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彊土面積最大,但至今沒有發現他們的皇陵,怎麼回事?

君誠生活小記


原因有二:

其一:蒙古人有“密葬、薄葬”的祖制。

其二:經過對比,前朝厚葬的皇帝們大都遭到掘墓的下場。蒙古人不想重蹈覆轍。

一、密葬

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人有“密葬”祖制,講究“墓無冢,且平如平地”,祭奠先人講究“祭靈魂,而不祭尸骨”。所以蒙古人不在乎是否有陵墓。

另外下葬的方式很特別,過了一段時間就讓人找不到了。並且下葬後,參與下葬的人要全部被殺掉。這些都讓後人無法找到元朝的皇陵。


“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明 葉子奇《草木子》



二、最主要的還是怕有人掘墳盜墓


自秦始皇以來,大多數皇陵都被盜墓賊光顧,更有甚者,皇帝的遺體都被盜墓者侮辱,宋朝皇帝宋理宗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並且這個盜墓者就是元朝本身。


元世祖時期,西藏僧人楊璉真珈被任命為江南釋教都總統,負責掌管江南地帶佛教事務,在元朝宰相桑哥的支持下,盜掘南宋六陵。



他們將墓中珍寶洗劫一空,卻將南宋帝王的屍骨,拋棄于山間草叢之中。期間幸有紹興人唐鈺以假骨換諸位皇帝遺骨,葬於蘭亭,並種植冬青以標識。但宋理宗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遺體被倒掛於樹上,取走口中所含珠寶,並控出腹內水銀。七日後取宋理宗頭顱,製作成飲器,以奉給帝師八思巴,這就是著名的“骷髏碗”,又名“嘎巴拉碗”。直至明朝,此物被朱元璋找到,命人將宋理宗頭顱重新安葬於宋陵。


多麼可怕的事情,元朝的皇帝們,一定也想到了今後可怕的景象。還是密葬吧。

讓人找不到,才是最安全的。


一杯清茶飲江湖


元朝時期的疆域雖然在歷朝中都算大,但是因為其發源於蒙古高原,所以元朝皇帝仍然保留著死後葬回老家的習俗,並且是用蒙古族的埋葬方式。

相傳成吉思汗去世之後,臣民們將其靈柩安葬在一片廣無人煙的草原上,四周也沒有什麼地標可以識別,在深挖大坑之後,再將墳墓填平,然後再縱馬壓實,猶如未曾來過一般,最後再牽來母子駱駝一對,在母駱駝面前將小駱駝在墳前殺掉,然後第二年若想來再帶著那頭駱駝,如果駱駝悲鳴則就是安葬地了,那匹駱駝死去則再也沒人能夠知道準確位置。

元朝皇帝之所以遵循這個傳統,除了他們蒙古族的習俗之外,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安葬方式不會引來盜墓賊的覬覦,要知道南宋的皇陵就被元朝時來自西藏的妖僧楊璉真伽全部發掘了,連宋理宗的頭骨都被拿去做了法器嘎巴拉碗,直到明太祖北伐成功才得以找回重新入土為安。


飛凡看歷史


先說句題外話,有人說美國人喜歡研究未來,而中國人喜歡研究過去,這就是兩國間的差距!

其實不是這樣,美國雖立國僅短短200年,國內無太多歷史遺蹟可供發掘,但這並不影響美國成為當今世界上考古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美國人國內沒啥可挖的,但在包括埃及在內的中東多國,甚至是美洲其他地區,都有美國考古學家的身影,不論是古埃及遺蹟還是瑪雅人遺蹟現場,都有美國考古學家參與發掘!

回到問題中來,不光是中國人對元代帝陵感興趣,西方考古界對此同樣無比熱衷,從清末開始,西方探險家就進入中國,尋找寶藏!

這期間,他們找到了尼雅遺址,找到了黑水城,找到了敦煌,但就是沒有找到他們心心念唸的元代帝陵!

也幸好元代帝陵不立碑,不封土,要不然早就被西方探險家挖空了!

元代帝陵沒有固定的埋葬地,都是將靈柩放在那車上,走到哪裡掉落在地,就表明長生天讓逝者埋葬在這裡。

元代實行薄葬,並不像中原王朝的厚葬之風!下葬後,又用萬馬踏平,地表不留一絲痕跡!

就連蒙古皇室,也不一定能再找到下葬處!有說法認為,下葬後會在下葬處殺一頭小駱駝,母駱駝便會記住這個地方,以後要祭祀,就跟著母駱駝走。

等母駱駝死後,在沒有誰能找得到了!如今的成吉思汗陵,也只是衣冠冢,真正的成吉思汗埋在哪裡,無人知曉!


