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斯芬克斯之謎

  兩千兩百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命令數十萬人在今天陝西臨潼驪山為自己修築了一座龐大的陵墓,陵墓周圍埋藏著許多用陶土燒製的"兵馬俑”。這座規模宏大的陵墓工程用了整整三十六年多的時間修建完成。兩千多年過去了,秦始皇陵在哪裡,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不見有皇后陵,秦始皇陵地宮的建築結構究竟怎樣?裡面究竟埋藏著什麼?這是兩千多年來人們非常感興趣而又不易破解的秘密。

  驪山是一座死火山,山上有許多溫泉,溫泉中水流出地面的溫度為四十三度,水中含石灰、碳酸鎬、碳酸鈉、硫酸鈉、氯化鈉、二氧化鋁等,可治療皮膚病及風溼症。傳說秦始皇在這裡碰到一位漂亮的神女,調戲了這位神女。神女大怒,往他臉上唾了一口。於是,秦始皇便生了一身惡瘡,久治不愈。他便去向神女叩頭謝罪,神女賜給他溫泉洗臉,瘡才好了。後來秦始皇在驪山上修建了沐浴之處,常以溫泉洗浴。這個神話故事說明秦始皇與驪山的關係是很密切的。

秦始皇陵的斯芬克斯之謎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驪山山南產玉石,山北產黃金,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古人對玉非常重視,認為玉是陰陽二氣中陽氣的精,而黃金從古至今都是十分珍貴的金屬。從古代風水的觀點來看,建墳的地方要背山靠水,墳建在高處,穴要挖得深一些。這樣,墳在高處,地勢開闊,明堂清亮,秦始皇陵所在的地方,正符合古人迷信思想的要求。除了地理環境優越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裡是秦王的陵墓區,許多秦國先王和王后都埋在驪山周圍。贏政即位時年僅十三歲,恐怕自己很難做岀選擇陵址的決定,估計這大概是當時執掌國政的太后和呂不韋的主意。

  秦始皇修陵前後歷時近三十七年,所用勞力比古今中外歷史上修建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的勞力都要多。秦始皇剛統一全國,就將陵墓的修建工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階段,規模擴大,項目增多,從全國各地徵發了七十二萬人前來修陵。像這樣多的修陵人數,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被稱為世界奇蹟的胡夫金字塔,雖然修了三十六年,但參加修陵的只有十萬人,比起秦始皇所用的勞力就少得多了。這七十二萬人的勞役人軍主要是集中在秦始皇陵內外,採用分班輪作的方式工作。公元前212年,又將修陵的一半勞動力即三十六萬人抽走,去修建阿房官。當安葬秦始皇時,又將修阿房宮的勞力調回,在短短的八個月內將陵內填上,將陵上的高大封土墳丘築兀o這七十二萬修陵者大致包括四類人:第一類人是刑徒。秦朝法律嚴酷,稍有不慎,就會身陷囹圄,罰作苦役,當然也包括社會罪犯在內。第二類人稱作“人媽產子”,就是奴隸的子女。這些奴隸分為官府奴隸和私人奴隸,地位低下,他們的子女同樣受到歧視,被強迫到修陵工程中服苦役。第三類人稱為“居洗”,人數最多,是秦始皇從全國各地統一徵集來的修陵者,他們的勞動是有報酬的。第四類人是服徭役者。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各種工匠,身份是自由的,其來源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來自中央官府的手工業工人,二是從各地郡縣徵發來的工人。中央官府的工人都不是一般幹雜活的人,而是生產的直接指揮者和技師,在他們的率領指揮下,有一大批直接從專生產的普通工人。郡縣徵發來的工匠,主要集中在秦始皇陵附近燒磚造瓦。各縣的產品必須打上各縣的印記,以便監督其質Mo秦始皇之所以要修建高大富麗的陵園,這與古代葬禮有很大的關係。遠古時埋人,衣著極簡單,埋到野外,沒有陵丘,在埋人的地方也不種樹,不留什麼紀念物。據說春秋末年孔子在埋葬父母時,在墓上築起四尺高的土丘。他說是因為自己四處奔走,伯回來時找不到父母的墓地,才豎起了這麼個標記。

  從此以後,愈晚墳丘愈大,有的大得像山一樣,墓上還種了茂密的樹,帝王們則更講究,把陵墓造行像都市一樣宏大,顯示帝王的尊榮和權威。陵墓制度被納入了政治制度範疇,成了一項重要的政治活動。

  秦始皇繼承戰國以來的厚葬風氣,並把它大大地發展、系統化,從而使秦始皇陵的規模和格局,成為以後帝王陵墓的藍本。秦始皇陵的範圍很大,據探測有五十六點二五平方公里,在高大的封土外圍,用夯土築起內外兩重城牆,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內外城牆周長分別為三千八百七十米和六千二百一十米。內城中部還有一條東西向的隔牆,將內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陵墓的墳丘,北部正中又有一條夾牆,將北部分為東、西兩個區域。在外城的四角,還有警衛的角樓。墳丘北面一百五十米的地方,是始皇陵的寢殿建築。

