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有僧吃粥


中國古代幾乎每個朝代都發生過蝗災

蝗災給我國古代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所以我國古代研究了一系列的蝗災救治辦法

那麼救治蝗災的辦法都有哪些呢?

一、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最悠久的防治方法。顧名思義,這種方法主要是鄉民們用竹竿撐起白布,順風把蝗蟲驅趕到一起。最後再集中力量撲打滅殺。

這種方法雖耗體力還要集中大批人力,但卻是十分有效的。所以幾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遍。

二、壕塹掩埋法

此法是需要先挖出一個幾尺深的溝壕,然後用人工撲打法把蝗蟲引到溝中,最後用土把蝗蟲掩埋。

雖然這種方法比人工撲打少耗費了許多的力氣,但對溝深和土掩埋的厚度卻有極高的要求。不然的話蝗蟲很有可能從土中爬出捲土重來。

三、篝火誘殺法

這種方法是在天黑的時候點燃篝火,然後在篝火四周設置路燈。天黑後大批的蝗蟲就會被吸引過來。

但蝗蟲碰到篝火後就會失去飛行的能力。這時百姓再借機撲殺。

四、據蟲卵除蟲法

這種方法是百姓讓蝗蟲沒成長起來就扼殺,斬草除根。冬天裡百姓們結隊到田野,找到地上的小孔這些就是蝗蟲卵的聚集地。然後把地挖開用百姓們自制的“黑科技農藥”把這些蟲卵弄死。


瑜公子說歷史


當非洲蝗蟲以3600億隻的恐怖規模襲來時,我國古人總結的除蝗蟲五招,又將重出江湖。

只是不知蝗蟲界的高手,知道這個消息後,是龜縮不敢來,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以身涉險?

絕招一、吃

蝗蟲入菜,古來有之,煎、炒、烤、蒸,各種吃法都是非常流行的。

古代食客在吃蝗蟲這件事上,用心良苦,一點不比今天的我們少多少。

《嶺外代答·食用門·異味》: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蝗蟲之卵,天蟒之翼,悉鮓而食之。此與甘帶嗜薦何異哉!甚者則煮羊胃,混不潔以為羹,名曰青羹,以試賓客之心。

當然,群居的蝗蟲並不建議食用,它是有毒的。

不過,古代災荒年,蝗蟲可能還未成災,便已經被災民們擺上餐桌了。

《舊唐書·德宗本紀上》:時關東大飢,賦調不入,由是國用益窘。關中饑民蒸蝗蟲而食之。

絕招二、雞鴨鳥生物防蟲

雞鴨鳥都會以蝗蟲為食,一隻成年雞一天可以吃掉一百來只蝗蟲。

用生物防治蝗蟲,是一種良性循環,這種古老的生存智慧為我們先祖進行農事生產,提供了很多便利。

絕招三、驅蟲藥

古代沒有殺蟲劑,但聰明的古人卻發現了蝗蟲不喜愛的東西,他們將這些植物收集起來,當作驅蟲藥使用,比如艾草便是其中之一。

絕招四、塹坎掩埋法+篝火誘殺法

蝗蟲和飛蛾類似,都有朝著光亮處飛的習慣,古人便利用它們的習性,設置好篝火,誘導蝗蟲靠近。

蝗蟲靠近火光,最直接的結果便是被火燒死,這是一種很高效的驅蟲手段。

篝火誘殺法搭配上塹坎掩埋法,效果更是人見人贊。

所謂塹坎掩埋法,是提前設置好陷阱,等蝗蟲進入其中後,便將其掩埋。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掩埋蝗蟲,不一定能夠殺死它,但若是將其引誘到篝火中,再放火燒的話,便可一勞永逸。

絕招五、殺蟲卵

《捕蝗》一詩中,有這樣的話語:雖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鬥新蝗子。

這句詩說明,古人早早便知曉,蝗蟲最大的威脅在於繁殖能力。

所以,古人便會刻意去尋找蝗蟲產卵的地方,然後倒入藥草汁殺死蟲卵。

以上,便是古人常用的驅除蝗蟲的手段。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最近巴基斯坦因為兩件事情引起了國人的注意,第一件事情是因為此次對中國的大力援助,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因為巴基斯坦陷入了嚴重的蝗災危機。

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次巴基斯坦發生的蝗災,這次蝗災最早出現於2019年的非洲,因為蝗蟲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經過幾個月的繁衍,它們種群的數量達到了數億隻,所到之處所有的農作物都被一掃而空。

而且這些蝗蟲還一路遷徙,來到了亞洲大陸,目前正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肆虐。如果蝗蟲遏制不住的話,那麼勢必會對兩國的農業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而且還會進一步威脅到周邊國家的糧食安全。所以說如何消滅這次蝗災,成為了印巴兩國的當務之急。