Mr這史香


歷代蒙古皇帝及大臣們的陵墓至今一座也沒有被發現。尤其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安葬之處究竟在何方?蒙、美、日等國家的科學工作者尋找了許多年也未有結果。那是民眾及學術界一直關注而不得其解的謎。這與當時的喪葬風俗有關。根據史料記載,早期蒙古人的墳墓是“保密”的,不管是貴族的還是平民的。尤其是關於皇帝和諸王的埋葬地沒有留下任何明確的文字記載。當時的核心階層裡可能口傳有關那些墓地位置的消息,但往往是誤傳的,甚至是專門放出來的錯誤消息。至於是否像在有些史料裡記載的那樣,殉葬了很多奴婢、牲畜和金銀財寶,無從證實。但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其一,蒙古皇帝及貴族都是安葬在他們的故地,不管死在哪裡。其二,遺骨都被深埋地下,恢復了其地上自然原貌,沒有留下一點痕跡,更沒有樹立墓碑。其三,這種埋葬習俗不僅與“保密”有關,更是與蒙古人的一種古老觀念相聯繫,那就是大地為萬物之母,人死後只有回到“母親的懷抱”並消化在那裡才能得到永遠的安寧。



志者遠翔2


成吉思汗在攻西夏時死掉,他死的時候,密不發喪。如果西夏知道他死了就該抵抗了,西夏的皇族也因此全被殺掉。成吉思汗的遺體被運回到蒙古老家,叫起輦谷,這個地方不知道在哪兒,因為他們走了一條沒人知道的路,沿途見一人殺一人,不能讓你看到大汗出殯。

到了地方埋葬後,萬馬踏平,不起墳頭,播種牧草。儀式完成後殺一頭小駱駝,讓母駱駝眼睜睜看著。來年祭祀的時候,趕上這頭母駱駝,母駱駝走到這個地方自然很痛苦,哀號不已,大家就知道這是成吉思汗的陵,於是就舉行祭祀。母駱駝一死,再也沒人知道他埋在哪兒了,肯定是在外蒙古,但找不著。今天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的成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不是他的屍身所在地。

成吉思汗是靠著一棵大樹死的。所以蒙古人把那棵樹鋸下來,拋成兩半挖成槽擱裡面,三道金箍一圍就是他的棺材,陪葬金盔金甲金盤子金碗金筷子。蒙古人很環保,我來自草原,死了要做養料,不能佔用草地,不修墳。每一個元朝皇帝都這麼安葬,所以元朝的皇陵在哪兒根本就找不著。


天香引


最開始的時候,蒙古族也是跟著中原人為皇帝修舊奢華的陵墓,可是蒙古族是遊牧民族,根本無法在同一個地點長時間居住。這就使得他們皇帝的陵墓是無法帶走的,這樣最初元朝皇帝死後,嚐嚐都會被敵人給掘墳鞭屍。

在經歷過長時間的演變之後,蒙古族便形成自己獨特的下葬習俗,那便是保密下葬法。等到忽必烈在定都北京之後,他們的下葬習俗便得以保存下來。於是皇帝死後,並不會修建奢華無法的地下宮殿。根據史料的記載,元朝的皇帝在去世之後,首先他們的棺材便是一根粗大的楠木,禮部的人員會將楠木劈成兩半,並且根據皇帝的體型,將楠木進行挖空,最後將皇帝的遺體放置進行,並且用黃金絲緊緊的箍在一起。這就使得皇帝的棺材看起來就像一根木頭,在將這一切都做完之後,也不會搞什麼特殊的葬禮,反而是直接將皇帝的棺材放入皇陵中。

皇帝死後,麾下臣子遵照他的遺命,秘不發喪,也不舉哀,他們秘密地把靈柩送回漠北。皇帝棺木秘密送至墓地後,下葬深埋,然後萬馬踏平墳地,不留任何痕跡。不建陵臺、碑亭,不修神道、高牆,也沒有石人、石獸。為了不洩露靈柩的去向,護送靈柩的部隊將一路所遇人畜全部殺死。到目的地後,蒙古宗王、后妃、親屬、臣僚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哀悼儀式。由於弔唁的人太多:加之有些部落地處偏遠,直到3個月後,還有人陸續前來哀悼。顯然,無論是成吉思汗,或是元朝皇帝,都保留傳統蒙古的喪葬習俗。蒙古的秘密埋葬死者的習俗,是元代皇帝陵墓至今下落不明的主要原因。

那麼元朝皇帝的陵墓,到底是處於什麼位置呢?史上說:“元諸帝均葬於漠北”。根據現在的地圖來看,元朝皇帝的陵墓都是葬於蒙古國克魯倫河附近的山脈中,這樣一來考古專家就很難找到來自元朝的皇陵。



