百分之八十的相似度,大部分学者认同了贺兰山就是不周山的论点,但是仍存在争议。

有一小部分学者认为,远古时期的昆仑山与不周山是不存在于地球上的,

<strong>

原因就是《山海经》中所记录的“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大战蚩尤”等等更像是一场外星种族之间的博弈, 得出这种论点的学者们提出了一种“外星殖民论”:

在上古时期几个外星种族同时来到地球,在地球上展开了一场殖民地争夺战,这些外星种族在地球上建立了古埃及文明、古玛雅文明、古华夏文明。在黄帝大战蚩尤之前,外星种族内部发生了战争,共工与颛顼为了争夺神农族首领的位置产生了内斗,共工落败后一怒之下撞碎了外形奇异的“传送器——“不周山”,使外星种族无法回到母星,只能在地球上殖民。


若干年后,黄帝(轩辕族)与蚩尤(神农族)两个外星物种的首领,为了争夺华夏大地的殖民权而发生斗争,黄帝的外形与人类相似,而蚩尤的外形更像是野兽,最后黄帝借助应龙的力量杀死了蚩尤与夸父,获得了华夏大地的殖民权,黄帝成为了华夏人族的始祖,而应龙则成为了代表华夏人族的图腾。

当然这种说法建立在假设之上,贺兰山是不周山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

<strong>


白话历史君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其中一座山的山名,是人间的天柱,被共工在一气之下撞断,使天崩塌,凡间即将面临一场大的灾难。

就在这个时候,女娲挺身而出,炼石补天,才让人间生灵免遭涂炭之苦。古书记载,据说在昆仑山西北。

记载不周山的书籍有《山海经》。今天就从这两本书找到不周山的所在。

《山海经》中记载: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有兽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西方第三列山系之首座山,叫做崇吾山,它雄居于黄河的南岸,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冢遂山······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野鸭子,却只长了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要两只鸟合起来才能飞翔,名称是蛮蛮,一出现而天下就会发生水灾。  

往西北三百里,是座长沙山。泚水从这里发源,向北流入泑水,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多的是石青、雄黄。  

再往北三百七十里,是座不周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诸山,高高的居于岳崇山之上,向东可以望见泑泽,是黄河源头所潜在的地方,那源头之水喷涌而发出浑浑泡泡的响声。这里有一种特别珍贵的果树,结出的果实与桃子很相似,叶子却很像枣树叶,开着黄色的花朵而花萼却是红红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忧愁。

根据上面这段话,可以提炼出几条有用的信息:

不周山位于崇吾山西北将近七百里;不周山可以看见黄河的源头,而黄河的源头众所周知是在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达素齐老峰;不周山是非常高的山峰。

有人考据出崇吾山是在甘肃、青海一带,不周山又在昆仑山西北,而且不周山能够望见噶达素齐老峰,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山峰只有木孜塔格峰。

木孜塔格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与西藏的交界处,是可可西里山脉之一座山,海拔6973米。

1895年,英国探险家利特尔戴尔率领的一支探险队由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翻越昆仑山脉向西藏进发,测量该山峰海拔7723米。1984年10月6日,新疆自治区登山队4人攀登此峰攀登,重新修正海拔为6973米。


诗书君


我国的古籍中对不周山有所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在《山海经.西次三山经》记载不周山属崇吾山系,在黄河以南,南到哪里,不得而知。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不周山距离崇吾山六百七十里(可能为直线距离)。两处说法有些矛盾,一会儿西北海之外,一会儿黄河以南。

《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确有其人,但不周山是一个虚构的山,虽说虚构,现实中一定有原型。

据历史上的大多专家考证,认为不周山就是昆仑山,位于西方天界,高似天柱,是人间通往神界的界山,好像这样理解才符合《山海经》原意。其实这只是神话手法,不周山在远古人的生活圈里有一个原型。受原型启发而创造了一座神话中的神山。那么不周山的原型在哪里?又有什么依据呢?

不周山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有缺陷的山,不周全的山,近来在河南方城境内发现这样一座山,山上有共工天神的石塑,有祭坛及遍布石海中的远古守神石塑,这座山叫牛心山,早时叫灵山。远观灵山看到的山形与不周山吻合,灵山由三个山头构成,之间有两处凹陷,一峰大两峰小,有一种豁豁牙牙不齐整的感觉,这正是远古先民在此处创作神话中不周山的缘起,或创作神话故事的灵感地,或不周山的原型。想当年共工与重黎部落发生战争,不可能打到昆仑山去,在河南境内倒有可能。


刘懿壬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名山,相传是人界通往神界的唯一通道。


最早记录不周山的是《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据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最高峰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的公格尔峰,海拔大约7649米,山顶严寒,终年积雪,所以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攀登不周山,比在当今科技支持下攀登珠穆朗玛峰还要难。