其實翻開史書,中國的歷史上關於蝗災的記錄有很多,歷朝歷代幾乎都沒有停止過與蝗蟲的鬥爭,我們也因此積累了很多治理蝗災的方法,我們的老祖宗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蝗災屬於典型的天災 ,與水災 、旱災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自然災害。每當蝗災發生的時候,農作物絕收,老百姓的日子變得苦不堪言。所以千百年來,很多人對蝗蟲的生長習性進行了總結,期望能夠儘可能地規避蝗災帶來的危害。

根據學者的統計,唐朝有記載的蝗災多達32次,宋代蝗災發生次數168次,明朝更加的嚴重,高達967次。

史料中關於蝗災的記載也非常的多,比如《舊唐書》曾記載:“蝗尤甚,自東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 經行之處 ,草木牛畜毛,靡有孑遺。”《明太祖實錄》記載:“真定、棗強縣,民初復業,加以蝗旱,流殍者眾。”

經歷了這麼多次蝗災以後,他們也摸索出了一套治理蝗蟲的辦法,概括起來一共包括三種:農業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三種。

農業防治

元朝的時候採用過一種方式,倡導百姓進行秋耕,把蝗蟲的蟲卵暴露出來,然後經過冬天的嚴寒,把這些蟲卵凍死,這個方法推廣以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曾經提出一種觀點,他認為通過改善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可以有效地降低蝗災帶來的而危害。他提倡增加水田的面積,減少旱田的面積,除此以外再種植一些比較抗蝗的作物,通過這些方法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工防治

提到人工防治,不得不介紹一下唐朝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親身示範吃蝗蟲,並且號召全國的百姓捕捉蝗蟲食用,期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減少危害。可是面對這麼多的蝗蟲,肯定不會取得太大的成效,只是能夠增強人民抗擊蝗災的決心。

所以後來宰相姚崇發明了一種辦法,叫作籌火誘殺法。他利用蝗蟲趨光性的習性,在晚上的時候讓老百姓燃起篝火,然後把蝗蟲聚集起來,再用火燒死這些蝗蟲,然後把蝗蟲埋進提前挖好的坑,邊埋邊燒。這種方法雖然也不能根治蝗災,但是比起捕食它們,確實進步了一些。

到了宋朝,人們的認識更先進了一點,開始通過挖掘蟲卵的方式來根治蝗災。宋朝政府更是用獎勵的方式鼓勵人們挖掘蟲卵,人們先是找到蝗蟲經常產卵的地方,然後挖出它們的蟲卵並直接消滅。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患於未然,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生物防治

此外,人們還找到了一種更加方便高效的方式,那就是通過保護蝗蟲的天敵來消滅蝗蟲。根據唐人的記載:“開元中,貝州蝗蟲食禾,有大白鳥數千,小白鳥數萬,盡食其蟲”。所以人們就保護這種鳥類,通過它們消滅蝗蟲。

到了清朝的時候,人們發現鴨子吃蝗蟲的速度很快,所以就把鴨子趕到地裡去捕食蝗蟲。據記載:“蛹米能飛時,鴨能食之。如置鴨數百于田中,傾刻皆盡。” 這種生物防治的方式其實直到現代仍然還在使用,本世紀之初新疆曾爆發蝗災,就出動了數萬只的鴨子,組成浩浩蕩蕩的鴨子大軍,解決了這些蝗蟲。所以說這種辦法在落後的後代,還是相當實用的。

就這樣,通過不斷的摸索,我們的古人掌握了很多防治蝗蟲的方法。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卻不能根治蝗災。到了今天,雖然小規模的蝗災仍時有發生,但是在現代治理措施的防範之下,已經很難成大氣候了。

聽歷史說話


數千年來蝗災在中華大地上,以其巨大的破壞性被稱為“千年禍患”。由於蝗蟲是暴食性昆蟲,它們以禾本科的農作物為食,同時具有繁殖快、產卵多、食性廣、遷飛能力強等特性,給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災害。“飛蝗遍野,食稼殆盡”、“ 大蝗,絕收人相食,餓殍載道”等記錄不絕於史

(東漢)永初五年(112年), 九州大蝗,安帝痛心地說:“蝗蟲滋生,害及成麥,秋稼方收,甚可悼也。

(唐)貞元元年(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據我國學者統計,僅明代統計出的蝗災數量就達到967次

