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我们的“明明德”和“亲民”已臻于“至善”


如何判定我们的“明明德”和“亲民”已臻于“至善”与否呢?此中关键在于有我还是无我。有我即有自我之义,无我即无自我之义。有我即有限,无我即无限。“我”就是心体、性体之封限。

如何判定我们的“明明德”和“亲民”已臻于“至善”

《大学》:在止于至善。

“至善”的含义

“止”即到达、安处、融入、成为之义。“至善”即最高善、终极善、圆满善之义。

“善”有二义:一义是指心体、性体为(自律)道德理想之源、仁义之本,一切德目、德行、德化、德馨之所由;另一义是情感叹词,对一切真善美的由衷赞叹。《孟子》一书中时常出现“善哉,善哉”之叹,即为此义。后世佛经译入中华,内中多有“善哉”之褒叹,其词正是撷取《孟子》而来。

“至善”一词具含上述二义。若依第一义,“至善”则是指道德仁义之圆满极致之境界,也即指心体、性体已然充扩饱满达至彻底朗现,无有余蕴,无有隐曲,无有混杂。内与外、主与客、心与物、生生与无生、有为与无为、经验与先验、“性之”与“反之”、人与神(或曰凡与圣)等等,皆统摄于心性之中而贯通之,消化之,圆融之,成就之。

此境儒家名曰“(道德之)化境”。不达此境,不名为极,不名为圆,也不名为至。若进至此境,方可名为“至善”。第一义成,“至善”第二义亦随之而成。进至此圆极之境,方可称赞为“善哉之至”也。


至善者必至美,至善者必至真

至善者必至美。虽然儒家以德立言,成德为教,但善美者,一体之两面,至善者必至美。只是儒家将美之一面统摄于、消融于善之中而不甚显赫,但并不能依此即谓儒家无美之一面。善之与真,亦复如是。至美者,妙乐(心体、性体自发之乐,又名“自得其乐”,因此乐为本有、自得故,不假外求)之至也;至真者,心体、性体自明之智慧(理性或曰性理)之至也;至善者,心体、性体依自律道德而兴起生生不已之创造之至也。

故至善者,必得心体、性体自发之无上妙乐(佛家以极乐世界喻之);至善者,必得心体、性体自明之智慧(般若智慧、先验智慧)而发明生命和存在的至真之理(简称“真理”)。

如何判定我们的“明明德”和“亲民”已臻于“至善”

只要实现彻底的“无我”

就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如何判定我们的“明明德”和“亲民”已臻于“至善”与否呢?此中关键在于有我还是无我。有我即有自我之义,无我即无自我之义。有我即有限,无我即无限。“我”是心体、性体之封限。

若有我,有多少自我,心体、性体就有多少被封限;若无我,心体、性体则无封限。发自无封限的心体、性体之善,就是无限善,无限善就是至善,就是圆满之善,就是终极之善。

有我(有限)之善,为善之分段,为某一面某一点之善,此善因杂以小我、自我、私念、物欲、封限之善,故名“小善”。小善不能尽善之全体大用,不能尽善之全部蕴涵,不能尽善之无限永恒之体性,不能尽善之生生不息之道德创造。

无封限之心,就是无限心;无封限之性,就是无限性;无封限之善,就是无限善(至善)。

无限即绝对,无限即普遍,无限即超越,无限即永恒。

无限善即绝对善,因此善非相对而在,必为纯主体而在,故绝对善即纯主体之善,此时全部主体即是善,全善即是主体。无限善就是普遍善,其善非局限于某处,而是遍在于一切处。无限善就是超越善,此善因无我而无执、无为、自然、自在,超越即解脱,故超越善即为解脱之善——以善(良知、道德)为入路而至解脱。无限善即永恒善,当善臻于无限之境时,即是善臻于永恒之时。永恒在佛家名曰“涅槃”,佛家以觉(真)为入路,达至不生不灭的永恒涅槃;儒家以德(善)为入路,达至不生不灭的永恒涅槃。


文字丨摘自潘麟先生著作《〈大学〉广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美国学术出版社, 2019年3月

图片丨来自网络



关联阅读


更多精选文章、潘麟先生著作有声书、公益视频和课程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东方生命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