相传昆仑山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被奉为道教正神,古代是母系社会,所以传说中神仙是女性比较合理,应该是当时一个比较强大的母系社会的首领,打了只豹子,并将豹皮剥下包裹在身上保暖,同时,她可能驯养了两只高原上的鹰隼,由于其强大的实力,其地位也逐渐比周遭的部落高起来。


上古有颛顼和共工氏两位领袖,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共工力气大,颛顼则更善权谋,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共工氏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于是他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于是就有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当时应该是发生了雪崩,产生了山体崩塌、河川变流的奇景。


古代把不周山奉为天柱和天神居住的地方,类似于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


昆仑山与古代的夏、周、羌几个民族的活动都有联系,中国民间神话中昆仑山上的主角是穆天子,周代穆王继位时已经50岁了,在位55年而崩,穆天子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子与西王母相会,应该是周穆王驾崩之后,在昆仑山上修了帝陵,于是就出现了“穆天子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子与西王母相会”的事。


昆仑山上有个“死亡谷”,号称昆仑山的“地狱之门”,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没有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这个谷地即是死亡谷,谷里四处布满了狼的皮毛、未知生物的骸骨、以及荒丘孤坟,这和昆仑山高寒恶劣的气候、稀有的生物物种、强烈地磁现象不无关系。


鬼吹灯中也有关于昆仑山的记录,《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就是把昆仑山作为探险的起点,古精绝国遗址也就是尼雅遗址,尼雅与楼兰,是我国最著名的两座已湮没的古城废墟,尼雅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是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东西交通要塞。


古精绝国因为其繁盛一时的西域文明,被称为“东方庞贝古城”。


盗墓笔记《云顶天宫》中就出现过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昆仑胎”,据传在唐朝的一本文献里提到过,西汉末年,在昆仑山的巨型冰斗下底下,当地藏民发现过一个巨型冰胎,大如山斗,五官已经具备,还是一个女婴,于是‘地生胎’就被叫做‘昆仑胎’,后来还在那女婴的肚脐眼上修了个庙,叫做昆仑童子庙,历史唯一记载埋在‘昆仑胎’里的人,就是黄帝。”


神秘的昆仑山,还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



[水文茶山 Hansel林大白]

Hansel林大白


正确答案:三皇五帝出河北。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是河北的山,物是河北的物,人是河北的人。河北有人证、物证、山证,三证俱全,皆可证明《山海经》原为河北人所作。根据这些证据,元师傅做出最终判断:《山海经》就是《河北山海经》!

证据之一,四个河北人都和《山海经》有密切关联

1.郦道元,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受《山海经》影响而作《水经注》。

2.李汝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受《山海经》影响而作《镜花缘》。

3.纪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封禁《山海经》。

4.元师傅,河北河间人。破解《山海经》。

为什么这四个河北人都和《山海经》有密切关联?这不奇怪吗?

这四个河北人都和《山海经》有密切关联,这恰恰证明了:

1,《山海经》乃是河北古籍。

2,《山海经》的中心在冀州之野。

更多证据,元师傅会陆续公布。敬请关注!

更多知识,看这里https://www.toutiao.com/i6680051708367733255/


河间元师傅


《山海经》大荒西山经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译文: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有两头黄色的野兽守护着它。有一条水流名叫寒暑水。寒暑水的西面有座湿山,寒暑水的东面有座幕山。还有一座禹攻共工国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烩炙人口的神话故事,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岐伯再世


关于不周山传说那一定能和颛顼帝时期的共工扯上关系。



在逐鹿之战前黄帝和炎帝就发生过部落领袖争夺战,炎帝以失败告终并归附了皇帝部落。黄帝的对手不单是蚩尤一个,后来的刑天也算一位,而且争帝之战也延续到了黄帝之孙颛顼帝,这次作为争帝主角的共工曾经是炎帝部落神农氏的后代,这些在山海经中都有记载,共工与颛顼之战也算是炎黄争帝战的延续。



记录共工与颛顼战争的版本基本上都一样,如果按照神话传说来讲这一战的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淮南子》中说的: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因为这句最接近山海经记载不周山传说的事情,越接近事实的传说才值得我们去考论。传说不是空穴来风的,且不管他们究竟是什么原因发生的争斗,因为实在无法追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战争必是利益之争,如果说“刑天无头操干戚”是形容失败者不屈意志的反抗,那“共工怒触不周山”就是不甘受辱抗争到底的精神。那为什么共工非要撞不周山呢?有关记载是这样的: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原来不周山是擎天之柱,共工撞的就是天争的就是地,要争就要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句神话传说也解释了我国地势为什么是西高东低的缘故啦”!






