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首不合平仄的诗词有时候也可以被人们认可和传颂呢?

依蒙小诗


谢谢给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

唐诗宋词已经不可质疑被世人承认是文学史是的精粹。从诗三百到现代诗的演变,无论如何变革改进,格律诗词的美一直无可超越。

既然是格律诗,那么平仄的要求就不应该那么随意。平仄要求的目的就是为了诗词的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美。

但也有不少古体诗,虽然平仄作的没有格律要求的那么到位,但是因为体裁需要,比如歌行之类的,但字字珠玑,一字千金,掷地有声。

如李白的许多歌行体的诗,如《行路难》《将进酒》到现在还脍炙人口。

再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古体诗与近体诗比起来,有些句子的平仄没有格律诗看起来那么标准,但这多出现在唐以前的古诗,还有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也比近体诗自由。平仄与否当然不能用格律诗要求去挑剔了。就像我们现代人不能用古代的法律约束一样。

所以,对于前人留下的精华作品,是经过历史沉淀了的精华,当然被后人接受和传颂。因为标准不同。

但现代有些朋友标着律诗,却不按照格律要求去做,更不按照起承转合的章法写,只是字数与律诗一样,韵脚啥的都不管。更别说承转对偶,先物后感了。

不过,也奇怪,这样四不像的律诗,甚至连打油都跟不上,竟然还有不少鲜花和掌声。为此我也曾大惑不解了。


把酒沐唐风


一首诗、词能否广为人们认可和传颂,令人喜欢,除了平仄、对仗、格律工整,意境是否美妙,非常重要。

唐.崔颢的七律《登黄鹤楼》,可谓是唐诗中平仄、对仗、格律犯忌特别严重一首诗。但因为其意境辉宏优美,朗诵起来大有情思悠远、荡气回肠之势,一直为后人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并广为大众认知和传颂。

后来游黄鹤楼的李白,都为之倾倒。原本想黄鹤楼题诗,看到崔颢作品,不得不慨叹:眼前有景写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七律.《登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千年玉兔


一首不合平仄的诗词,不代表这首诗不是诗和没有水平。合平仄只不过针对于近体诗而言。我国的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就是古风,古体诗可以不讲平仄,可以多字数,可以换韵,可以不对仗,不粘对;近体诗就是格律诗,格律诗又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排律。格律诗必须押韵,合平仄,粘对,对仗。现代诗歌也不需要平仄,但力求扬仰顿挫。

一首诗歌能够被人们认可,能得到传颂,并不是以合不合平仄为鉴定标准。一首好的诗歌,首先是从诗歌的立意,语言,韵律,含蓄,境界,思想决定的,立意新颖,好的立意让人耳目一新,如纳临源之气。

凝练准确的语言,让人嚼而有味,如闻含露之蕊。

韵律优美,让人击节而诵,百吟不厌。

境界之美可以让人身临其境,沁人心扉。

合不合平仄,并不能决定一首诗的好坏,但是格律诗除外。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帮助到你。





洎水蓝


唐.骆宾王《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浅显易憧,情境颜色都有。追求古法,传承;发扬现代继续。为此打油一两:莫为纠结古以今,传承发展是正论;生活快速难韵古,随心自由是今天。个人观点,不喜滑过!谢谢!





芍药谷主


诗词讲究平仄的写作方式说明诗词在当时社会发展的比较成熟,比较稳定;但是社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朝代也会有所更替,于是出现了不合平仄的诗词,说明了当时的人们正在寻找更能表达时代精神或者个人内心追求的新的写作样式。

我国记载的最早的古诗是《弹歌》,全文只有八个字,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大意是“砍断竹子,续接竹子,弹出飞石,追捕猎物”,这首诗通过短短的8个字就写出了原始人民集体狩猎的过程,并没有讲究平仄押韵,并没有讲究韵律和谐,但是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展现,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因此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订整理了《诗经》,诗经的基本以四言为主,例如《关雎》《蒹葭》《无衣》等,当然创作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分为“赋、比、兴”,有的句式基本相同,但是会有一两个字的差别,这样反复使用,读来自然就朗朗上口。

这种四言诗读来虽然比较朗朗上口,富有意蕴,但是满足不了那些内心戏丰富的文人,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屈原,屈原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创作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楚辞”,楚辞未寻求平仄押韵,主要是想表达诗人当中那种问天问大地的内心情怀,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辞未讲究平仄,难道你能说它的影响不大吗?他不是开了诗歌创作的先河嘛,不是开了浪漫主义文学之风吗?

