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赠汪伦》是打油诗吗?

顾宇博


李白曾应汪伦"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之邀,滞留泾县数日,汪伦常以美酒招待李白,二人宴饮欢畅,交情甚笃。天宝十四载秋李白告别汪伦,汪伦"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并亲送之",李白感其深意,因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汪伦其人也因《赠汪伦》一诗丹书留名,此诗景切情真,逸兴超迈,心思澄明,遂能调绝千古,传唱不衰,历代论者皆存高评。然严羽《沧浪诗话》云:"诗忌意浅、字俚",太白此诗情感直率、信口而成,岂非已经犯了诗家大忌?


唐人送别诗中诸多名篇,譬如王维《送王二使安西》以景写情,客舍、杨柳等景物全都关合离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即景生情,寒雨连江,江水浩荡,叮咛之辞中深情自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送人,画面场景交替转移,结句徐缓,真情悠悠。李白所作《赠汪伦》既无景物烘托气氛,也无跌宕生姿的场景铺排和情感旋律,而是直截了当地叙事,直截了当地抒情,节奏平稳,意绪疏朗,乍一读来,则觉平淡浅近,几近俚俗,实则不然。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是叙事,李白轻舟待发,于一叶小舟上回望水岸,自有淡淡怅惘,忽然听得一阵踏歌,是意料之外,亦是意料之中,友人间之默契如此,又有淡淡欣喜。知交心有灵犀,分袂之时自不必做寻常依依之态,虽值萧瑟秋季,也只消轻揖作别,以期来日重逢,故不落俗套,不必写草木摇落、冷霜侵衣之情态。行文至此,意境已入疏朗开阔一路。且此并未言明何人相送,歌声先行,人物自然是呼之欲出,此即含蓄之笔,亦是为后句预留伏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抒情,"桃花潭"一句呼应首句,指明地点,结局呼应"踏歌"一句,明言送行之人为汪伦,结构精当。句中以"千尺"桃花潭水之深湛,继而笔锋一转,用"不及"二字将深厚的友谊与深千尺之水做了比较,极言情之深切,沈德潜认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就妙在以一转换间",此乃比物之妙也。

整首诗歌中还有两个颇为值得注意的意象,一为舟(船),一为水,从古至今,它们构成了无数别离的空间,譬如太白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高适之"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许浑之"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等,片帆正举,水波漾漾,惹人情思,因而在《赠汪伦》一诗中,离舟、踏歌、潭水也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而太白高明之处就在于将几者完美融合,构成了一个生动鲜活的离别场景:李白已然踏上轻舟,汪伦匆匆赶来,见船已离岸,灵机一动,便以踏歌相送,以表惜别之情,李白闻歌乍喜,往日把酒言欢、畅游山水的日子一一涌上心头,诗兴大发,作诗以遗之。

写眼前景,说口头语,言别离情,兼备弦外音,空灵自然,是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美学追求的彰显,也是唐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审美境界的典范,岂可以俚俗而字论之?


一往文学


我们如何来区分一首诗是不是打油诗?到底什么诗才是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而这种诗体的特征是在于“趣味”和“俚俗”,与格式无关。所以就算平仄格律十分严谨,但是你写得太过通俗,内容是幽默讽刺的,也是打油诗。同样,一首相对平直浅白的诗,如果作者自嘲自谦,自称“打油诗”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并不一定真是打油诗。

就好像李白这首《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此直白,浅近的画面描写,我们简直能看到李白对汪伦抱拳:“到您这里几个月,吃您的,喝您的,还拿您的,叨扰您一大段时间了,又这么客气来送行,真是感激啊,无以为赠,就写首打油诗送给您吧。”

李白这么说当然可以。但是他这首赠诗并不幽默,虽然词字简单却不落俗套,自然不能归入打油诗。这是一首不合格律的古风,更像是一首离别兴起唱起的民风歌谣,淳朴自然,只是把主客的名字都写进诗去,让汪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一笔。所以汪伦几个月的招待真是太划得来的一笔买卖啊。

其实打油诗写好也不容易。通俗,诙谐,机心。要成为一首好的打油诗,这三者还真缺一不可。我们来看一首比较有名的:

王梵志:馒头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这里面也都是大白话,但是将人比作馒头馅,将坟墓比作馒头,是有机心的佛教知识暗藏的比喻,同时让人体会到“一人吃一个”这种看破天命不可违的幽默感。

这是很好,很标准的打油诗。同时还有许多格调不高的打油诗,以低俗为乐趣,以脏字为口标,那些作品即便在打油诗类,也是下品。

而李白的这首诗除了用字明白简单之外,立意和感情抒发是以送别难舍为主题,既没有机心讨巧,很简单地称赞汪伦对自己的情义,也没有幽默调侃的味道,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汪大地主对自己的款待。

所以这首诗是一首感情真挚的古风。

通俗,诙谐,机心。三大特征都不符合,自然不是打油诗。


附赠一首近代打油诗巨擘张宗昌元帅的作品。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这首《赠汪伦》是不是打油诗,我们可以从诗词格律和遣词用句两个方面看,顺便也了解一下古体诗、近体诗和打油诗的不同。


首先,从诗词格律看。

古体诗和近体诗、打油诗都讲究押韵,但近体诗的韵需押平声的同一韵,还要求平仄、对仗。很多人认为古体诗比较自由,所以对平仄押韵没什么要求,其实这个理解不全面,实际上古体诗发展到东晋南北朝阶段后,已经有许多格律开始出现了,而且诗人已经普遍地比较喜爱这些在诗作中使用律句了,比如唐初王勃的那首有名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虽然上半部分的韵和下半部分的韵不一样,但平仄是合律的,而且颈联是很漂亮的对仗句。而这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唐以后诗人写古体诗的一个习惯了。

那我们再来看《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虽然全诗没有对仗句,不是格律诗,但是从平仄看,韵脚“行”、“声”、“平”都是平音,全诗的平仄也合律,怎么看呢,很简单,你去看每一句的第二四六字是不是平仄音交错,还有上下句和上下部分是否交错,就大概能判断是否合律。当然,要完全判断是否平仄合律,还有其他方面,比如不能三连平,这里就不详细谈论了。

而打油诗就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格律讲究了,所以从格律看,《赠汪伦》应属古体诗。


其次,从内容和用词看。

虽然没有规定说格律诗和古体诗一定要用怎样的词语,但写诗在我国的传统上是有文化内涵和审美方面的要求的。因为格律诗出现的时间比较晚,那时候文人士大夫集团已经形成而且占据社会和文化的中坚地位,所以格律诗的写作从一开始对于遣词用字就会要求比较典雅细致一些。如果你读惯传统古诗,每当看到现代人用格律写出的“老干体”诗,会觉得十分别扭。当然,像是发展到西昆派那种每一字一词都讲究用典的路数,也很容易让人觉得不胜其烦。

而古体诗因为其源头本就是从民间采风而来,所以会有很多比较平易简练的用词和意境。哪怕到了唐以后格律诗成风后,很多诗人如果要比较自在写意地表达一些情境时,也常会选择用古体诗。

而打油诗遣词用句和内容的最大特点,其实并不是用词平白,而是诙谐逗趣。其实说穿了,打油诗就是古代诗歌界的讲段子。

从这方面看,《赠汪伦》显然并不打算讲一个段子,而是要用一种很平白民歌小调的方式来表达对朋友的情感和感谢,应该算是一首古体诗。李白其实还有一首很有名的古体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听起来也过于平白,但你也不能就此归之于打油诗,它依然是一首古体诗。


一点愚见,希望您喜欢我的回答。

手打完毕,走过路过戳个赞点个关注呗~


曲江家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写的很直白,已经接近白话了,就是说李白准备坐船走了,突然听到岸上有人大声喊他,桃花流水纵然深达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

前面两句是是李白以第三人称叙述,后面两句借用比喻来突出汪伦对李白感情深厚,这是李白在当时有感而发,所以应该算抒情诗吧。



猪猪侠的懒球球


我个人觉得不是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唐人张打油并不是名家学者,有人说他就是一般的读书人,也有人说他是个农夫,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在后世广为流传。