不周山具体在哪更是无从考证了,按照《山海经·西山经》说的不周山大约在今内蒙境内,从神话传说还原历史的话应是:黄帝在逐鹿之战后定都中原靠近黄河流域,那时候的原始地貌和交通状况来看,不周山不会太远,更不会像有人说的出现在国外,因该是在西北方,现今甘肃与内蒙交界之地。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先说答案------------------

不周山,已经崩毁,只剩废墟

不周山=一座百公里高的巨型金字塔

不周山,曾坐落于塔里木盆地中心

西北海=塔里木盆地曾托存的广阔水域,后随不周山崩毁而被填埋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周山废墟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天柱废墟

----------------正文解析·探寻不周山---------------

由于上面提到金字塔的奥秘,而不周山的神话传说与华夏文明的起源有直接关联,因此顺便作一番探寻,以期追寻上古先人的足迹,为炎黄子孙的未来文明之路找回更多的信心,同时给后来探索者一个全新的视角与研究方向。

意志的碎片散落在时空的每一个角落,只需重新拾取众多碎片,再通过有机的结合与逻辑反构,就可还原意志展现在历史长河中的全景,这是本外一篇的哲学指导思想。

1、上古神话传说

2、塔里木盆地场涡

3、不周山

4、天柱

5、西北海

6、“天”与太阳消失

7、沙漠成因

8、塔里木盆地地质变迁史

9、相关疑问解答

10、后记

-

1、上古神话传说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

中国古代神话,对于不周山与天柱的描绘,最著名的莫过于“共工怒触不周山,后天柱折”的故事,除了《山海经·大荒西经》描绘“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及考证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方向之外,就是不周山崩之后“天开一口,洪水四溢”、“女娲补天”等等的神话故事了,再无更多资料让人们去直观理解不周山的全貌。

也看到有好多人因好奇不周山的传说而在现实地理中寻找不周山,但都没找到,在于他们前提就出错了:不周山的记录是“不周山崩”,崩的词汇是崩塌、驾崩、山崩地裂等等,是倒塌破裂的意思。不周山崩,就是不周山倒塌破裂成碎片的意思。许多人都是打算在地球上找到某座完整的山来说这是不周山那是不周山,这真是南辕北辙。倒塌破裂成碎片的山,怎么还能找得到完整的模样呢?最多只能找到残骸废墟而已。这是其一。

人们看到的所有高大山峰,都是自然形成的,于是大多数人观念中天然的会认为不周山也是自然界形成的某座山峰,而这就未必了。万一是非自然力量原因形成的呢?这在于“共工怒触不周山”这句话拓展出来的可能:这句话一般解释是“一个叫共工的大神因愤怒而用头撞(崩)了不周山”,既然有“用头撞崩不周山”的能力,显然也有“用手建造不周山”的能力,同时既然有“共工”一位大神,说明其身边周围有许多类似能力的大神,比如其传说中的对手“祝融”就是一位。

传说共工与祝融两位大神曾相互火拼,显然不会如武侠小说里江湖对决的两个高手相约某个地点比内功比身法,然后另外几个人旁观而后流传出来,因为这样结果不会流传得世人皆知,而应是两大神的集团相互群殴,并且非常激烈,才会所见者广,流传千古。按现代人的理解,这么两大集团,那就是上有BOSS,下有小弟的组织结构存在,于是说不周山可以是非自然力量形成的。这是其二。

在本书开头篇曾提到上古神话故事,是上古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缩影。“共工怒触不周山,后天柱折”这些宏伟场景绝不是远古部族间的几百人的冷兵器械斗那么简单,而是上古时期星际文明之间的战争在地球战场上的一个局部场景,这场战争的场景是如此的宏大,已至于化为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让后代口口相传并成为神话。

这是神与魔之间的战争,而人类只是被动参与者。神,即更高科技层次的文明族类,魔,即恶神。这次战争,是封神榜的故事背景,在商末周初进入信史时代之后,时间被定格在商周,并与商周历史混为一体。

上古时期地球人类文明曾经一统,《山海经》是整个地球的地理志。一万年以前,由于神与魔之间的冲突,造就旷古宏伟的战争,并导致不周山崩,天柱折,天地分离,而后洪水四溢,生灵涂炭。

李卫东先生在《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书(注)里论证“天”就是月球,也就是神的宇宙飞船,曾经停靠在不周山上空,并向人们描绘了一场整个史前神创造人及人类文明的毁灭过程。书中观点论证充分,逻辑合理,客观地展现了人类史前文明的形态:人神共居。

不过书中只提到“天”曾经位于地球的西北部,大概在中国甘肃酒泉附近的上空,但未考证不周山与天柱的具体地理位置及后来情况。这里用场涡理论,金字塔结构原理,及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结合《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的整体观点来探寻不周山的全貌。

2、塔里木盆地场涡

要是你是一个人类地质勘探员,在发现一个巨型矿之后,你将如何去开采?显然要在矿区边上,建立能源供应站,生产区、指挥区、宿舍食堂一应具全,运输通道与运输工具依次规划,还有足够的劳力去操作采矿、选矿机械等等,其中能源供应是重点。

要是你是一个星际地质勘探员,在一个叫地球的蓝色行星上的最高高原底下发现一个巨型矿之后,且这个矿有250万平方公里(也即青藏高原的面积),同时知道金字塔结构能简单直接利用行星内部振动能量的玄学原理,将如何选址建造这个金字塔的塔基?

