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不讓做,孩子越想做,家長試試這幾招讓娃遠離“白熊”

古往今來,孩子都是父母心中永遠的牽掛,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就像風箏與線: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小心翼翼的拉著線,讓風箏在自己看得見的天空飛翔,在正確的方向飛翔;而孩子長大後,想要飛到更高、更遠的天空,這個時候,父母不能一味的束縛,也不能直接放手,父母可以通過手中線來感知孩子是否健康快樂,幫助孩子認識世界,讓孩子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天空。

作為家長,作為“過來人”,有許多孩子不知道的經驗和教訓,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為孩子的一言一行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卻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做出許多讓家長失望傷心的事情。很多家長都發現,一些事情越讓孩子不要做,孩子就偏要做,就像產生叛逆心理一樣,不過家長要警惕了,這可能是“白熊效應”,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能做些什麼呢?


為什麼越不讓做,孩子越想做,家長試試這幾招讓娃遠離“白熊”


山重水複疑無路

上個星期,小區門口的小花壇在重新翻修,因為小環平時也不怎麼去小花壇那兒玩,媽媽就只是和小環說“最近一週你千萬不要去踩花壇那兒的水泥”,就沒有特別注意小環的行蹤。可是在媽媽告誡小環不要踩水泥的第二天,小環就去小花壇周圍踩了一下,在水泥上留下了自己的小腳印。媽媽讓小環不要總是跑來跑去的,可是小環一點兒也不聽,媽媽沒有辦法,只好把小環關在了家裡,可是在家裡小環調皮得更厲害,玩具亂扔不說,還整天像小陀螺一樣轉來轉去,媽媽不斷的制止,不停的強調,可是小環變得就像風一樣,媽媽非常難受,孩子怎麼就不聽她的呢?

大多數家長都有類似的經歷,不要孩子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孩子偏要做,有時候孩子似乎就是要和家長唱反調,把家長的要求反著聽,這又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越不讓做,孩子越想做,家長試試這幾招讓娃遠離“白熊”


白熊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丹尼爾·魏格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教授要求第一組參加實驗的成員不要在腦海中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第二組成員要在腦海中想象一隻白色的熊,但是教授根據對實驗者的腦電波測試後發現,第一組成員想到這隻白色的熊的次數要多一些。

也就是說,當外界給我們一個信號,要求我們不要去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去做這件事。因為這種現象由這次實驗得到證實,所以人們稱其為“白熊效應”,而根據其產生的效果,人們又稱之為“反彈效應”。

從科學的角度,可以理解為在人們想要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時,其實人們的本意是要抑制這個念頭的,但是我們的大腦會下意識地在腦海中找一下是否還存在這個念頭,而這個過程,恰好強化了我們本來想要抑制的念頭,從而產生了“白熊效應”。比如我們在睡覺前聽了一首神曲,想要忘記它,但是到床上後,這首曲子的旋律會一直縈繞,而我們無法入眠。


為什麼越不讓做,孩子越想做,家長試試這幾招讓娃遠離“白熊”


家長的哪些行為更容易讓孩子被“白熊”綁架

1、頻繁的囑咐

孩子早上睡懶覺不想起床,媽媽不停地催促,“快點起床,早餐都要涼啦!”“還不快點兒起來!要遲到啦!”,路上反覆告訴孩子“在學校裡要聽話,不可以打架”,到校門前,還告訴孩子 “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要和同學講話!”“不準想著玩手機!”。晚上孩子回家後,“快做作業!”“不要看電視啦!去睡覺。”家長們類似的話是不是一天可以和孩子囑咐十遍?太多善意的提醒,可能會讓孩子心裡越來越煩躁,越來越不想聽家長的話。

2、過多的批評抱怨

許多孩子的行為如果超越家長的界限了,家長就會批評孩子,暫且不說家長的邊界劃分是否合理,就說有時候,一件事孩子還沒有完全消化,家長就批評 “你看看,我都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就是不改,看你王阿姨家的小孩,你怎麼就不學點!”“怎麼還不睡覺?明天不想上學啦?”有時候,過多負能量的批評或抱怨,會在孩子心中累積不自信的因素,這樣做不僅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而且不利於孩子的情緒健康。

3、長期缺乏鼓勵和肯定

有些家長認為“教不嚴,父之過”,所以很少對孩子有肯定的鼓勵和讚揚,在他們看來,只有在“逆境”中,孩子才越能成長,所以,孩子進步了,家長們認為是應該的。但是如果長期沒有家長的鼓勵和支持,孩子做事情的動力可能會喪失,時間一長,孩子可能會認為家長對自己漠不關心,就會不聽家長的話了。

正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家長只需要對自己的言行進行適度的調整,就能利用好“白熊效應”的另一面,讓孩子遠離“白熊”。


為什麼越不讓做,孩子越想做,家長試試這幾招讓娃遠離“白熊”


以柔克剛

1、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家長們最容易犯一個錯誤,在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家長總是直接地說“不要”做某事,不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做某事,這就可能給孩子一種錯誤的意識,而潛意識會激發孩子大腦中的“白熊”,讓孩子的語言與行動產生分歧,所以,家長要注意在說“不要”前,轉化自己的語言習慣,使用正面的、能夠讓孩子“知其所以然”的語言。

2、建立家規,以身作則

在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家長可以學習一下幼兒園和學校的做法,和孩子約法三章,建立良好的家規,不過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形象,比如,約定好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時間到了,即使劇情再撲朔迷離,也要關掉電視,讓孩子知道規則的重要性,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不讓孩子用抱怨或指責來結束,效果更佳。


為什麼越不讓做,孩子越想做,家長試試這幾招讓娃遠離“白熊”


“白熊效應”是經常存在的,但是家長可以提高警惕,用迂迴的“戰術”,讓孩子巧妙地繞過“白熊”,和孩子面對面平等的交流,減少孩子的逆反心態,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