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西方数百年的科举制度竟是宋朝灭亡幕后推手


导语:

科举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因采取分科取士的方式,所以称作科举。起源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一直沿用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总共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出现,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改善了封建王朝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华学识之士有机会走入仕途。提升了民间教育水平。也促进了文化发展。在同一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科举制度是华夏文明远远领先欧洲文明的重要象征。

回顾历史,我们总会发现当权者制定好的政策,但执行以后有时候却带来了不好的结果,甚至会恶化到山河破碎。宋朝的科举制度就这样一个好的制度,但执行出了恶劣的结果。

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诗人汪珠在《神通诗》里写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揭示了在中国封建时期社会阶层排序中读书人的重要地位。跟同一时期的欧洲重商的文化形成截然的反差。华夏文明中的“士”是社会的高阶层的代表。这个文明的形成在跟华夏文明的地理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于欧洲,华夏文明的发源于中原土地肥沃的地区,所以生产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农耕为主的文明对抵抗自然灾害成非常注重,由此产生对农耕的保护者成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王权。

领先西方数百年的科举制度竟是宋朝灭亡幕后推手

王权对农耕的保护是华夏文明中对王权的神化程度远高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国王一个人管理不过来,需要人来共同管理,就形成了政府,参与管理的人形成了官吏,官吏需要解决一日三餐就形成了税收。所以在封建主义下进入政府,就相当于成为既得利益方。既得利益方的家族就成为了最早的门阀氏族。

那么当权者需要更替,选谁来更替就成了新的问题。由门阀氏族的推举就成为早期政府的选官制度,这就是门阀制度。这个制度衍生出了家族继承的世袭制,氏族推荐的荐举制,一直东汉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都属于门阀制度。由于各个门阀之间之间对权力的斗争,门阀把持中正,控制选举,造成了“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的政治乱象。门阀制度已经成为门阀统治甚至威胁皇权的工具。

公元1905年,隋朝大业元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门阀势力隋文帝建立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启民间进入仕途的通道。无数莘莘学子十年寒窗只为金榜题名的时代正式开始。但是门阀氏族的干涉,以及都城以外皇权难以触及使得早期的科举制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科举制为何在宋朝得到了大力推进?

这里需要说的是,在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远不仅仅是选官,甚至可以说选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作用,最大的作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根据唐朝的“安史之乱”的教训,宋朝建国皇帝赵匡胤深知军阀割据的危害性。公元960年,宋太祖平定李筠以及李重进叛乱后的第一天,便召见宰相赵普问道:“为何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征战无休,欲熄灭天下之兵,建长久之国,可有良策?”赵普答道:“症结在藩镇之重,君弱臣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方可。”由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发生了。

领先西方数百年的科举制度竟是宋朝灭亡幕后推手

削弱藩镇权利,藩镇如何管理呢?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宋真宗曾在《劝学诗》里写到:“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之所以如此重文轻武有两个原因:第一、上述提到的避免军阀割据,各地拥兵自重。第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仰管理。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利,王城之外两百里,皇权很难触及,在宋朝之前均由门阀和军阀管理。既要削弱氏族的实力,又要管理众多地区的平民就成为重中之重。要管理好平民,就得让平民有事可做,所以全民读书就成了当权者的管理工具。

宋朝以儒学治国为主,宰相赵普更是宣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平民学习儒学参加科举,就可以走入仕途,成为既得利益方,自然就愿意学习。因为没有了门阀和军阀的干涉,宋朝的科举制度比起隋唐更具有公正性、公平性和合法性。儒家学说中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引导着一代代考生的思想。这样一批思想高度统一的平民进入政府后进一步分化门阀氏族的政治势力。这样一个科举制度结合儒家学说,一套组合拳,一举多得,皇权得到了巩固,不再有门阀乱政。由此宋朝的中央集权高于任何一个朝代,也为宋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今天所说的:百姓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科举制为何会瓦解了宋朝经济系统。

科举制既然这么领先又对宋朝政治立下如此汗马功劳,为何又成为了宋朝衰败的幕后推手?这里需要再次提到导语中历史角度:好制度不代表可以执行,执行下去也不代表能产生好结果。

带着这个视角,我们再来分析科举制。宋朝高峰时期是繁荣的,国库充盈,是当时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国家有钱,官吏的俸禄就高,而且宋朝的官吏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如此好的福利待遇,使得宋朝的无数学子前赴后继的冲向科举场。今天我们所有读到关于读书的典故和诗句,有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来自于宋朝。当然科举制度确实选出了包括王安石、王曾、寇准、吕蒙正等很多有重大历史贡献的官员,但是由此带来的恶劣结果也接踵而来----民间力量丢失,王权失去制衡。

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批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不是在读书就是读书的路上,金榜题名,跃上龙门成为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唯一的追求。剩下生产能力低下的人去生产资源。看似有能力的精英成为领导人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再结合宋朝官吏的俸禄和不纳税的福利来看,这个事情就是没那么简单了。宋朝的社会阶层就变成了以皇权为首的收税方和平民百姓的纳税方,简单的说就是一群生产能力低下的平民百姓要供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精英阶层,这就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分歧。

宋朝后期,庞大的政府集团加上几次征战所产生的经济压力,民间的生产能力已经无法支撑。但是当权者并没有改革体制上的问题,任其发展。公元1235年,蒙宋大战拉开序幕,无疑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宋朝政府无力支撑战争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又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印钱。

领先西方数百年的科举制度竟是宋朝灭亡幕后推手


这一举措彻底摧毁了宋朝的经济机制,有政府的信用背书,老百姓把真金白银兑换成国家的纸币,但是纸币拿到市场上也购买不了等值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通货膨胀。政府收走老百姓的真金白银,给了老百姓没有价值的纸币,精英领导层跟民间百姓的关系,从收税到纳税变成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科举制带走了民间精英,民间也无力和政府对抗。由科举制结合了官吏高福利,所带来一连串连锁反应直接把宋朝经济推向崩塌,经济的崩塌了,政府没了钱发工资,自然政治系统就瓦解了。没钱补贴军队,军队也兵败如山倒。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宋朝就这样一步步的败在元朝的骑兵之下。

结语:

经济是社会结构中关系命脉的一环,封建时期英国征服欧洲不是靠军队,而是靠英镑。军队、武器都是由经济所带出的衍生品。能打胜仗的军队需要靠武器靠兵法,但是最重要的军队得能吃饱饭。对于宋朝而言,有高度繁荣的经济却不懂得居安思危,有好的政策却不懂得去完善的执行,最后的失败也是的在所难免。

今天的企业和个人更是如此,守业更比创业难,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下,每一个企业跟个人的危机意识更为重要。有好的开始固然是好事,实际执行中的完善更是重中之重。客观角度下的失败往往都来源于内部的瓦解。居安思危,步步为营才是常胜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