水濂山居士


中國古代帝王死後修建皇陵,大多數會選擇好的風水,大張旗鼓的修建,但是在歷史上,有一個朝代的古墓竟然集體消失了!元朝的歷任皇帝,他們的古墓的至今沒有找到,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成吉思汗陵。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山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元朝陵墓除蒙古族人的墓葬難以找到外,其他的還是有的,比如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鄉的元朝墓葬群。

元朝蒙古族人的墓葬難以發現源於蒙古族的特殊傳統或說是信仰。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昇天。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不同於中原漢族的厚葬久喪,而是薄葬簡喪。

蒙古舊俗,人死後,如果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就被秘密地埋葬在他們認為是合適的空地上。埋葬時,同時埋入他的一頂帳幕,使死者坐在帳幕中央,在他面前放一張桌子,桌上放一盤肉和一杯馬乳。此外,還埋入一匹母馬和它的小馬,一匹備有馬籠頭和馬鞍的馬。另外,他們還殺一匹馬,吃了它的肉以後,在馬皮裡面塞滿了稻草,把它捆在兩根或四根柱子上。因此,在另一個世界裡,死者可以有一頂帳幕以供居住,有一匹母馬供他以馬乳,他還有可能繁殖他的馬匹,並且有馬匹可供乘。

至於重要的人物,他們死後則秘密地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在那裡他們把草、根和地上的一切東西移開,挖一個大坑,在這個坑的邊緣,他們挖一個地下墓穴,再把屍體放入墓穴,放入如上幕帳等必要的東西。另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知情者則會遭到殺戮。

尤其成吉思汗的王陵具有代表性,傳說,成吉思汗下葬時,為保密起見,曾經以上萬匹戰馬在下葬處踏實土地,並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為了便於日後能夠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處,當著一峰母駱駝的面,殺死其親生的一峰小駱駝,將鮮血灑於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綠草發芽後,墓地已經與其他地方無任何異樣。

在這種情況下,後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時,便牽著那峰母駱駝前往。母駱駝來到墓地後便會因想起被殺的小駱駝而哀鳴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駱駝哀鳴處進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駱駝死後,就再也沒人能夠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元人陵墓之隱蔽性由上可見一斑,也自然難以讓人發現。

南宋文人的筆記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萬馬踏平”後,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露。



文化傳承ABC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的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

其實一開始,蒙古大汗死了以後,葬禮也非常隆重,陵墓也很有規模。但因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特別是打起仗來,經常東奔西走。活人可以走,大汗的陵墓卻搬不走。這樣一來,死去的大汗多被敵人刨墳掘墓,搶光墓中財寶再戮屍揚骨,非常悲慘。

後來,蒙古人就吸取了教訓,大汗死後採取保密葬法,讓人找不到大汗的陵墓。

按照蒙古族的傳統,成吉思汗是“密葬”,對於後人來講,應該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孫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髮掘。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建立元朝之後,仍然延襲“密葬”的習俗。同時,在下葬地點上,相對於唐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皇帝,元朝皇帝大多選擇葬在人煙稀少的大草原上,這也增加了其被發現的難度。


足下三尺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到了忽必烈這輩才定都北京。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前叫汗國,皇帝叫大汗。

一開始,大汗死了以後,葬禮非常隆重,陵墓也很有規模。但因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特別是打起仗來,經常東奔西走。活人可以走,大汗的陵墓卻搬不走。

這樣一來,死去的大汗多被敵人刨墳掘墓,搶光墓中財寶再戮屍揚骨,非常悲慘。後來,蒙古人就吸取了教訓,大汗死後採取保密葬法,讓人找不到大汗的陵墓。

遊牧民族崇尚自然,認為死後迴歸自然是最好的,所以皇帝死後都採用密葬的形式,一來完成了迴歸大自然的願望,二來蒙古雖然佔據中原,但是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遊牧民族的本色,遷徙不定,為了防止遷徙之後先人陵墓不被破壞,於是都不建立陵墓。

據說元朝皇室,他的墓葬埋葬的時候是將一個,大的樹木從中間剖開,然後挖空之後,將元朝皇帝的屍體處理之後,放入大叔的,中間,兩數合起來做成樹冠,而深埋於地下,至於是否有陪葬品,不得而知,然後,再將,墳墓風水用馬蹄踐踏,踐踏完之後再,墳墓的上面再種上草,甚至不排除也種上樹木等一些東西,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的時候,甚至可能會殺死,建墳墓的人,所以這樣一來,就再也不會有人知道墳墓具體埋在哪裡了。

事畢在埋藏地宰殺一頭小駱駝,然後一同帶來的母駱駝會悽慘地嚎叫,並且會記住這個地方。來年祭祀的時候會再把這頭母駱來,到了宰殺小駱駝的地方,母駱駝會流淚,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埋藏的準確地方了。