显然,这个金字塔的塔基,要选在地壳某处场涡的涡心处!且这个场涡的能源供应力度,要与这个250万平方公里的矿量相匹配,同时这个场涡要离这个矿距离尽可能地近,好多现代电解铝厂造在水电站边上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你翻开地球地形图,去寻找这么一个场涡。是的,那就是青藏高原边上的这个塔里木盆地巨型场涡!

塔里木盆地,是史前巨型火山口冷却内缩后的地质地貌结构,整体是椭圆状的环形山脉形态,于是在整个塔里木盆地,分布一个巨型场涡,地内振动从盆地中央位置的涡心处喷发而出。这个场涡带来当下盆地沙浪波纹分成两种形态,可以通过卫星图直观区别:一种是涡口内区域的地内垂直振动导致的皱褶沙纹形态,一种是涡口外围的涡流导致的平稳沙纹形态。

3、不周山

找到了这个巨型场涡,于是你又开始就地取材,规划建造一个金字塔,以供采矿及其它能源之用。这个金字塔,就是不周山。不周即方,方的山,即金字塔,不周山,是上古时期的一个巨大金字塔,是神,即更高科技的文明族类用来提供能源之用,塔顶有连接地天之间的电梯,即天柱。

为达到汲取地内振动能量最大化,所建造的金字塔塔基也要尽可能的大,当然也不能无限大而浪费,于是选取涡口内切正方形来达到这一效果。可以估算一下这个涡口内切正方形塔基的尺度:大约是200公里长*200公里宽。对应的顶点高度按金字塔的“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准确说是51度51分09秒,这里简略统一取52度,大约在128公里之高。

由于不周山上还要建天柱,因此这个金字塔并不是如埃及金字塔那样的纯锥形结构,而是如玛雅金字塔那样的梯锥形结构,于是可取这个高度的四分之三,大约为96公里高,这就是不周山的高度,大概是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十倍高。当然,这些数据及下面的数据都是一个估算,以作参考作用,实际的尺度得待未来不周山遗址实地考查才能确认,此外一篇就是在探寻这个遗址问题。

按四分之三高度的比例计算,塔顶的面积大约在50*50平方公里,如此估算得不周山的体积为168万立方公里。

4、天柱

而天柱,是建立在不周山顶部的电梯通道,通过不周山汇集的地内振动能量来传递地与天(宇宙飞船,月球)之间的人员与物资。

同样,可以考查一下天柱的尺寸。当然这里谁都不知道天柱有多高,但仍可以猜测,只要猜测结果与当下某些事件相契合即可作为一个合理数据。

当下月球离地球大约是38.4万公里,唯有通天文过望远镜才能清晰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按李卫东先生的《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书描述,某些少数民族的传说记载月亮上的环形山清晰可见,由此说明曾在上古某段时期内,月亮曾离地球足够近,让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环形山的全貌。

同时考虑到地球与月球这两个星体的巨大尺寸,地表以太湍流强烈,即电磁环境复杂,不利于飞船控制,就如船舶会选择河道的平稳区而不会停留在急流区一样,月亮与地球不会是两圆相切那么的0距离接触,必保持某个合理的距离,这个距离即让地-飞船(月球)之间保持稳定,又让连接通道尽可能的近以提高运输效率及节约建筑成本。

而地球空间是以太空间,地球磁场是以太旋涡的力场梯度分布,当人造卫星在轨道上绕地球公转时,其实是在以太涡流上漂移,而一般近地卫星高度在350公时高度以上,说明350公里高度以上的以太涡流相对平稳。那么地球与月球之间的最近距离,应在350公里以上,而安全距离应在三倍以上,即1050公里以上。

考虑到神对52度角这个“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的偏好,可以用地球作为52度边角的等腰三角形的内切圆,而飞船的中心作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于是可以推断天地之间的距离,即不周山+天柱的高度,大约在2243.5公里左右。而天柱的长度在2147.5公里左右。

而再参考塔里木盆地中心到撒哈拉沙漠最西端的非洲西北海岸,大约在9500公里左右,那么天柱粉碎后形成的粉尘散主体落范围与之相当--塔里木盆地中心位置2243.5公里高度的粉尘碎片主体可漂落到非洲西北海岸,因此说这个2147.5公里是一个合理的数据。

由此可以估算天柱的体积为536.9万立方公里。

建造这么一个巨型金字塔,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于是神用自己的基因结合地球上各动物的基因造了人,教导人类科学知识,操纵机械,在全球各处海岸处采沙造塔,在青藏高原下开山挖矿。矿,即钻石矿,在上古神话中被称为“五彩石”。

