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王树山书法原文

王昌龄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诗在千年后竟然以这种方式火了。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王树山书法原文

《送柴侍御》唐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王树山书法原文

注释

侍御:官职名。

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王树山书法原文

译文

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送你远行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第一句“沅水通波接武冈”,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沅江之水四通八达,连接着武冈县,也连接着诗人和柴侍御两个好友的心。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诗人用第一句铺叙离别的地理环境,拉近两颗心的距离。接着又用“送君不觉有离伤”来宽慰柴侍御:你看我们两个离得这么近,我送你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忧伤。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诗人通过明快的笔触,塑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送别气氛。他不像王维令人伤感地问归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不像李白那样痴痴的凝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王树山书法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王树山书法 内容源自网络 请书友鉴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