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知道感恩,有的人是鬥米恩升米仇?心理學怎麼解釋?

用戶3222852378262


就是,不知道,有人幫我,我不還對我就是一件事,我不喜歡欠別人的,不過,我不太參與社交,我喜歡上班談上班的事,有事說事,下班就跟家人一起,不喜歡被打擾,雖然我不是總經理,我上班的時候也很隨和,從來不需要誰特別來打點我,只是我現在不上班,沒機會隨和了


AliceQY


人在困難時候受到恩惠的話,一般都會非常感激的。


但是如果習慣了得到某人的恩惠,他會認為這種救濟是理所當然的,他不會去思考自己應該回報什麼,甚至不會思考自己應該感激,反而在得不到恩惠的時候,怨恨過去一直幫助他的人。



心理學家 Tesser 等人通過實證研究證明:大體上,人們對施助成本與恩惠價值的評估越高,所引發的人際感恩就越強。


意思是,人在一直受到別人的恩惠時,內心會慢慢發生變化,他根本不瞭解施助的成本,而且對恩惠的價值評估會變低,那麼他自然不會感恩。


比如有人吃不上飯,鄰居每天送他一個饅頭做晚餐,最開始他會非常感激鄰居讓自己餓不死,但時間久了之後,他反而會去打聽鄰居吃的是什麼,如果鄰居吃肉,為什麼只給我一個饅頭?他不僅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恨。這就是明顯對施助的成本和恩惠的價值估計過低,他感恩的可能性就更低。



甚至有種說法叫“大恩似仇”,也就是說受了很大恩惠的人,他會有心理壓力,報不起這個大恩的時候,他又不想被認為是個忘恩負義的人,那麼,他會找個合理化解釋,來說明並不是自己不感恩,而是別人根本就沒有給予什麼恩惠,或者說別人之所以給予恩惠,是另有所圖。


這是人性惡的一面,也提醒施恩的一方,如果對方沒有提出要求,就不要過多給予主動幫助,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升米恩鬥米仇”的情況發生,不會讓幫助顯得理所應當,另一方面,也是照顧被幫助人的心理,讓他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不至於讓幫助顯得是強者對弱者的施捨。


如果你覺得我說得有道理,也歡迎你轉給自己關心的朋友看。


歡迎關注“一點心理學”,讓生活輕鬆一點。

一點心理學


你說的這種情況生活中確實是有的,有的人確實是不懂感恩,你對他好,他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當你稍微疏忽他一點點,他就會怨你,恨你,把你之前對他的好全部抺殺。

但是也有另外一種人,他於別人根本無恩可言,是自己做得差勁,是因為自己是個很渣很渣的人,卻不知道檢討自己,反而怨,怪別人不懂感恩,現在的人都是聰明人,都不傻,你於別人有沒有恩,真正的恩?都是明白的,再說真恩是不求回報的,至於別人記得與否,感恩與否不重要,自己按自己的心意做到了,就夠了,不求回報!如若是:付出就是想求回報,那也就沒有意思了。


初夏思夏愛華夏


感恩是一個人人品的重要表現。人是社會動物,也是群居動物。一個人從生下就離不開社會,離不開別人的關心和幫助。感恩,就是要從內心深處領悟、體會社會和別人對你的關心、愛護和幫助,懂得社會和別人對你的好,懂得回報社會和別人。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也是人作為人的重要標誌。不懂得感恩的人,從心理上看,往往心智不成熟不健全,缺乏健康的心理,這種人往往容易把社會和別人的關愛幫助當作理所應當,甚至當作對他的所欠所愧,有的心態扭曲,仇富心理特別強,把社會和親戚朋友的關愛幫助當作他們的責任,是應該的,是必須的。你比我過得好,你富貴了,就得幫我給我,不給不幫是你的不對。是你不仁不義,不夠意思。這種人往往把自己的貧困潦倒歸罪於社會和親戚朋友。


思之遠方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對人的恩情牢記不忘。古人有銜環結草相報,也有陳世美恩將仇報。他人對我有恩,投桃報李,牢記於心,點滴不忘。人心向善,積善成德,人友善於我,我感恩記於心。常言道,一升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一個人落魄之時,幾天揭不開鍋,家無充飢之米。危難之時見真情,你在這緊急時刻送給他一升米,無疑是救他一命。猶如沙漠之中送水,冰雪之中送碳。他會記你一輩子,片刻不敢忘記。

另一個人生活不差,僅一時間挪借不過,生活困難。你得知他有困難,背上一斗米去借給他。你的好意會被他誤會,我只差一升米,你送來一斗米。還叫他不必寫欠條,有的時候再還。他會以為你是在嘲笑他,嘰笑他無錢。越想越氣,視你為仇人。