沙子则是全球各大洋海岸线处经过亿万年沉积下来的,被采挖后在环太平洋海岸附近形成各大海沟,比如著名的智利海沟。这些海沟其实是挖沙之后留下的巨型坑渠,而非科学界所谓的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作用所致。翻开地球地形图就可知,各大海沟主要存在于环太平洋海岸地带,而其它大洋与大陆交接处几少有大海沟,科学界用板块撞击理论导致海沟形成,也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关于海沟的探讨是另一个话题,这里只略提一二,就不再展开论述。

5、西北海

看官可能会觉得这样描绘不周山,甚是不可思议,这山也太高太大了。不过这座金字塔,相对月球这艘宇宙飞船的3476公里的直径来说,仍是很小的。同时,这样描绘与推论,与众多现象与记载是相契合的:

其一是与不周山处于昆仑山西北方向,及位于西北海的记载是契合的。

只要翻开中国地形图就可知道,昆仑山脉的西北方向,就是塔里木盆地方向。而盆地原本存在广阔水域,即为西北海。

由于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巨型火山喷口冷却后的地质结构,因此类似于常见的死火山口,是一个内凹状的地质结构,并且由于雨水汇集而形成一个天然湖一样,比如人们比较熟悉的长白山的天池,塔里木盆地在史前,由于千万年汇集青藏高原的雪山融水与雨水,而成为一片广阔的海域,也即《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的“西北海”,其实就是塔里木盆地托存着的这片广阔水域。

西北海具体的海岸线,可以通过当下塔里木盆地的沉积岩分布范围来确定。

人们之所以对《山海经》记载的“西北海”感到莫明其妙,不能判定其方位,在于上古时期这片海真的存在过,只是后来随不周山崩塌而消失了而已。

其二是与神的能力契合的。

若月球真如《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所推论的那样是神的一艘宇宙飞船,那么不周山这个相对于人是巨大超现实的建筑物,对神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有造出3000公里尺度的能力--这是月球直径尺度,自然对于造就200公里尺度的建筑是不在话下的--这是不周山塔基尺度。

其三是与地球沙漠大部分集中在塔里木盆地与撒哈拉沙漠之间的范围是契合的。

科学界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气候干燥岩石风化来说明这些沙漠的成因,岂知这仍是科学界本末倒置的结论:是这些沙漠的存在,导致了这些地区气候干燥长年不雨,而不是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导致这些沙漠。

除了许多气候干燥的地方只有戈壁与风化岩石外,另外如相近纬度的同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中国南方山地、印度半岛,北美洲大平原都没有干燥气候及对应的沙漠,科学界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沙漠主要成因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其四是与这些区域沙漠沙子的量相契合的。

地球上这么巨量的沙子,却集中的塔里木盆地到撒哈拉之间的这块区域,无法用气候成因解说。而不周山与天柱的体积,只有在以“1百万立方公里”为体积计量单元的情况下,才能形成这么广袤的沙漠。

6、“天”与太阳消失

李卫东先生在其著作《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中曾解析甲骨文的“天”字,就是上古时期人类对月球描绘,其实他只说出一半景象。

按象形文字是对事物直观简约的描绘创作,及上面关于不周山的分析可知,“天”字在上古时期,是宇宙飞船(月球)悬停在不周山上空,并通过天柱连接的形象,不周山山顶由于侧向激波作用,导致有一层UFO云雾长年覆盖。“天”字核心意思自然是月球。

这里还可以顺道解释一下“天圆地方”的真正意思:天就是月球,是圆的,地就是不周山塔基,是方的。现代人将“天圆地方”一词当成上古时期人们错误认识天地形态的例证之一,不过是现代人自己不理解上古时期的“天”、“地”内涵而已。

《山海经·大荒西经》描绘的“有山而不合”一句,也不是现在人想当然的翻译成“山断裂而合不拢”,而是这山太高太大了,不象普通山的两条山棱斜向上相交后合成一个顶点,而是呈“八”字型向天上延伸而合不拢。《山海经·海内西经》还记载古昆仑,“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这与本章节推断的不周山有一样的方位与规模,因此可以判定昆仑之虚=不周山。这同一地方有不同名称,就如北京与首都的称呼关系。

而《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书也提到太阳消失的记载。

李卫东先生推测是月亮受到攻击后,其碎片在绕地轨道遮挡了阳光所致,主体并不是如此,而是不周山与天柱被损毁之后,产生的巨量碎片与粉尘弥漫在整个地球大气层与绕地轨道中,遮挡了阳光,这是真正的暗无天日。试想2243.5公里高,536.9万立方公里的天柱粉尘碎片从塔里木盆地沿西北非方向摔砸下来,在大气层得激起多大多广的粉尘?那会是全球性的几个月的沙尘暴!

