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经济怎么搞?委员们开了“方”

“疫情过了最想干嘛?”“重新过个鼠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以来,政府社会团结一致共同抗“疫”,一方面对病毒严防死守、合力阻击,另一方面加快复产复工节奏,确保全面经济目标如期实现。

战“疫”情期间的中国经济应如何看?有哪些新的观察角度?一起来听听委员怎么说。

鼠年经济怎么搞?委员们开了“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

稳经济是稳资本市场的根本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上周五(2月14日),沪深两市低开高走,午后涨幅有所回落。创业板指数一度站上2100点,创下三年多来新高。尾盘阶段,三大股指短暂翻绿后转涨,最终集体收涨。

对此,有券商分析,综合来看,疫情短期情绪可能仍然对A股板块相关公司有所抑制,但中长线来看,核心标的超跌反弹配置良机也有望逐步来临。

“目前,资本市场的恐慌已缓解,投资者注意力更多转向疫情対未来经济影响,因此,稳经济是稳资本市场的根本。”针对这一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这样说。

那么,如何“抚慰”疫情防控下的中国经济?为此,肖钢提出三条建议:第一,当前财政货币政策可适当积极一些,对受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和小微企业要在信贷、税收、房租、养老金等有实质举措,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第二,稳定汇率至关重要,重启人民币汇率调节因子,确保人民币不贬值;第三,进一步防范股票质押平仓风险,帮助部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解决流动性,防止股价跌到一定程度引发平仓;第四,加大对债券市场支持力度,扩大央行有关债券发行担保工具,确保企业顺利发债,防范现金流断裂。

鼠年经济怎么搞?委员们开了“方”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

争取尽快控住疫情 转危为机深化结构性改革

疫情对经济影响,主要取决于疫情时间长度。从近期疫情走势和有关专家研判看,可以提出一个目标,就是争取二月底基本控住疫情。基本控住不是说疫情结束,疫情结束还需要一段时间,而是说疫情扩张势头得到抑制,进入稳定回落,疫情走势的大致轮廓比较清楚了。近日确诊和疑似病例增量已经出现拐点,稳住态势,争取存量拐点的出现。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疫情主要是对消费和生产的短期冲击,国民经济全局还不至于伤筋动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落实政策,既要敢担当,也要有能力,治理水平的差距就出来了。各地情况不同,政策不同,但政策效果可有相同的衡量尺度,这就是在疫情可控前提下恢复生产、恢复经济。防控过度,挤压经济增长空间;疫情反弹,对经济冲击更大。这个度的把握反映的就是治理水平。

危中有机,问题是怎么看、怎么抓这个机。同时,这次疫情确实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矛盾问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反思、纠错、改革的机会。应当把危中之机重点转到实质性深化结构性改革。这里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前有非典之鉴,这次疫情有可能在初期早发现、早预警、早隔离,把影响控制在局部。这方面大家已有很多讨论,反映了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严重漏洞。除此之外,其他领域治理体系是否存在相同或类似的问题,需要反思、纠错、改革。疫情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公共卫生领域供给能力不足,既表现在应急状态,也表现在平时。以后的政府财政投资,重点要去回补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民生领域的欠账。

第二,疫情过后,有些领域可能出现恢复性反弹,比如没吃的饭要去吃,没看的演出要去看,没去成的旅游也要去,但有些需求是补不回来的。应推出一些大力度的有利于振奋精神、释放增长潜能的改革举措,比如促进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重点推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既要让农民进城,也要允许城里人下乡,加快大都市圈基础设施网络和小城镇建设;加快放开放宽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通信、金融等的基础产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在打破行政性垄断、促进竞争上,有一些标志性的大动作;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加大对外对内开放的力度;在创新走在前列、科教资源丰厚的若干城市,像当年办经济特区一样,创办高水平大学教育和研发特区,形成一批有活力、创新力的新型大学教育和研发机构。对外开放也可谋划一些更有前瞻性和想象力的重大举措,比如把自贸区开放与国内改革相结合,对内对外改革开放的一些重大举措,可在自贸区率先主动试行。这样一些改革开放举措所激发的增长潜能,比简单的刺激政策带动的需求要大得多,也更加持久有效,不仅可以补上疫情引起的需求缺口,更可为长期增长提供动能。

