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为什么有妙玉?

萝卜红了


因为妙玉是宦家小姐带发修行。《红楼梦》第十七回,又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也极好。他师父去年圆寂了,遗言说他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王夫人道,他既是宦家小姐,就下个清帖靖他何妨?于是下请帖,备车轿去接妙玉入大观园。第六十三回,岫烟对宝玉说道,我和妙玉做过十年的邻居。妙玉在蟠香寺修炼,我家赁了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我和他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妙玉送宝玉梅花,与黛玉和诗……妙玉比宝玉大六岁,很有大姐的风度。从巜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尚看不到其师父遗言"在此静候,自有结果"之结果,只知妙玉如同美玉,落在泥污之中。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大展宏图3329


1.妙玉出身高贵,她家的门第,一点不会比贾府低。作者从二个章回明确告诉读者。〈1〉.第十七回,从林之孝口中得知,妙玉:"夲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王夫人最后决定下请帖请她。〈2〉.第四十一回品茶拢翠庵那一章节中,宝玉嫌妙玉给他的"绿玉斗"为俗器,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未必找的出这么个俗器来呢!",后黛玉品不出沏茶用的水时,妙玉又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2.妙玉影射林黛玉。〈1〉.黛玉、妙玉祖籍皆姑苏,两人自幼也皆多病,不同是妙玉带发修行入了空门。〈2〉.二位都是才女。一个有"咏絮才"(黛玉),一个"才华馥比仙"(妙玉)。〈3〉.二人名字中都带"玉"。作者曹雪芹对书中人物的命名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这二个带"玉"的女子,与主人翁贾宝玉的命运和结局必定会有千絲万缕的关联。只是八十回后的情节我们没看到而唉。


福荣


妙玉必需在正册,因为她不仅是十二钗中的一钗,妙玉还是红楼第一钗。

为什么这样说?

文本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正册)妙玉排第六。


注意:这个位置,一共十二钗,妙玉在正中间,说明她非常重要,是整部(红楼梦)里重点人物。

第五回判词图,黛玉的判词画的是两株枯木,上面围着玉带。而妙玉的判词却画的是真正的美玉。

可见妙玉才是真正的玉中之玉。图中所画的美玉,是点睛之笔。

妙玉的判词标题:世难容。

一个弱女子,为什么会让整个世界都容不下?唯一的原因只能是来自妙玉的家庭。

文本:“她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说他衣食起居不宜还乡,在此净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

买了许多替身,带了几个服侍的人带发修行,足见妙玉家中十分富有。

在第四十一回,家母带着刘姥姥游玩栊翠庵,妙玉正式出场烹茶迎客。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这交流的语气,明显是彼此相当熟悉的。妙玉不仅熟悉贾母的喜恶,而且回答时的语气也不卑不亢。

暗示妙玉的出身贵重,在贾母面前亦不需要卑微讨好。

妙玉拿出自己平时吃茶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吃,宝玉说笑:“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的古玩奇珍..”,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个俗器来”。

宝玉并不敢辩驳,而是用别话岔开,再一次侧面写出妙玉之言并非狂言。

那么妙玉到底多尊贵?是谁家的贵小姐呢?文本第三回,有一处留了一个伏线。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此处文本内脂批:此处先陪一笔”

这位与荣国府交厚的郡王只在此处出来一次,后来竟然不曾出现过。而妙玉一见贾母时,彼此间并不陌生,妙玉又以蔑视的口吻说宝玉家里未必有这么个俗器,那么推断起来,妙玉很可能是这位郡王的千金了。

是王之女,就是金枝玉叶,所以她在判词配图中画的是真正的美玉。这才符合她真实的身份,也是她为什么在正册。


而在七十六回的中秋联诗里,黛玉与湘云的诗句已到绝境,这个时候妙玉出来制止。

邀二人入翠栊庵吃茶,并续补完十三韵,而收转全局。以作者一贯的笔墨,此处必有暗示。妙玉在八十回之后,众人遭难时,必有大动作。

十二钗,皆有名姓,但唯独妙玉只有法名。作者把她藏在中间,却故意隐藏她的名姓,足见“藏”之密,亦足见身份之贵重。

红楼梦,原名不是红楼梦,也不是石头记,而是(金陵十二钗),这一点更不能忽视。

妙玉作为玉中玉,钗中钗,身份以及人物的重要性已经在作者的安排里面看得非常清晰。


后面文本已遗失,妙玉的身上藏着多少秘密,已经很难得知,但是妙玉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样的人物当然必须在正册了。


书灯幽见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妙玉是一块美玉,喻其品性高洁。从这几句话的口气,象是作者对其的品鉴,亦或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深入品评。

鲁迅擅长自我剖析,对《红楼梦》也深有感悟。对自己的内观深入式的体察,无疑会对作品写作有帮助,《红楼梦》作者亦然。

妙玉看似无关紧要的角色,但书中关键处总有她的身影,也是作者用情极深的一个人。妙玉身上是否有作者和红颜知己的双重身影呢?