7、沙漠成因

学术界说塔里木盆地的成因缘于大陆漂移,更夸张者据说是1995年中科院某几人说是由南极方向漂移过来,这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完全是无稽之谈。而学术界用塔里木盆地的沉积岩来说明这是海洋变迁的结果,并以此来否定塔里木盆地的小行星(陨石)撞击说,其错误在于:

一是搞反了次序。

塔里木盆地曾经有过海洋环境,这是成盆地之后汇集青藏高原雪山融水与雨水后所致,海洋环境并非发生在成盆地之前。也即小行星撞击说与塔里木盆地有过海洋环境并不冲突,而是学术界自身认识错误导致非此即彼的二元论。

二是被西方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气候干燥致沙漠”错误理论所误导。

若这个“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气候干燥致沙漠”理论正确的话,那会有南北两条环地球沙漠带,在于副热带高气压因地球圆周结构及自转公转运动,会按季节轮换而对称地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地区,这是这个理论推导的必然现象。

然而,地球沙漠却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到撒哈拉之间的狭长斜向片状区域,与这些沙漠同纬度的中国南方山地、华北平原、东欧南欧、北美大平原、巴西等等地区,却都没有沙漠。同时,人们看到干燥气候影响下的更多地方的地质现象,是戈壁、风化岩石等等环境,而非沙漠。

作为中纬地区环绕地球表面并南北纬对称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怎么可能会有如此选择性地只在北半球一个局部区域造就沙漠?显然不可能。这是理论与现象不符的地方。既然理论不符合现象,只表明一件事:这个理论是错的。

但人们找不到沙漠成因新的解释,只能由这个谬论任意传递。

三是认识不到塔里木盆地沙化过程中的文明因素。

是上古文明的冲突导致了沙漠,而非天然形成。这么巨量的沙子,存在于地球塔里木盆地、中东、撒哈拉这一块相对整个地球面积不大的区域,仅用气候干燥、岩石风化来解说是远远不够的。而许多地方沙漠化,在于这些地方本就落于沙漠边缘,由于环境破坏导致沙漠边缘向外扩张所致,并非本身地质有沙漠化的倾向。既然从自然因素推导沙漠成因是一个理论与现象背离的结果,那可以从非自然因素着手去探究沙漠成因:那就是文明的力量对大自然的改造。

造成学术界这种认识偏失的原因,根源仍在于建立在错误板块理论基础上的呆板分裂地看待这些地质的结构成因,而不是从整体上有机地联系各种地理发现与文明进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被西方错误的进化论与偏颇性的考古发现所误导,以为人真的是由猿类慢慢进化而来的,以为人类文明自上古时期起只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一步步发展而来,从而忽视了上古时期存在更发达的科技文明,及这一文明对地球地貌巨大影响的可能。

8、塔里木盆地地质变迁史

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成因与变迁,是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土耳其半岛、黄土高原、沙漠成因、煤炭成因、恐龙灭绝、冰河气候、海洋沉积、环太平洋海沟、青藏高原底下空洞、神话故事、人类起源、文明冲突等等一系列地球历史连续事件中的一环,而不是独立的与其它事件无关的事件。

这里可以用两段文字来整理诸多地球大事件的关联: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达400公里的小行星以小角度撞击地球,小行星坠落时尾锥激起的巨量粉尘形成黄土高原,同时掩埋原黄土高原位置处的高大原始森林,形成山西内蒙古等煤矿。小行星坠落后接触地表翻滚时形成天山山脉与阿尔金山之间的巨大凹陷地质结构,小行星撞碎地壳后形成史前巨大火山口,火山熔浆喷发冷却后形成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土耳其半岛、横断山脉,流过的熔浆还填埋了中东、东欧位置的古海洋形成里海,并将黑海与地中海分割成两块海域。火山口冷却内缩后形成塔里木盆地,导致盆地是一个拗陷结构,底部是结晶岩结构,并经过几千万年汇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山脉的雪山融水与雨水形成“西北海”。原青藏高原的熔浆掩埋高大原始森林形成高原底下的钻石矿。尔后地球进入冰河期,恐龙灭绝,哺乳动物开始兴盛。

一万年前,神,即更高科技水平的文明族类,驾驶巨型宇宙飞船来到地球,造人当劳力,在环太平洋沿岸挖渠采沙,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北海中心区域建立不周山与天柱,以作能源供应站及连接地面与飞船之间的运输通道,开采青藏高原底下的钻石矿,并教导人类文化与知识,飞船停留在不周山上空几千公里高处。后神之间的冲突发生星际与全球战争,结果导致不周山与天柱损毁,并在人类中留下不周山崩、天柱折的神话传说。宇宙飞船受损后脱离地球,导致地轴倾斜海水倒灌,整个人类文明毁于一旦,从而有后来的大禹治水半信史记载,与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大洪水传说,及圣经的上帝造人、大洪水、方舟等等记载。不周山粉碎后形成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沙漠及周边沙漠等,同时填埋了西北海,导致西北海消失并形成盆地沉积层。天柱粉碎并坠落后形成中东阿拉伯拉沙漠与北非撒哈拉沙漠等。飞船在控制之下上升到地球上空,后有其它飞船过来修复,在天空中反射阳光,从而有“十日并出”的神话传说。最后飞船停留在远地球轨道守护人类文明,现代人称之为月亮。

也即,塔里木盆地中心区域的地底有不周山塔基的废墟,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沙漠是不周山的残骸,中东阿拉伯沙漠、北非撒哈拉沙漠是天柱的残骸,这就是不周山的核心奥秘之一。

9、相关疑问解答

1、问:这么巨大尺寸的天柱竖在不周山山顶,那是否应考虑混凝土的强度能否支撑起这个建筑的重量?