由於蝗災危害嚴重,歷代統治者逐漸總結完善了各種治蝗方法和獎勵措施,在蝗災治理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唐代時,蝗災防治成為官員年終考核中的重要內容,“每歲,尚書省諸司具州牧、刺史、縣令殊功異行,災蝗祥瑞,戶口賦役增減,盜賊多少,皆上於考司”

此外,政府還通過物質獎勵激勵人們滅蝗,據記載,王莽時期就“設購賞捕擊” , 開元時期採用 “捕蝗給粟”的獎勵辦法,如捕殺一石蝗蟲,就獎勵一石粟

到明清時期,治蝗救災已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體系,治蝗從政策制定、蝗災預報、管理組織、行動實施到災民賑濟都形成了制度化

此外中國古人還總結出多種捕殺蝗蟲的方法

一、利用魚網順風進行驅趕蝗蟲將其集中進行捕打。這是原始的滅蝗方法,需耗費大量的人力,但方法、工具簡單,容易被民眾快速掌握,小範圍滅蝗效果顯著

二、利用蝗蟲的趨光性來捕殺蝗蟲。最早的篝火誘殺蝗蟲記載見於《詩經》:“秉被蟊賊, 以付炎火。”清代李源在《捕蝗圖冊》中就提到在蝗蟲密集的地方設置篝火,蝗蟲趨光撲火,翅膀被燒,無法飛行,可以大量捕捉。還可直接燒荒來消滅蝗蟲的滋生地

三、《農政全書》記載在蝗蟲預期到達的地方事先挖一個深廣各二尺的坑,坑間相距一丈,等蝗蟲到達之後將其驅趕進坑中進行掩埋,使蝗蟲無法向左右逃竄,大大增加滅蝗效果。但這種方法其侷限性,如果掩埋的過淺,蝗蟲容易從土中鑽出,再度危害莊稼。《晉書·劉聰載記》:河東地區發生大蝗災,人們利用掩埋法,把大量蝗蟲掩埋起來,但蝗蟲隨後又破土而出,連黍豆都吃了

而且古人還注意到要提前預防

徐光啟首先提出了“涸澤”是蝗蟲的滋生地,只要把這些荒地開墾成農田就可以消滅蝗蟲,一方面可恢復生產,另一方面可以消滅蝗蟲的滋生地。顧彥的《治蝗全法》記載了蝗蟲卵所在地的特徵:“地上有無數小孔,形如蜂巢,及士微高起處”;清代人們還發明瞭用百部草汁、鹼水或陳醋殺死蟲卵的方法。而且古人還知道要保護鳥蛋、雛鳥、青蛙來間接消滅蝗蟲

不僅如此,古人們還通過選擇種植抗蝗農作物來預防蝗災。如《晉書·石勒傳》中記載種植豆類來避免蝗災;王禎《百穀譜·備荒論》記載蝗蟲不吃芋桑、菱芡,應該在蝗災氾濫的時期廣泛種植;《農政全書》中也記載綠豆、豌豆、豇豆、大麻、苘麻、芝麻、薯蕷都是蝗蟲不喜歡吃的植物,可以適當種植,以備在蝗災嚴重時用作口糧

可以說正是有了古人總結的這些經驗方法,才使得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雖然今天的蝗災對農業生產危害已經沒有那麼嚴重了,但我們仍然也要珍惜糧食,杜絕浪費,這才是古人真正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


歷史隨筆談


通常而言,古人與蝗蟲之間的對抗是“粗暴”的。面對啃噬莊稼的蝗蟲,最簡單的法子便是撲打。這種法子也是見於文獻記載的。比如在《呂氏春秋》中便有“蝗螟,農夫得而殺之”的記載,只是書中沒有講述具體的捕殺方法。但考慮到春秋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大體應該是靠人力撲打了。

西漢時,官府在應對蝗災時,還想出了一個法子:命人捕捉蝗蟲,然後根據捕捉到的數量來給予獎勵。這算是古代發動人力對抗蝗災的一種新舉措了。到東漢時,王充提到了一種大規模捕殺蝗蟲的方法——“掘溝阻隔,驅蝗入溝,聚而殲之”。這是建立在對蝗蟲生活習性有所瞭解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的撲殺方法。在山西運城稷益廟中的《捕蝗圖》中,還頗有些古代捕殺蝗蟲的影子。

明代《捕蝗圖》·局部

但是,這種單純靠人力撲殺蝗蟲的辦法,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僅應對小規模蝗災尚可,一旦蝗蟲氾濫,人即便是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捕殺殆盡。