元朝皇帝這樣做不得不說是非常聰明的,皇帝不留皇陵,盜墓賊就根本無從下手啊。


朝旭雲海


中國曆代帝王陵墓數秦始皇為最侈,窮天下之力,傾天下之財,盡後宮之女而為之,高聳的陵冢數十里遠即可看到,墓內還建築各式宮殿,陳列各色奇珍異寶,漢、唐、宋、明、清諸帝陵也極為奢華。

唯獨元朝的皇陵至今仍是一個謎,雖然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有一個成吉思汗陵,但那僅是後人設的一個祭祀之地;真正掩埋遺體的陵寢究竟在何處?至今仍無法弄清。

蒙古舊俗,人死後,如果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就被秘密地埋葬在他們認為是合適的空地上。埋葬時,同時埋入他的一頂帳幕,使死者坐在帳幕中央,在他面前放一張桌子,桌上放一盤肉和一杯馬乳。此外,還埋入一匹母馬和它的小馬,一匹備有馬籠頭和馬鞍的馬。另外,他們還殺一匹馬,吃了它的肉以後,在馬皮裡面塞滿了稻草,把它捆在兩根或四根柱子上。因此,在另一個世界裡,死者可以有一頂帳幕以供居住,有一匹母馬供他以馬乳,他還有可能繁殖他的馬匹,並且有馬匹可供乘。

至於重要的人物,他們死後則秘密地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在那裡他們把草、根和地上的一切東西移開,挖一個大坑,在這個坑的邊緣,他們挖一個地下墓穴,在把屍體放人墓穴時,還用活人殉葬,他們把他生前寵愛的奴隸放在屍體下面。這個奴隸在屍體下面躺著,直至他幾乎快要死去,這時他們就把他拖出來,讓他呼吸;然後又把他放到屍體下面去,這樣他們一連三次,如果這個奴隸幸而不死,那麼,他從此以後就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能夠做他高興做的任何事情,並且在他主人的帳幕裡和在他的主人親戚中成為一個重要人物。他們把死人理人墓穴時,除將他生前的帳幕丟在空地上,也把上面所說的其它各項東西一道埋進去。然後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蓋在上面,恢復原來的樣子,由於蒙古墓無冢,所以,以後沒有人能夠發現這些墓葬。

元朝皇帝的安葬是極為秘密的。據史載,諸帝皆葬於所謂漠北的起輦谷。蒙古人把這塊墓地稱之為“大禁地”。《蒙古黃金史綱》作不峏罕哈勒敦。波斯學者拉施特《史集》多次明言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在不兒罕·合勒敦山,幼子抱雷,及孫蒙哥合罕,忽必烈合罕、阿里·不哥以及其他後裔也埋葬在那裡。但另處又說靠近薛靈哥河之不答溫都兒有成吉思汗的大禁地,除忽必烈外,唆魯永帖尼別姬及所有其他宗王均葬於此。

關於元朝的“大禁地”究在何處,異議甚多。如歷史地理學家張相文認為,成吉思汗的葬地在鄂爾多斯的伊金霍洛;而著名蒙古史學家屠寄認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客魯倫河曲之西,土拉阿之東,肯特山之陽。

蒙古大汗去逝,用棺殮之,棺“用梡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大汗無論死於何地,也要運其梓宮於漠北。

為了保守秘密,不讓人知道大汗的確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當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盡行殺戮。

至其所葬陵地,開穴所起土成塊,依次排列,棺既下,復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運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葬畢,“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考志遺蹟”。若干年後,參加送葬的人一死,便再也無人知道葬地的確切位置了。

現位於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陵,是一個象徵性的陵寢。蒙古人對大汗的葬地極為保密,但對祭議祀的儀式則是公開進行並承襲下來的。在墓家之外作八室神主,設立“室”,即“影堂”,蒙古俗尚白色,“祏室”由八個白色的帳包組成,所以又稱“八白室”,內置畫像,作為大汗陵寢的象徵,供後人瞻仰祭掃。所藏的“銀棺”及“遺物’等不過是象徵寄託之物。葬地與祭祀之地的分離,主要是由於草原遊牧民族頻繁的流動和遷徒所造成的,特別是戰爭年代,所據之地隨時可得可失,只能將葬地保密起來,才不致於受到破壞。但祭祀的儀式卻不能因此而廢,只好通過象徵性的陵寢沿襲下來。並隨部而行。

由於蒙古民族的安葬習俗和保密傳統,要考察清楚元朝帝王葬地的確切地點便成為十分困難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地名、地貌的變化,語言翻譯的侷限,使元朝皇陵的地點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