《关山月.秦观怀古》

梅村观复忆繁华

鹤舞白沙芍药花

鹿樵生唱长生殿

桃花扇底雪芹藏

斋坛柔碎蕊万朵

脂砚斋传墨流香

宝琴仙缘迷津点

沧海桑田落日圆

注:《红楼梦》一芹一脂

注:缘起祭明(出则既明)


三月乐雨


分析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便可以看出正、副、又副是按人物地位一级一级划分的,而不是按笔墨、戏份多少来分。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都是主子。你比如元春、可卿等等的笔墨就远少于袭人、平儿等人,可却是十二金钗正册中人物。曹雪芹毕竟是清代作家,思想中封建的、正统的等级观念还是很强的,《红楼梦》中这样的信息随处可见。就连吃饭也是一级一级下去的。

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妙玉的出场中王夫人便视其为“官宦小姐”: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庵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傅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

附录:

十二金钗

三知己: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四春姐妹:元迎探惜

出家:妙玉

已婚(出场时):李纨(夫:贾珠,子:贾兰),王熙凤(夫:贾琏,女:巧姐儿),秦可卿(夫:贾芸)

晚辈:巧姐儿


愚公的无神论


个人介绍:

妙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苏州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贾府建造大观园,妙玉入住栊翠庵。她在贾母、王夫人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在大观园的日子里,她与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惜春、邢岫烟结下友谊;她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却遭人嫉恨,举世难容;她是佛家弟子,文学上却大爱庄子,感情上又尘缘未了,不洁不空;她才华馥郁,品位高雅,栊翠庵品茶,刻画她茶艺精湛,中秋夜联诗,塑造她为"红楼诗仙"。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岫烟请妙玉扶乩。贾母病危,妙玉不请自来,探望病情。贾母出殡次日,妙玉被贼人掳走,宝玉悲伤叹惋。再后来,贾府传闻她在海边遇害。

红楼梦中对妙玉的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个人对妙玉的看法(有借鉴刘心武先生的部分):

妙玉生在读书仕宦之家,本该是大家闺秀千金小姐般人物,只是在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的无可奈之下做了尼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她的身份应该更像是某些成名后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名人。非要拿什么金蝉转世,玄奘复生,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方正大师、灭绝师太们的修为来要求妙玉,这是失之偏颇的。甚至就连妙玉本人都从来没有以一个纯粹出家人身份自居过,联句一回张口即是“咱们的闺阁面目”,看客们又何苦庸人自扰,非要生搬硬套的逼她出世、逼她放下、逼她看破?

对于妙玉而言,尼姑更似‘职业’而远非‘身份’,而这两者间的落差与矛盾才是妙玉一生所表现出的孤僻怪诞的源头。

作为尼姑的她,要清虚寂寞、要空;然而骨子里的她却不甘寂寞、未必空。

所以她会因为尊贵而放话不去那侯门公府;

所以她会因为贾宝玉的雅皿俗器说与之争持;

所以她会因为嫌弃而拒绝回收刘姥姥用的杯子;

所以她会让抬水来洗地的小幺留在山门外头墙根下...

而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敏感的人在巨大的身份落差后激发出的过分到变态的自尊,她那歇斯底里的孤僻怪诞执拗可能只是不想让别人忘记,更或许是不想让自己忘记——她不仅仅是一个尼姑。

妙玉是冰封的火焰,于她视线之外的人看她是冰冷刺骨、锐利无比、无法亲近的,但她对视线之内的人她也会敞开怀抱,只不过她能给的温暖里,多多少少,还是带着外壳上的寒气的。

自小多病,非要亲自遁入空门方好。

在我看来,妙玉和黛玉在某些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和关系。她们俩的性情和才气又何其相似,都是一种面对易碎剔透的美、在眼前将要碎成齑粉而却又无能为力的哀伤。在红楼梦开篇黛玉初见贾母时就有说,儿时有个和尚要化了她去。

进入空门的那个叫妙玉,留在外面的那个叫黛玉。








戈兀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为什么有妙玉呢?