答:这个不用考虑的,因为任何混凝土的结构,在正常重力下都不能支撑起几千公里高的天柱的重量,但地球表面的各个区域,并非都是正常重力。

地球空间是以太空间,万有引力其实是宇观以太旋涡向心力,这是以太旋涡理论的核心描述之一。

万有引力在地表表现为重力,万物都处在以太流之中。若百万立方公里的天柱处天这个地球以太涡流之下,塔基自然经不起重力的挤压而破裂粉碎。但金字塔结构会带来地球以太时空的干扰--由于金字塔场涡的存在,会在金字塔塔顶上空形成独立于地球以太涡流的以太旋涡通道,类似大气里的龙卷风一般的以太旋涡结构。就如龙卷风涡管内气压与高空低气压带相通,其运动形态独立于周边空气,金字塔塔顶上空的以太旋涡通道与太空相通,其运动形态也独立于周边以太,当天柱处在这个以太旋涡通道里,且还是离地面100公里以上的微重力环境,就不会受地表正常重力作用,于是不用担心这个结构问题。

2、问:若按上古文明冲突导致不周山崩与天柱折毁,那这些建筑的残骸怎么会是沙漠细沙的形态,而不是大颗粒的石块或巨大碎片形态?

答:人们无法想象上古文明的武器有多科幻性与巨大能量,因此这里只能用当下人类能掌握的最高能量构架即核武器的现实应用结果来类比--参考俄核武专家关于911双子大楼分析为地底核武器爆炸的压缩波导致的大楼粉尘化描绘证据是“全是微米级的粉尘”、“找到不指甲盖大的碎片”。双子大楼在核爆炸的压缩波作用下化为微米级粉尘,那可以想象更巨大的能量作用于更巨大的不周山与天柱上,会产生毫米级的粉尘,而不是普通炸药爆破大楼时的那种大碎片,这就是这些建筑残骸会是细沙形态的原因。

同时,不周山与天柱的主体成分是海沙,海沙无论怎么用淡水清洗,都会含盐,那么就算有略大一些的碎片没被粉尘化,在不周山崩塌后,再经过近万年的风化与盐的侵蚀而变回细沙。海沙含盐,也是现代高楼大厦不得用于建筑的根源。

3、问:还有什么证据表明不周山是金字塔一说?

我国境内存在世界上最高的沙漠:库木库里沙漠,海拔高度在3900-4700米之间。当下的任何地质构造理论,都无法解释这么高海拔沙漠的成因,只知道这地方存在沙漠了,不知道是什么地质构造导致这么一块1600平方公里的高海拔区域,形成一个沙漠。而用不周山、天柱解体成粉尘后散落在周边区域而成,则可以简单地解释这么高海拔存在沙漠的原因。

另由于不周山崩天柱折之后在大气层引起全球性沙尘暴,同时月球脱离近地轨道导致地轴偏折,使当时的南极洲大陆成为新极点,并因温度骤降产生万年积雪积压与冰层。于是可知在南极洲大陆架的贴近地面的冰层里,存在一个冰—粉尘混合层,这是在南极洲成为新极点时,粉尘降落与雪花降落混在一起并积压后的结果。这些粉尘的成分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有一样的成分。自然,这有待南极洲地质考查的深入发现。

10、后记

通过本外一篇“探寻不周山”的分析,以后国人有能力挖掘出塔里木盆地中心区域底下的史前巨型建筑残骸,或能自由穿梭于星际,并发现月球是宇宙飞船的事实后,就不用惊奇这些与当下主流观念认识相背的现象。

同时也可知,月球才是人类真正起源的地方,而非西方科学界凭几块头骨化石论证下的人类由猿类进化而来并起源于东非大裂谷一说。华夏一族才是神的后裔,华夏大地享有神州美名是有重大历史渊源的,自然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这里受篇幅限制就不再展开探讨。

关于生命的奥秘及演化,会在《广义时空论附录中·生命意志篇》中综合阐述,而非达尔文进化论所谓的进化作用。

(注)1:《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书原名《人类曾经被毁灭》,本人有幸收藏后一本。要理解上面这些描绘,看官务必先全观李卫东先生一书《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内容,及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系列。

(注)2:这里有一篇关于昆仑在哪里的回答,两者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考证的方向不同,可以相互参考:巍巍昆仑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391662168135172353/


雪印子


不周山是什么山,在哪里?