所以人們便總結出來,一升米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人在緊急生死關頭,你伸出援手拉他一把,他會永久記住你的恩情的。人是知恩報答的,只有禽獸才不知道報答恩情的。


夏天有雨894


*……心理學角度。人都是追求自我價值的,這是本能。無論做什麼事,在什麼關係裡都追求“我是棒棒的、我是有用的、我是優越的、我是被愛被肯定的”。

*……在接受別人幫助時,被幫助者的價值感自然會低於提供幫助者。不對等就出現了。

*關係是否能平衡,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這個人情對方是否有能力還。如果雙方旗鼓相當,你今天幫我我明天幫你,不存在地位高低懸殊的情況。那就會很自然平和。因為價值感對等。

*……但如果本身雙方權利地位能力有懸殊,就會存在不平衡。所以在提供幫助者面前,被幫助者往往內心矮人一節的感受。雖然這是自願的,但這並不好受。因為等於在別人面前承認“我不行”、“你比我能耐、“求你幫我”的姿態

*……如果求助者本身比較自信,自我價值感很好,也有感恩心。那他付出的“價值感缺失”的代價就少一些,自己完全能消化。

*……但如果,求助者本身就自卑、敏感、價值感低。他再去求人辦事,就會感覺自己很“屈辱”,感覺自己“付出很大代價”。這個時候,提供幫助的人姿態就極其重要。提供幫助的人如果明顯展示出“優越感”、“高人一等”、“拯救者”的姿態。很容易激起求助者的極大反感。因為這讓求助者倍加感到自己的“無能”和“卑微”。

*……有句老話“大恩如大仇”,就是這個道理。

受人大恩的人如果自我內心不強大,很可能就出現這樣的心理獨白:“我永遠在你面前低你一等,我見到你永遠要低頭哈腰,我永遠也抬不起頭,永遠欠你的,恩太大我確實還不起,你壓著我,我永遠是個抬不起頭做人的,所以我恨你,我恨低你一等。”

*………所以,幫助別人,返到招人懷恨,都是自我價值感作祟。注意方式方法。



OH催眠療愈師安心


從心理學上講這種現象的出現源於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每個人都有自尊,當別人的幫助和憐憫讓我們的自尊心感受到傷害的時候,自然會產生逆反心理,刺激著本就脆弱的內心,讓自卑的心態不停擴大,最後感恩變成了不滿甚至敵視!

國內知名女演員孫儷資助貧困大學生,結果被貧困學生寫信給媒體反誣告這就是典型的鬥米恩升米仇!孫儷長年累月的提供資助這名學生上學,因為大學以後的種種原因想要停止資助,結果反而被記恨!為何會變成這種結果?從心理學分角度分析,開始時候學生肯定是相當感激的,但因為長期接受資助,導致自身出現認知錯誤!能夠長期不勞而獲的得到幫助,自身又沒有能力進行感恩回報,心理上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情感的壓力使其自尊感逐漸降低,從而把這種愛心的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因此當有一次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反倒變成了怨恨!還記得媒體報道叢飛的事例,叢飛資助了很多貧困學生,結果當他病重時,得到的不是安慰和感激,反而是被資助者的一句,你什麼時候給我們寄錢!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人性的涼薄和一些被助者的自卑心態。

當然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論,還有很被助者時刻都充滿著感激之心!但通過這兩件事帶給我們的反思,心理學上講這是典型的“失敗者的憤怒”!失敗者的憤怒,是源於對自己失敗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與恐慌,但由於人總是能夠無條件的原諒自己,因此這種對自身境遇的自卑與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調節下(或者你可以理解為扭曲下),從一開始就跳出了自我的檢討,而轉嫁到他人。我們在其旋入困境時,適當的幫助一把,幫其脫離困境,他會終生感激!但當別人不停幫助他時,他又無力回饋時,給他的感受是時刻在提醒他是個失敗者,憤懣之心,自卑之心逐漸擴大,一但幫助或其願望得不到滿足,感恩既變成了怨恨!

因此幫助別人時我們也要學會助人的智慧,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出於憐憫,他塞給拿人一元錢,不一會,他返回來,從賣筆那兒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自己忘取筆了,末了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幾個月後,再次相遇,那賣筆人已成為推銷商,並感謝紐約商人,“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告訴了我,我是個商人。”故事不長但發人深省,只是簡單的一點幫助,並不能給對方改變什麼!但一點小小的尊重支持,激發了他的自信,助其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目標!