而妙玉又是红楼里的"四玉"之一,她是林黛玉的老家的老乡,寄居过拢翠庵,红楼梦里称"一尼一幼"的一尼!

那么她为什么能入选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呢?

这与贾宝玉有关,对贾宝玉产生过感情,在红楼梦80回后面的发生的事情,妙玉为救贾宝玉而被强人抢走,这是红楼梦中把妙玉拿为正册的主要原因吧!

《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打破以往的传统观念,对于女性来说大唱其赞歌,描述女性偏正面,就搞了个"金陵十二钗"正册:三绝四春三媳一尼一幼。

三绝: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三媳:王熙凤、秦可卿、李丸

一尼:妙玉

一幼:巧姐。

还有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为:尤二姐、薛宝琴、尤三姐、香菱、李纹、李绮、邢岫烟、夏金桂、娇杏、龄官、小红、秋桐,;

金陵十二钗偏副册:袭人、晴雯、紫娟、鸳鸯、莺儿、平儿、玉钏、彩云、芳官、麝月、司棋金钏。

巜红楼梦》中女性大多命运悲苦,在封建社会里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她们的悲惨人生是值得同情的!她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很无奈!


旭翔双桂


红楼梦写的什么?贾府是谁家?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真相就在第十二回,脂砚斋说了两句颠覆性的话,彻底颠覆了对红楼梦是风月小说的定性。也彻底让什么江宁曹事,像皇帝的新装般裸奔了!脂砚斋说的第一句是:“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脂砚斋说的第二句是:“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第三回:“自上了轿..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宁国府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荣国府是三个大门,还都是皇帝下旨建造的,而且宁国府和荣国府是挨着的,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就是故宫也!

第一回:写到甄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甲戌侧批: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甄士隐只是一个本地的望族,而贾府则是天下望族!试问谁家敢称是“天下望族”?那就再也明白不过了,分明是大清皇家!

脂砚斋用了“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谁人识得此句?”、“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记之”等语句,赤裸裸地揭露“风月情浓”仅仅是红楼梦表面的假象,实际上红楼梦还有背面的故事。也就是说红楼梦是双面镜。而且它的背面才是真相,才是作者为什么哭成此书的原因。

恐怕很少人知道红楼梦其实是用两条线写的。一条叫明线,一条叫暗线。明线就叫“假语存”;大旨谈情!暗线就叫“真事隐”。刀光剑影,皇权之争!这个在开篇的序言,就已交代得一清二楚。明白什么叫“满纸荒唐言”。作者还特别强调:“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大活人,为什么会装在宝盒里呢?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根本就不是人,是皇家宝玺的化身!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两枚册立皇太子和皇帝登基大印,宣告了爱新觉罗的子孙觊觎宝玺,争夺帝位的序幕。只要拥有了这两枚大印,贾雨村(爱新觉罗·胤褆)就可以高坐在龙椅上,令“人间万姓仰头看”!所以这才是真相。

其实,贾宝玉、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副十二钗这25人,全部都是“清二十五宝”化身。没错,25人对应25枚宝玺,刚刚好!清二十五宝:乃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妙玉,谐音庙玉。下面这枚便是妙玉,位列“清二十五宝”中的第七位。“皇帝尊亲之宝”的化身。《交泰殿宝谱》记此宝为上皇太后、太皇太后徽号,及上尊号、谥号、庙号之用,祭祀用玺。

妙玉原型:金陵十二钗正册者,都是贾府的家人也。唯妙玉一个外来人,凭啥能上金陵十二钗正册?苏麻喇姑在皇宫里戴发修行,而妙玉也是在贾府里戴发修行。并且,苏麻喇姑的坟丘,真真切切就像个土馒头。印证了妙玉口中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苏麻喇姑,本是孝庄太后的一名侍女。一生却与清皇室有着不解之缘,被皇室成员视为至亲。所以妙玉作为苏麻喇姑的影子,名正言顺地上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六位。

脂砚斋一语道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这八字,是作者一生惭恨。而这天不是普通人所能补的,无不表明作者曾是离皇位很近的人,他最终失之交臂,成了那块废弃的“补天石”。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大清皇家的子孙为了争夺宝玺(皇权),亦是落不了俗套。全然不念手足之情,互相残杀。作者是“九子夺嫡”事件的受害者,方用血泪哭成此书。