不周山☞ “有缺陷,不完整的山”。传为天柱,可通天界之地,常年冰雪严寒,非常人可陟。《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淮南子》载,共工触山,天空西北陷,星辰东升西落。可猜,不周山在当时中原西北。

昆仑山☞ 位于中国西北,被称“万山之祖”,道教仙山。昆仑山同是极寒之地,冰雪覆盖。以上种种与不周山甚是吻合。不周山,据考在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一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山海经虽然扯淡,但也是地理水文志(公认的),部分可证实。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上古大神,人面蛇身赤发,神农氏后裔,炎帝之后,形象褒贬不一。共工擅治水,创筑堤蓄水,掌洪水,为水神。山海经载,共工“不食不寝不息”。又传共工性凶,嗜杀,常以水作恶。共工有臣二: 一为相柳,人面蛇身,九头身青;二为浮游。二人性皆恶。

版本1☞ 斗祝融。共工为水神,祝融为火神,久不和(水火不容典出于此)。传共工以相柳、浮游为先锋,攻祝融,大地乌漆墨黑。祝融驾火龙迎战,大地重现光明。共工败,逃向大海,后又逃向天边,直到不周山挡住去路。共工羞愤,一头撞向不周山。一声轰鸣巨响,无辜的不周山竟断了。天塌地陷,洪水肆虐。后女娲补天就是接此演绎的。



版本2☞ 战颛顼。见于《淮南子》。共工,炎帝后人,常年战于洪水,有功于古农业灌溉,颇得民心。另一首领颛顼,黄帝后代。二人不和。颛顼向民众称☞共工“铲高地补洼地”之法“触怒上天”。众人惧,共工失民心而败。后,共工怒撞不周山,以守信念。于是天塌地陷,星辰西沉,河流东去,天象大异。最终,共工不言败的精神和贡献感动民众,被奉为水神。其子后土,被奉为地神。


不周山与盘古

盘古,传龙头人身,生于混沌神族,中国神话中最古老的至高之神。据说盘古开天地后,力气已尽,死后化身万物。其中躯干化为四极五岳。

而不周山是上古神话的诞生的源头之一,自然也是盘古躯干的一部分化成的。至于是胳膊、腿,或大脚丫,就不得而知了。


总结↓

不周山见于《山海经》,上古神话中的道教仙山,传通天界。上古神话多有提及。一个道教圣地,和上古神话有着扯不清的关系,无中生有的可能性实在低。

不周山,毕竟不是一只简单的可胡编的神兽。巍巍高山,古人可见。古人敬畏自然,完全可借一座常人难涉神秘之山,作为基础发挥,这很符合古人思维。我大华夏山川延绵,而古人又何必费脑去捏造一个?而很多迹象表明☞ 不周山,在昆仑一带。


上弦月A


传说中共工怒撞的不周山不是山,而是天柱。所以我们寻找的位置是这根天柱在哪里。


第一,不周山的传说

根据传说这根天住位于天地的东边,神话中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地之间有天梯供神仙往来人间,有四根天柱分别支架在天地的边上,防止天地再次合拢,也算是尊重前辈盘古开天僻地的成就。

不周山这根天柱被撞断之后,天和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向东边倾斜;地面上的山川移动,江河之水也向地势较低的东方流去。至此形成了日月星辰从此每天都会从东边升起,然后到西边降落;大河大水也只会向东奔流。这就是传说中的东升西落现象的形成。


第二,不周山的位置

《山海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一部地理学的书籍。书中的格式均是山外有山,山的那一边。据说美国人对《山海经》很痴迷,拼命地研究它。根据《山海经》记载,大禹治水到过东南亚各地,那时没有飞机,他是怎么到的呢?道家说她是骑在龙背上飞的。所以《山海经》是一本非常神奇的书,里面记载了各种各样的国家和各种各样的人类。不周山在此也是可以找到源头的。
不周山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
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中最有影响力的神话系统,大禹治水、伏羲女娲的故事,道教乐园与龟山金母等许多经典神话故事都出自昆仑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众神的乐园,山上住了各路神仙。神仙所在的地方必是人迹稀少之地,不论环境和人文气息,都是上等的地方。
在昆仑神话中有一位悲剧英雄,就是上面所讲的共工。共工是一位水神,长相奇特,人面蛇身。在与统治者的斗争中,他被打败,于是撞向了圆圆的大山,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天柱。不周山的前身就是天柱,因为被拦腰撞断了,成了两截,故人们改名叫成了“不周山”,意思就是不再是圆圆的山了,周是圆的意思。
传说被撞断的不周山,上半截被元始天尊炼成了翻天印,下半截被建成了道场,名叫昆仑山。

所以不周山就是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是中国第一神山,有“万山之祖”的美称。它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脉,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这就是不周山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