秦始皇陵的斯芬克斯之謎

  考古工作者曾在寢殿遺址發現了四處建築遺蹟。從遺蹟範圍來看,建築極為宏偉、富麗。僅二號建築遺蹟的主體部分,面積就有六十四平方米。牆壁和地面被夯打得十分堅硬平整,牆上還塗有白粉。房內各室有甬道相通,房外有用石片鋪成的路。房頂的木標上鋪有板瓦,再用筒瓦合蓋在板瓦縫上,椽頭有花紋精美的瓦當。寢殿的附屬建築有便殿,是墓主人靈魂出遊時飲食、休息、睡覺之處。

  秦始皇陵陵園中還有苑囿和廄苑°它們本是古代封建帝王專門飼養珍禽異獸和養馬的地方,秦始皇為了在陽間也盡情享受他生前喜愛的東西,便把這一套搬進了陵園。考古工作者在苑囿區中,發掘了三排長方形土坑。兩邊的兩排土坑中,埋著陶製的坐俑。這些陶俑具有較高藝術水平,反映了秦代雕塑家的觀察力和造型藝術技巧,是秦人留下的藝術傑作。陶俑的面前,有陶盆、陶罐等。中間有一排土坑,坑中埋瓦棺,棺中有一堆獸骨和陶缽、銅環,這表明瓦棺中放的是珍獸,銅環是珍獸的飾品。這些陶坐俑是飼養這些珍獸的囿人。陶盆、陶罐是他們的用具。這些陶坐俑代替了真人,而瓦棺中當時放的是活生生的動物。

  從秦始皇陵的佈局來看,內外城牆、寢殿、飲官官署、珍獸坑、馬廄坑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設施和用具應有盡有,安排十分嚴密。但令考古工作者不解的是,陵園內沒有發現皇后陵。

  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秦始皇死後而皇后仍健在,秦王朝又很快覆滅,因此皇后未能葬在陵園內。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在陵園內也應該預留下皇后陵的位置,而始皇陵園內已無皇后陵的播足之處。也有人推測,這可能是由於秦始皇未成年時,太后專權,與宦宮結黨釀成叛亂,秦始皇有鑑於此,在親理朝政後有意降低皇后的身份,不使她拋頭露面,在修築陵園時也是一墓獨尊,不留皇后的墓穴。從古代文獻來看,不見秦始皇的皇后名字,秦始皇皇后究竟是誰,至今還是不解之謎。

  秦始皇陵最大的秘密是它的地宮結構。許多到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中外遊客,除了欣賞兵馬俑之外,差不多都要詢問有關秦始皇陵地宮的情況。雖然秦始皇陵地宮尚未揭開,但考古工作者及有關科研部門卻做了大量的勘探調査工作,我們可以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材料,對秦陵地宮結構作出合理的推測。

秦始皇陵的斯芬克斯之謎

  國際上一些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對探索秦始皇陵地宮顯示出濃厚的興趣。位於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丁肇中教授領導下的三名科學家陳明、戴維?勒基和羅納德?羅,在1984年的一本雜誌上發表了一封建議信,建議“成立一個多學科的工作隊,不用物理發掘的方法,而是使用現代的非破壞性的技術,勘測和探察位於中國西安瘟山的秦始皇陵”。

  在歷史文獻中首次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情況的是漢代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著的《史記》,後來各個朝代的一些文獻資料中也提到過地宮情況。現在學者們一般認為,在這些文獻中,以司馬遷的《史記》最為可靠。司馬遷是位嚴謹的歷史學家,他的《史記》中所記載的歷史事實,被大量:出土文物所證實。司馬遷的祖輩有很多人在秦國做過官,他的父親司馬談又是西漢王朝中掌管國家歷史檔案的太史令。秦始皇陵地宮的結構在當時雖屬絕密,但秦王朝宮廷中必有檔案記錄,因此西漢王朝應掌握地宮構造的情況,而司馬談是有資格接觸這些機密檔案的。司馬遷也曾當過太史令,可能比較詳盡地瞭解此類機密,所以,《史記》中對秦始皇陵地宮的記載,其可靠性應該說是很高的。

  讓我們先來看看《史記》中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一段敘述:“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穿三泉”是指地宮的深度。地宮的核心部分叫做玄宮,是盛放秦始皇屍體的棺材所在處,位於地宮的最底部,地宮的深度就是從地表至玄宮的距離。“穿三泉”究竟有多深呢? “三泉"就是指第三層地下水,也就是說挖掘到了第三層地下水。