《红楼梦》里,脂砚斋更是多处明确指出作者是“王孙公子”和“清种”。比如:第五回,脂砚斋指出:“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情种,谐音“清种”。脂砚斋在“情种”后批曰:“非作者为谁?”,这几个字直指作者是“清种”。第十二回,脂砚斋再次指出:“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青冢,谐音“清冢”、“清种”。

红楼梦三大铁证,分别是乾隆的“清二十五宝”和大观园就是“圆明园”、“乾隆儿子的名字”三大完整证据链。“只有真金才是不怕火的”!红楼梦作者是康熙之孙!胤禵之子:爱新觉罗·弘暟!1759年1月28日 乾隆23年戊寅12月30辰时(死于壬午除夕),红楼梦作者弘暟泪尽逝世,终年52岁。乾隆亲堂兄!










伯仲679688


妙玉不但位列十二钗正册,还排在第六位,在迎春、惜春、凤姐等人之前,更奇怪的是她是十二钗里唯一和贾府没有关系的人。能有如此靠前的排名,曹雪芹当然是他的根据。

妙玉出身高贵,貌美如花,气质如兰,黛玉还称其为诗仙,这些当然也是加分项,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屏山浅以为,曹雪芹真正看重妙玉的,是她的庄学思想。这也是妙玉对于《红楼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是贾宝玉爱重妙玉的最根本的原因。

妙玉推崇《庄子》是《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通过邢岫烟之口解释给宝玉的,同样也交待给读者。这源自上文提到的妙玉送宝玉的生日问候,她自称“槛外人”,宝玉不知如何答复,正欲去询问黛玉,恰巧路遇岫烟,解了他的这个惑。

岫烟告诉宝玉:

妙玉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她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

这两句诗出自宋朝的诗人范成大,是说再富贵的人家,门槛再高,就算是铁门槛,就算能存在一千年,可是人终究最多几十年光阴,结果不过是堆一个坟头终化为泥土。

“畸人”见《庄子·内篇·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就是于世人不同的异人。侔于天就是能得天道的人的意思。

庄子思想从未被封建主流所推崇,而“畸人”又常常被戏谑成丑陋怪异、不走寻常路、不按常理出牌之人。妙玉自称“畸零之人”,看似自谦,实则自傲。若有人自谦为“世中人”,才是真的自谦而尊妙玉是通了天道的人,而被妙玉引为同道了。

槛外也是一样的意思,这是妙玉理解庄子“以勉蹈于铁槛之外”“死生存亡之一体”“相忘以生无所穷终”的出世思想。岫烟告诉宝玉你就下“槛内人”。其实和“世中人”是一个道理。

妙玉达到的这个境界比宝钗高,比黛玉高,比同样热爱《庄子》、案头就放了一本《庄子因》的宝玉也高,否则宝玉不会一看“槛外人”就懵了。所谓高处不胜寒。要说孤独,妙玉比他人更甚。宝玉一笺“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回应和碰撞了妙玉高冷了许久的心。

妙玉的思想也是曹雪芹《红楼梦》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之一。屏山浅以为,妙玉之所以可以列十二钗第六位,恐怕她的思想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庄子》的这个问题上,她是贾宝玉思想的引领者,也是更高层次的知己。

《红楼梦》最为推崇的思想就是《庄子》,而妙玉则是最好的注脚。所以她才可以位列十二钗第六位,仅次于史湘云。


屏山品红楼


《红楼梦》十二钗中为何有妙玉?要谈这个话题就得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说起。在里面有宝玉和警幻仙子的一段对话,大体意思是宝玉说,金陵极大怎么只有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个女孩子呢"。警幻仙子说,贵省女子固然很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从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出十二钗是紧要者,是整个《红楼梦》中女子里最出类拔萃的人物,而并没说非得是贾府的女子,只所以让读者产生了误解是因为除了妙玉外剩余的都是贾府有裙带和血缘关系的女子,而妙玉是不是贾府的女子其实无关紧要,紧要的一点是她是金陵十二钗中一位紧要的女子,和宝玉以及其它十一钗都有密切的来往,而且也是在作者心目中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没有她宝玉的生活中会失去很多浪漫,所以说她是否是贾府的人已不重要。话又说回来,妙玉寄居的尼姑庵不也是归贾府管理的吗,也可以算作是贾府的人了,只不过是没有血缘关系罢了。妙玉在作者的心目中早已被视为同大观园众姐妹一样来看待了。″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说明作者对她的最后遭遇是抱有极大同情和感触的。在作者的心灵中是有极大震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