第三,疫情进一步显露了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脆弱性。近期一些救助小微企业的政策,如税费减免、五险一金免交或少交等,在协调完善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转化为长期性政策。

第四,在这次疫情期间,倒逼出一些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商业模式,如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科研、在线审批、在线开会,过去兴师动众搞的一些大型活动,在网上简单地就完成了,既提高效率,也节能减排,疫情后可鼓励常态化,进而催生一批新生行业和业务的发展。

第五,疫情对中国的国际联系和全球产业链形成很大冲击,是一次压力测试。据德国专家测算,德国汽车产业每天在中国的营业额是6亿欧元,盈利为6000万欧元,由于疫情影响,转为每天亏损7200万欧元,对德国汽车工业冲击很大。无论是公共卫生事件冲击,还是产业链停摆,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是实实在在的命运共同体。应借此机会,增强国际社会维护和推进全球化的共识,扩大合作,共促发展。

鼠年经济怎么搞?委员们开了“方”

全国政协委员屠光绍:

稳经济需稳消费,“宅经济”需要“腿”!

“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大而广,且持续时间长。从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和新的方向。”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之初,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给出了自己的关注点。

近年来,伴随着百姓购买力上升和零售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入,消费渐成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国家统计局在发布2019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时有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一是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8.0%;二是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06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如此高的增速,难怪很多外国人一谈中国消费时都能脱口而出“淘宝京东饿了么”。

“这一次疫情来袭,餐饮、旅游、娱乐、交通均在受重创的范围内,且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相互影响,从业者众、中小微企业扎堆儿。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恰恰又较大,很多企业处于停滞状态。即使出现了拐点,消费动能能否迅速提上来也很难说。”屠光绍这样说。

那么,防止消费“失速”,我们能做点什么?屠光绍建议大家,要抓住“宅经济”带来的新机会。

“目前大家普遍居家办公或者采取弹性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同样要消费,也是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比如,大家对买菜有很大需求,电商平台想出很多办法增加人手,帮客户去超市买菜,这本来是几方受益的好事,但现在很多小区不让送餐员进入,或者指定大家把东西放在门口,很多送餐送菜很不方便。这个方面要引起注意。当然,我们也看到,这次疫情正倒逼供给侧很多行业‘触网’转型,消费的供给方式会由此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次疫情从某种意义上加快或催化了这样的变化。”

屠光绍认为,从消费角度要更好地满足人们居家的消费需求,这既是供给端满足消费端,也是更好地满足未来消费升级的做法。这里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大力度,比如承接网上消费的“腿”,也就是物流,能不能更多一些、更快一些?另外消费品的供应既要有日常基本生活必需品,也需要精神层面的消费品。

谈及企业复工,屠光绍的建议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在防控疫情的背景下,分阶段分产业领域逐步复工,这需要有整体的方案和安排。在复工方式上,具体到企业,也可先开始部分员工复岗,从30%、50%、70%直至100%到岗,线上线下工作相结合。

“在财政政策上,要以减负来保证疫情下的中小微企业的生命力,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保障这些企业员工的收入,财政补贴和就业人群工资收入最好能挂钩,有更好的针对性。稳定就业人员的收入,也有助于其居家消费;在货币政策、金融支持方面,保持充分的流动性,金融机构要保证对产业中的小微企业持续支持。”屠光绍这样说。

鼠年经济怎么搞?委员们开了“方”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

保险业要借“防疫”促转型升级助“六稳”

新冠肺炎疫情,使不少行业面临挑战,保险业也不例外———线下业务遭受影响较大。要切实采取防控措施,调整工作方式、工作计划和考核要求,同时,也要拓展线上营销方式,支持保险业务收入增长。

一是减少与客户接触,可与网络互助携手,力争保险线上营销。网络互助正在成为一股为普通用户提供保障的新力量。根据2019年末的数据,网络互助已累计覆盖1.8亿人。《2019中国网络互助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显示,网络互助低参与门槛、低成本的特点,推动其逐渐成为老百姓在社保、医保之外的第三份基础保障,未来3年增长空间巨大。