秦始皇陵的斯芬克斯之謎

  秦始皇陵附近的水文資料表明第一層地下水距地表為十六米,第二層和第三層水距地表是多少,目前尚不能肯定。另外,兩千年前的地下水位和今天的水位也不可能完全等同,因為地下水位還在發生變化。但從鳳翔秦景公大墓來看,墓穴深度已達二十四米,然而秦景公比秦始皇早三百多年,而且只是秦國國君,而秦始皇卻是一位帝王,因此,秦始皇陵的深度無疑會超過這個數字。據秦陵地區考古調查資料,目前秦始皇陵地宮已鑽探到二十六米深,但仍是人工夯築的夯土層,這說明秦始皇陵地宮最淺也在二十六米以上。有的學者推測地宮深度為五百米到一千五百米,這個數字令人難以置信。從考古資料來看,戰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能掘入地下五十米的技術。修建始皇陵使用的是全國最優秀的工匠,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因此,開鑿地宮應是將當時的最高技術水平完全發揮出來。我們據此可以推測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最少在五十米以上,確切的數字,只有在發掘秦始皇陵時才能獲得。

  秦始皇陵地官的形狀如何?從已發掘的春秋戰國時期大型墓葬來看,墓穴都是為倒置的鬥形,估計秦始皇陵也可能是這個樣子。據文獻記載,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五十歲時,丞相李斯向他報告:我帶子七十二萬人修築驪山(指秦始皇陵),已經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著了,鑿時只聽到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再也挖不下去了。秦始皇聽後,下令他再"旁行三百丈乃止”。“旁行三百丈”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認為是向四周擴展三十丈,也有人認為是掏挖三十丈的洞室。不管怎樣,如果“旁行三百丈”可信的話,那麼秦始皇陵地宮下部的面積就會大得令人十分震驚。

  “宮觀百官”和“奇器珍怪”都是什麼呢?宮觀,是指模擬秦始皇生前主要活動的宮殿臺觀,如阿房宮、咸陽宮等。百官是指在地宮中有三公九卿及文武官員的形象,至於是用什麼質料製作的,現在尚不得而知。奇器是指用珍貴材料製作的精美的器物。珍怪的怪一般是指獸類,珍怪可理解為珍稀的動物。這裡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用活的珍稀動物直接埋入地宮之中,另一種可能是用陶土或其他質料塑造的動物。

  "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是說為了防止有人盜墓,秦始皇令工匠在門口製作了機關暗箭,盜墓之人一接近,便會射出箭來。機弩矢是指用機械控制弩機發射箭。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是指將水銀置入相互作用的機械中,讓其循環往復,以表現百川江河大海中的水流動。江是長江,河是黃河,海是秦始皇東巡時曾到過的東海,這無疑是一幅秦代疆域的模擬圖。墓中植入大量水銀,也是為了防止後人盜掘。因為水銀易於揮發,其蒸氣有劇毒,要進入墓穴盜物,水銀蒸氣就會毒死盜墓者。

  1981年和1982年,北京的科學工作者將地球化學中勘察汞量的測星技術,應用於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結果在始皇陵墳丘的中心,發現一個面積約十二萬平方米範圍的強汞異常區,這裡土壤中的汞含量高於附近其他地方。這說明,始皇陵地宮中注入大景水銀的記載是可信的。

  “上具天文”,是指在玄關的頂部模擬“天文星宿之象”,就是一幅天體圖。秦代的天文知識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秦都咸陽的擴建就是按照天文星宿位置對應分佈的。有的學者推測這幅天梯圖的形象是:正中為鬥星,圍繞鬥星一週應有二十八宿,還有與之相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扶桑、桂樹、太陽、月亮、金烏和玉兔的形象。“下具地理”是指模擬地理概貌及秦統一中國之後的行政區劃,即三十六郡的位置。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是說用人魚膏製成蠟燭,放在地宮中燒很長時間。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一種防腐措施。蠟燭燃燒時需要大量的空氣,當地宮封閉後,裡外隔絕,地宮內的空氣逐漸被蠟燭燃完,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窒息的空間。這種方法直到近代還在使用,人魚膏是什麼東西呢?據文獻記載,人魚就是蛻魚,今天俗稱“娃娃魚”,它發出的聲音像小兒啼叫。也有學者認為人魚是指穌魚,秦始皇陵地宮中的蠟燭是用鯨魚腦油製成的,並且認為這種蠟燭的能量為每小時燃燒七點七八克,每立方米的鯨油可以燃燒五千天。

  根據一些歷史文獻記載,秦始皇的屍體是穿著“金縷玉衣”下葬的。所謂“金縷玉衣”,就是把長方形小玉片用金絲穿綴成如同真人大小的衣服,給死者穿上,目的是為保護屍體不使之腐爛。從西漢時期的“金縷玉衣”來看,它是由頭部、上衣、褲簡、手套和鞋五大部分組成,穿綴的玉片多達兩千多片。秦始皇玉衣的樣式應與西漢玉衣差不多。

  總之,秦始皇陵的地宮是按照地下王國構想的,不但規模宏大,而且埋藏品極為豐富。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秦始皇陵地官的神秘面紗將會被慢慢揭去,使人們得以窺見廬山真面目。如果有朝一日地宮被髮掘,人們就會發現地宮是一座能夠反映秦代科學技術水平和燦爛文化藝術的文物寶庫,那將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最為壯觀的考古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