古語云: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當我們助人時,一定要幫助其樹立獨立的能力,當對方具備獨立性時要及時停止!儘量不要懷著希望對方回報的思想,如果我們希望對方回報,那一定要及時索取回報果實!拖的越久不僅要不到,還會變成仇人!


竹官哥哥


給你的問題糾正一下,你所表達的應該是:“人類知道感恩,但為什麼有的人卻是升米恩,鬥米仇?”

自我保護是動物的一種本能,人是一種有智能、有情感的高級動物,當他處於危難時,自我保護的意識比較強烈,如果這時某人對他實施了幫助,作為一種有情感的動物,感恩是一種情感的正常反應。

“升”和“鬥”是古代一種量器,10升為1鬥。“升米恩,鬥米仇”是說,給某人小的恩惠,他知道感恩,但給他大的恩惠時,他倒記仇了。

其實,這不是普遍現象,偶爾有這種現象時,一般也是發生在親屬之間。

我國有句俗語叫“清官難斷家務事”,意思是親屬之間,各種利益關係錯綜複雜,難以了斷。親屬之間互相幫助是常事,有的人對他的親屬有比較大的幫助後,總記著給親屬施了大恩,而在以後的交往中不太在意對方感受,經常做一些傷害對方的事情,久而久之,當對方不能承受時,矛盾就爆發了,這時施過大恩的一方就拿這句話當說辭而已。





享之1997


是升米恩,鬥米仇吧?升米恩是因為你的幫助正好是對方需要的,為對方解決了現實困境;而鬥米仇則是因為你的慷慨激發了對方人性中的貪慾,當這種貪慾不能持續得到滿足時,便會滋生怨恨。所以,千萬不要因為慷慨給自己招來恨意,在幫助別人時,要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一、幫忙解決對方的現實困難,而不要去解決預期困難。人一生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真正讓人抓耳撓腮的卻是眼前的難處,當人們被眼前的難處困住動彈不得時,你施以援手,就能讓對方感激不盡。比如一個人在叢林中不小心掉進陷阱大喊救命,這時你將他救了出來,他一定對你心存感激,但如果你為了讓他在接下來的行程中處於安全境地而把前面的5個陷阱全給搗毀了,他未必會感激,因為那5個並沒有困住他,沒有造成他現實的困境。

二、要防止自己善心氾濫,當對方視你的幫助為理所當然時,要適時收手。一升米和一斗米相比,自然是一斗米多,但一升米卻是剛好能解除對方的現實困難,而一斗米卻讓人有不勞而獲之感並滋生貪婪,而一旦得不斷到滿足時,便認為是你欠他的,此時他向你索取,你若不給,那必定成仇。所以我們在好意幫人時,一定要隨時把握對方的心態,一旦發現對方將你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就要收斂自己的善心。

三、應別人所需幫忙,不要主動去幫。切忌在別人沒有渴求時就去幫忙,你的主動幫忙會讓對方感覺自己無能,他會認為你在施捨而不是幫忙,繼而引發自卑,而誰願意與一個讓自己自卑的人在一起呢?

四、小恩小惠比慷慨施捨更讓人有感激之心。有一則寓言,上帝宴請十大情緒赴宴,宴席上大家有說有笑,唯獨有兩人互不理睬,上帝很奇怪,把他倆叫到一起問原因,一個說“我叫慷慨”,另一個回答“我叫感恩”,結論就是慷慨與感恩素不相識,因為自己的慷慨從來沒有得到過感恩的回應,而感恩與慷慨也素昧平生,因為感恩不會對慷慨有任何親近。所以,若有人尋求幫忙,給予解他燃眉之急的小恩小惠即可,他會因為你是在真正幫他而感激你。

五、先拒絕大的要求,再施以小的幫助,會讓人更加感激你。有人找你借一斗米,你拒絕了,之後,對方再找你借時,你給對方一升,對方會一改之前對你的不好印象,這是因為對方會認為這是自己經過努力得到的,並且你沒給多少,也說明你們倆差不多,他沒什麼好嫉妒的,再加上借得不多,返還時對他不會有太大負擔,他能輕鬆與你相處,自然不會成仇。

六、不要讓別人得到的太輕鬆,最好是讓對方有所付出。人到落迫都是逼不得已,特別是在有求於人時,更是將自尊拋在了一邊,若這時你直接施捨,等於認同了他不要自尊的事實,但如果此時你讓他先幫你一個忙,哪怕這個忙你是臆造出來的,也會讓他挽回自尊,當他付出後,你再幫他,他就會認為你們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內心愉悅,自然對你千恩萬謝。


傾聽花開心理


有人就是太貪心,

拿人幫助當奴人!

他人幫助笑臉迎,

他人不幫就成仇!

要幫還是幫君子,

小人再幫也無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