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回民街也称“回坊”,乃西安的回民聚居地,这里分布着大量的清真寺。其中,在西大街北侧的大学习巷内,便隐藏着一座著名的清真寺,被称为“大学习巷清真寺”。2013年5月3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大学习巷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宏大,仅次于东侧的化觉巷清真大寺,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西大寺”。1956年8月6日,这座清真寺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它被称为“清真寺”,后来加上“大学习巷”,以便跟其他清真寺相互区别。

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相传,这座清真寺所在的大学习巷,曾经是西域各国外交使节的驿馆。唐朝,在此设置学馆,让外国使节学习中国的法令、制度和文化习俗,所以后人把这里称为“大学习”巷。如今,大学习巷南北长约400米,南连西大街,北连庙后街。在回民街内,相对于喧闹的北院门,大学习巷就安静多了!

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清真寺坐落在大学习巷中段的西侧,坐西朝东,保存完好。在大门外的街道两侧,有精美的照壁和石坊,正中间的门楣上雕刻着“敕建陆次”几字,旁边的立柱表面装饰着大量的花草纹样,彰显了这座清真寺在回民街的重要地位。

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清真寺占地约9亩,由大门、三间庭、省心阁、厅堂、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众多建筑组成,沿中轴线,南北对称。走进大门,迎面便是省心阁,为四角形楼式建筑。抬头仰望,共有三层,飞檐斗拱,古朴典雅。

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相传,这座清真寺由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监造,历史悠久,地位崇高。但是,此地为唐代的皇城,不可能允许修建清真寺;建筑也无唐代风貌,重要文献也没记载,所以应该跟唐朝无关。

在清真寺南侧的碑亭里,可以看到明嘉靖二年(1523)所立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由刘序用汉文和阿拉伯文撰写,讲述了这座清真寺修建的历史。

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大学习巷清真寺原名为“清净寺”。最早,西安的回民都在化觉巷清真大寺做礼拜。后来,由于回民的数量不断增加,那里已经容不下这么多人。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六月,在这里修建新的清真寺,分一半回民到此地礼拜。

在这块石碑中,还提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四月,三宝太监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之前,曾经来到清净寺邀请掌教哈三,协助此次出使和进行翻译工作。

哈三聪慧稳重,不负郑和期望,出谋划策,排忧解难。顺利完成此次外交使命后,郑和为哈三请赏,哈三却反复谢绝,只希望能够修葺这座清真寺。

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于是,郑和领旨,重返西安,亲自设计绘图,选择能工巧匠,对这座清真寺进行大规模重修。从此以后,这里的亭、台、楼、殿焕然一新,布局紧凑,蔚为壮观。

礼拜正殿是寺内最大的建筑物,修建在巨大的台基之上,周围有石栏杆环绕一圈。大殿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同时进行礼拜,墙壁四周装饰有花草图案,套刻《古兰经》和阿拉伯文。

据说,在礼拜正殿内,悬挂着慈禧手书的“派衍天方”的牌匾。后面有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系“土耳其”体书法,笔势苍劲,线条流畅。可惜,作为宗教场所,此殿禁止游客进入。

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西安回民街:寻访大学习巷清真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