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而《赠汪伦》却不是这样的诗。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是写李白乘船准备离开,却听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为他送行。

诗的后半是抒情。桃花潭水已经深千尺了,却不及汪伦对我的情谊,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虽然句子浅显直白,却不像打油诗那样用俚语俗话用来表现幽默或讽刺。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其“语直”,其“脉露”,但“意”却不浅,韵“味”悠长。

我觉得这首诗与其说是像打油诗不如说更像民歌,用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诵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譬如我自己作了一首打油诗:

上班时倒头就睡,

酒桌上千杯不醉,

发廊里捏脚敲背,

公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96, "file_sign": "0dee556cf584e84e3ce225a8d7c35a74\

播种火焰的青牛


该是一首描述情感的抒情诗吧


屠保国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规则-----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作品----

李白乘舟将欲行 押韵

忽闻岸上踏歌声 押韵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押韵

【行:八庚(平)】【声:八庚】【情:八庚】

全诗平仄、押韵符合为标准古体诗。

起:交代人物(主人),将要做的事情。

承:将要出发时,听见岸上汪伦唱歌相送。

转:用眼前桃花潭之水,借喻。

结:由些可见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深厚,依依不舍送别时所产生的情感。

佳作流行千古。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


流溪传奇


这要从此诗的写作背景去看。

该诗题目是《赠汪伦》,这汪伦是何许人也,和李白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其实这个汪伦不过是李白的一个读者,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粉丝,和李白并不相识。当然,那个年代,能读李白诗文的人,自然也是知识分子,家境也较富裕。此人家住泾县,一天突发奇想,于写了一封信寄给李白,邀请李大诗人到泾县来旅游。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一下子就把李白的心勾住了。李白于是兴冲冲来到泾县找到汪伦。汪伦在当地还是小有名气的。李白便问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在何处。汪伦笑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又不好骂他,只能一笑了之。这汪伦没想到李白还真的来了,当然喜出望外,于尽全力热情招待。汪伦是泾川名士,为人豪爽大度,倜傥不羁,因此李白与之相交堪欢,但二人毕竟是萍水相逢,并无深交,李白当然不会久留,说走就要走。离别时汪伦少不得前来相送,于是李白就写了这首诗相赠。

了解了这段写作背景,便可知李白的这首诗是带有玩笑性质的。因为汪伦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他哭笑不得,因此临别也与汪伦开了个玩笑。所以这首诗中并没有多深的感情。桃花潭水肯定不深,“深千尺”,显然是说反话,正是说水很浅也。把“送我情”比做浅浅的桃花潭,正是说无情,不如说是骗得我好苦也。说白了就是:“桃花潭水浅见底,就如汪伦这厮情”。外人不知,汪伦肯定是心知肚明的。


宋公明5


我对本问题诸位回答的评价是过程混乱,结论正确。

过程混乱。大家都没有讲什么叫打油诗,然后拿这个定义去套赠汪伦一诗,而是稀里糊涂去讨论一些不相干的事,距离问题实质太远。

我认为,打油诗并非一种独立的诗体,我早就否定百度关于打油诗的定义"趣味性的俚俗诗"。俚俗,即打油诗是非文人诗,只存在于文人阶层之外,李白系文人,故此诗不是打油诗。至于何谓趣味性,才是所谓油,是一个很难具体化的确定掌控的概念。

我给出的定义是,打油诗是一种文人和俗人共有,以讽刺、暴露和负面情绪发泄(或称泄愤)为内容的诗体。可见打油诗并非一种独立存在的诗体,不具有任何形式意义。拿这个定义去套赠汪伦一诗,因该诗并不牵扯讽刺、暴露或泄愤内容,故不是打油诗。与诸位的结论相同,只是评价路径不一。所以我认为诸位评价过程糊涂,结论是懞对的。

咸阳人


郑秦云


诗词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有一定的修辞方法,文学性较高,有欣赏价值。打油诗简单直白、幽默,文学性差。李白《赠汪伦》虽然简短,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综合运用,文学艺术水平较高,是一首很优美的诗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