除了撲打之外,古人還善於用火殺。個體的蝗蟲是很脆弱的,比起野獸更怕火。因此,古人在於蝗蟲對抗時,還有一招“火燒法”,或是用煙火驅趕,或是成片焚燒,只要是能驅殺蝗蟲,即便是毀壞掉部分莊稼也在所不惜。畢竟,任憑蝗蟲肆虐,人們會連野菜都沒得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古代沒有高效殺蟲劑與農藥,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藥理知識,並將其運用於驅殺蝗蟲上。古人用於對抗蝗蟲的“藥物”很多,諸如艾草、蒼耳、巴豆、桐油、魚腥水、石灰、白礬、硫磺、砒霜、雄黃等等。當然,在具體的使用方法上,就更加多樣而複雜了。有些是浸泡或煮沸後噴灑,有些是點燃來進行煙燻,還有些是置於田間草叢,來誘殺蝗蟲。

除了上述應對蝗災的方法外,古人還想到了一種十分機智的手段——利用鴨子捕殺蝗蟲。這個方法見於明代陳經綸所著的《治蝗筆記》一書。按書中所講,陳經綸經過細心觀察,發現鷺鳥善於捕食魚子和蝗蟲,應該是消除蝗災的有力助手。不過,人工捕捉、馴化鷺鳥困難太大,並不現實。最終,陳經綸又發現鴨子與鷺鳥的生活習性相近,且能夠人工繁殖和運送,所以便試著用鴨子來對抗蝗災,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陳經綸的法子,後來又被後人沿用。有一位叫陳九振的人,就曾在蕪湖使用鴨子捕殺蝗蟲,最終戰勝了蝗災。陳九振成功後,又將這個法子繼續推廣,最後傳到了許多州縣。在陳世元所著《除蝗記》中,還曾具體描述了具體案例:

“(蝗)未解飛,鴨能食之,鴨群數百,入稻畦中蝝頃刻盡,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文中的“蝝”【音yuán】,便是蝗蟲的幼蟲。鴨子雖然不及鷺鳥靈活,捕食成蟲時顯得較為笨拙,可十分善於捕食蝗蟲的幼蟲。

事實上,成功扼殺了蝗蟲的幼蟲,是控制蝗災的關鍵。所以,這個辦法曾在清代廣為使用。按照清代官員許寶書的評價,用鴨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

“蝻(按指蝗蟲的幼蟲)初出土五日內,跳躍尚未能遠,其在旱谷田內,多僱鴨戶縱鴨啄食,最為便捷。”

利用鴨子捕捉蝗蟲,可以說是一個兩全之法。一方面,趁著蝗蟲尚未長成,危害不大,且跳躍能力較弱時,可以很快地將其捕殺掉;另一方面,田中的這些幼蟲,成為了鴨子的飼料,而鴨子的糞便又反過來肥沃土壤,以利於莊稼的生長。

因此,除了靠人工撲殺、火燒和藥燻,用鴨子對抗蝗災,才是個便捷有效的法子啊!可以說,古代蝗災來襲時,有些愚昧之人還忙著燒香祈禱時,那些聰明的早已跑去抓鴨子了!畢竟,抓一群鴨子放田裡,算是當時最好的法子了!


跪射俑


近期席捲歐亞的蝗災讓各國頭疼,想象一下古代人沒有現代的農業科技是如何治理蝗災的呢,一開始古人只是拜“蝗神”以為是其顯靈為禍世間。當蝗災爆發的時候百姓們一般會進行“拜蝗神”等迷信活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

古籍上最早記載蝗災的是《春秋》記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稅畝,冬,蝝生。"最早記載蝗蟲的是《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行春令……則蟲蝗為敗。”唐朝初年宰相姚崇,面對山東地區的大蝗災開始破除迷信,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等方式治理蝗災,治理的辦法也是比原始畢竟沒有現代的農藥機械。

隨著經驗的增長古人逐漸開始用一些積極的辦法對付蝗蟲,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裡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於預防蝗災十分有效”。

明代,徐光啟系統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並在《農政全書》中專門記載除蝗方法。

清代張集馨《道鹹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原文如下:“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餘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淨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婦稚在內轟出,或售賣,或換料麥,悉聽民便。其在臨河亂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長帚不及者,用噴筒仰轟。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將跳躍者撲畢,僱牛翻耕,將子撿出,蝗子與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撿盡,再用石滾將地壓平,後又用鐵鈀刨出,無不糜爛。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議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數百頭來片踐踏,頃刻如泥,試行已驗”

總而言之古人的除蝗的方法還是比較原始的,基本都是靠人力來做,但卻是當時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挺佩服古人的智慧的。


笑談古今趣史


用火,晚上在野外生火,蝗蟲飛來全都燒死。


手機用戶天河


使粘網粘,粘住用火燒死!


姚明拎著你280


我看到網上說是運輸了一些鴨子過去


水木傷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