到后来,唐诗宋词元曲啊相继出现,它们也是讲究一些平仄的,有严格的诗词写作格式,这里暂不赘述。

时间再往后,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人民的不断抗争,在文学史上诗古典的诗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这种迫切的需求,于是近代诗现代诗相继出现,它们形式自由,意蕴丰富,讲究有感而发,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救亡图存的需要,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例如郭沫若的《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该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家发展情况决定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同时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所以它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只有去适应时代,它才会有更多的生机与活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诗歌虽然不押韵,但是仍然会被人们所传颂的原因。



牧子扬


文采斐然意境高,

不合平仄也妖娆。

黄河万里五千载,

华夏儿孙才气豪。











费玉山905


首先要说到诗歌的用韵,王力先生认为:

诗歌及其他韵文的用韵标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唐以前为第一期。在此时期中,完全依照口语而押韵。

唐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为第二期。在此时期中,除了词曲及俗文学之外,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

五四运动以后为第三期。在此时期中,除了旧体诗之外,又回到第一期的风气,完全以口语为标准。

第一期是完全依照口语来押韵,自然是以当时的口语为标准。古今语音的不同,是清代以后的音韵学家所公认的。所以咱们读上古的诗歌的时候,必须先假定每字的古音。

其次说到平仄和对仗

1.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中最讲究的两件事;古体诗中,也不能完全不讲究它们。新诗虽然是一切都解放了,但是就汉语来说,有了字音就不可能没有平仄,单音词多了也很容易形成整齐的对仗。新诗虽然不受它们的约束,却也还有许多诗人灵活地运用它们。

2.平仄是一种声调的关系。相传沈约最初发现在汉语里共有四个声调,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和人声。又相传“仄声”这个名称也是沈约起的。有人说,“仄”就是“侧”,“侧”就是不平。仄声和平声相对立,换句话说,仄声就是上去人三声的总名。依近体诗的规矩,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假定一句诗的第一第二字是平声,那么,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仄声;如果第一第二字都是仄声,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平声。

3.声调,先应知道声调的性质。声调自然是以音高(pich)为主要的特征,但是长短和升降也有关系。依中古声调的情形看来,上古的声调大约只有两大类,就是平声和入声。中古的上声最大部分是平声变来的,极小部分是入声变来的;中古的去声大部分是入声变来的,小部分是平声变来的(或者是由平声经过了上声再转到去声)。等到平入两声演化为平上去入四声这个过程完成了的时候,依我们的设想,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三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这样,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了。“平”字指的是不升不降,“仄”字指的是不平(如山路之险仄),也就是或升或降(“上”字应该指的是升,“去”字应该指的是降,“人”字应该指的是特别短促。古人以为“平、上、去、入”只是代表字,没有意义,现在想来恐不尽然)。如果我们的设想不错,平仄选用也就是长短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

4.声调的和长短递作用是有密切关系的。英语的诗有所谓轻重律和重轻律。英语是以轻重音为要素的语言,自然以轻重递用为诗的节奏。如果像希腊语和拉丁语,以长短音为要素的,诗歌就不讲究轻重律或重轻律,反而讲究短长律或长短律了(希腊人称一短一长律为iambus,一长一短律为 troche,二短一长律为anapest,-长二短律为 dactyl,英国人借用这四个术语来称呼轻重律和重轻律,这是不大合理的)。由此看来,汉语近体诗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种短长律,“平平仄仄”乃是一种长短律。汉语诗律和西洋诗律当然不能尽同,但是它们的节奏的原则是一样的

5.五言古诗虽然不很讲究平仄,但五平调或四平调仍是尽可能地避免的,否则就嫌单调了。五仄调或四仄调比较地常见,因为仄声还有上去人的分别,它们或升,或降,或特别短促,就不十分单调。

6.近体诗喜欢用平声做韵脚,因为平声是一个长音,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这恰像英诗里轻重律多于重轻律,希腊拉丁诗里短长律多于长短律。在英诗或希腊拉丁诗里,有些诗虽然本来是用重轻律或长短律的,也喜欢用重音或长音收尾,叫做不完全律( catalectic),大约也是使它较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

跟着历史的变迁,近代的声调的实际音高也不能和中古相同,所以人民口头创作只能依据实际语音,不能再沿用中古的平仄。现代新诗如果要运用平仄,自然也只能以现代的实际语音为标准,例如北京语音里没有入声,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又有一种轻声,是否仍应该另行发现节奏的规律,这却是现代诗人所应研究的了。

所以说一首不合平仄的诗词也能让人传颂的根本原因是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婉转有味。这样才会受到广大平民百姓的认可,口语化更利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传颂,广为流传。



也许意境比较好,或词句比较优美。至于格律方面,可以肯定大多数不懂,盲目点赞,挂羊头卖狗肉的人可笑,盲目点赞的人不但可悲而且愚不可及。这种怪现象在头条里不胜枚举。说明冠以什么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以及冠以什么什么词牌子,而行文不合乎格律的人根本就不懂格律,贻笑大方!那些盲目点赞附庸风雅的人更是可笑至极。


青松2369396


一、诗歌分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新诗三类,只有近体诗讲究平仄和押韵,其余的或者不讲究或者不是很严。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词、曲等,但律诗也可半格律,如崔颢的黄鹤楼颔联并没有对仗;绝句本来就可以不对仗。韵的问题还有独雁出群、独雁率群等特殊格式。就是完全不符上述所云,还有古律古绝!词还可以自度!二、平仄格律只是形式,不能以文害意,诗文进入最高境界,庖丁解牛了,不必完全受韵和格律限制。


王恒丰


如果一首诗词,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景色气势磅礴,有声有色的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的时候,就会弥补韵律的不足。同样能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