二是保险公司业务线上化。要引导营销队伍通过线上平台办理业务,保障疫情期间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借助线上平台完成在线投保、接收电子保单即时获得保障、借助在线回执完成保单签收。还可以进一步简化理赔程序,增加线上理赔,通过客服电话、保险App、微信服务号等全天候提供各种保险服务。

三是推动农险全流程线上化投保,支持客户通过农险移动承保理赔App或微信小程序等线上化工具,提交投保信息及对应证件资料,线上办理电子签名、承保公示、电子保单确认等环节,实现农户线上自助投保,解决现场收集投保资料难题。

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保险机遇。疫情的发展也必定极大地刺激了一直以线上经营为主的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产品销售高增长主要源于用户保险意识显著提升+用户户外活动受限导致更青睐线上产品购买。在传统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互联网渠道刚好可以弥补传统渠道获客和成本问题。相信随着金融业务的逐步走向线上化,提供技术支持的金融科技以及线上工具等也迎来新发展。

五是疫情防控倒逼保险行业服务加快转型升级。经历疫情,公众忧患意识增加,投保意向增加。长期来看,有利于健康险和责任险发展。这次疫情将推进行业的转型升级,疫情对保险业务直接造成的扰动甚至冲击,应该是短暂的。疫情不会改变保险行业整体持续增长的趋势,但也必须看到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刻转型调整之中,疫情将会促使转型调整的步伐加快。

在疫情的考验下,保险公司愈加体会到保险消费的不足,愈加认识到保险转型的必要,愈加感觉到保险科技的重要。建议如下:一要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强化产品保障属性;二要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加速线上线下服务融合;三要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加深管理精细化程度;四要全面宣传保险知识,改善国民保险意识。

鼠年经济怎么搞?委员们开了“方”

全国政协委员张水波:

疫情让建筑业更重视“HSE”管理

近年来,中国建筑业不仅为国内很多城市创造了建筑奇迹,更不断挺进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建筑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武汉火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用10天,更体现中国建筑业效率和强大。

“这次疫情对建筑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这样说。

在张水波看来,影响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传统的项目管控主要集中在费用、质量、工期,这次疫情,将会使建筑业更加重视HSE(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更加注重绿色建造,使得HSE与绿色建造理念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二是更加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BIM、现场远程管控,使得更多的工作能够在“线上”执行,避免集中办公造成的人员密集性聚集;三是更加重视项目实施应急管理:建筑业是以项目为作业对象,劳动密集性强,作业连续性要求高,一旦出现外部突发事件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筑企业,包括项目业主企业,更加完善自身企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对外部供应链管理更加重视。建筑业企业在承包实施项目时,需要大量的各类分包和材料设备供货商,在整个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影响项目的进行。因此,建筑业企业不但应加强内部管控,而且要关注项目实施涉及的供应链。本次疫情中,即使项目想开工,但由于各地区外部条件限制,如果供货商或劳务分包公司不能复工,项目仍不能得到实质性复工。

基于建筑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疫情,张水波认为,建筑业企业至少需要做好下列工作:第一,根据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积极做好项目人员的防控疫情工作,这是目前最急迫的工作,同时积极履行合同义务,做好在建项目停工保护问题;第二,及时就项目停工与现场保护等工作与项目业主保持沟通,包括向业主发出不可抗力通知,并听取业主方面的意见和指令,并合理执行;第三,随时做好复工准备,在政策和条件允许后,可以达到迅速复工,并积极与相关分包商、供应商协调,实现供应链的联动;第四,针对设计等可以线上办公的工作,应尽可能网上办公,对必须在工地现场的工作人员,应做好保护措施,通过优化施工方法,避免人群过分聚集的情况;第五,针对项目停工带来的工期和费用损失,做好完整真实的记录,及时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向业主提出,研究相关法律和收集好相关政策,与业主开展相关索赔谈判,争取达成双赢的方案。

记者:崔吕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