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判词只有十一个,是作者漏写了还是别有他意?

黑白文章泽渊诗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时,在警幻仙姑之处看到了自己身边女子们的人生判词。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贾宝玉看到的是十五个人的判词。去掉其中丫环侍女身份的袭人、晴雯和香菱,剩下的十二人,就是所谓的“金陵十二钗”。

作者曹雪芹既然要为十二钗写判词,按说应该是一人一篇,十二个人十二篇才是,可是,书中明明只写了十一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作者漏写了?还是另有它意?这些问题如果仔细读一下原著,答案可能不难找到。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

要说明这个问题,还是要从《红楼梦》的主旨和艺术框架说起。《红楼梦》的主旨是爱情,这一点,恐怕谁也否定不了。因为全书的大部分篇幅是围绕着主人公贾宝玉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展开的。作者在开始的第一回中也说,此书“大旨谈情”,读者或者可以从爱情的社会背景中看到更丰富的内容。但并不影响写情的主题。

《红楼梦》的艺术设计上,借鉴了《推背图》的方式。开篇的时候,用一种谶语的形式,先揭示出主人公最后的结局。这本是写小说的大忌,因为知道了结局,可能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但是谶语的特点是,语言具有极端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只给出了一个大体的结果,细节上一切都不确定,这样,反而具有吸引读者阅读追求答案和细节的效果。比如从判词中可以知道探春的结局是远嫁它乡。可是嫁在哪里?嫁给谁?一切都不知道。读者只有看到最后,才能知道答案。这就是十二钗的判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判词是古代的一种公文形式。百姓到官府打官司,官府的决断写成书面形式公布出来,就是所谓的判词。所以,判词一般都言简意赅,好的判词,琅琅上口,便于记诵。《红楼梦》中的判词,也是此意。因此可以看出,“判词”与“人生履历”“人物小结不同”,后者专注的是人,而前者关注的是事。判词判的是事,事中必有人,又称人事。

《红楼梦》大旨谈情。因此,第五回的判词,是与人的婚姻爱情相关联的。婚姻爱情是“事”,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婚姻爱情处在同一案件之中,所以,她们的判词就写在一起了。十二钗共是十二人,黛玉与宝钗的判词写在一起,于是就只有十一个判词了。

判词中有人有事,如果是现代女子,她们人生的可能性更多些,她们可以相夫教子,也可以进入社会,建功立业。而古代的女子,进入不了社会,家庭是他们唯一的归宿。所以,十二钗的判词,大都与婚姻有关。嫁或者不嫁,是个大问题;嫁给谁?嫁往何地?又是一个大问题。

十一个判词,十二个人。后十个判词写的分别是元春、探春、史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和秦可卿。这是没有什么异义的。唯有第一篇,现在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这是黛玉与宝钗的合判,又有人说这是写宝钗的。不必多说,看看原文就行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甲戌本中,“可叹停机德”之下有脂批:“此句薛”,而在“堪怜咏絮才”之下有“此句林”。可见脂砚斋也认为此为薛林共判。后两句就更明显了。“玉带林中挂”中有“林黛玉”名字的谐音倒读。而后一句的“金钗”指薛宝钗,大约不会有人反对。

在“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之下,有二句合评:“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薛林二人的合判。大约可以看出这样的意思。作者的艺术设计中,宝玉的爱情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样重要的。现在网上许多阴谋论者承认《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是前世的约定,而把“金玉良缘”看成今世的阴谋。这恐怕是没有看懂《红楼梦》。拥林者说,林是上界的神仙下凡,似乎薛宝钗等人都是低了一等的。但是,作者所说的林黛玉是仙草,草既然成仙,依然是草。而金陵十二钗都是在太虚幻境有档案的。可见,他们都是神仙下凡。或说是生命的轮回。这一点上,林黛玉不比薛宝钗高。因此林黛玉自己也说过“草木之人”的话。把作者的艺术虚构,直接拿到现实中来,恐怕不妥。

在曹雪芹的艺术设计中,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都是前世注定的。所以,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薛宝钗不必为宝黛姻缘的无法成就承担道德责任。因为,绛珠下世之前说的是,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而不是与他结为夫妻,享受爱情婚姻的幸福。

而“金玉良缘”的成就,也是在“泪债”已偿之后发生的。金玉良缘的成就并不如想象的美好。不过是“金钗雪里埋”的结局,与“玉带林中挂”是一样的。薛与林都是被命运安排者,都是被命运捉弄者。二人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这在第四十五回以后,作者写的很明白了。

我个人觉得,钗黛合判还能解释一个红学中的重要问题,既,史湘云最后是否嫁给贾宝玉了?这个观点,大约是周汝昌提出的。他在研究脂砚斋的过程中,把《红楼梦》中的史湘云的生活原型当成脂砚斋。并根据书中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提出了史湘云最后嫁给贾宝玉的结论。这个结论得到了刘心武等的热烈响应。从第五回的作者钗黛合判的处理上,可是明确看出,在婚姻爱情关系上,宝黛钗三人是在一个案子里。而史湘云不在同一案中。

第五回中,除了判词之外,还有《红楼梦十二支曲》说是十二支,加上开篇和收尾,其实是十四支。前后是介绍和总结,中间十二支,说的也是十二钗的命运。大约每一支说的是一个人。几乎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排在最前的《终身误》却有点身份认同上的困难: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个曲子全篇是贾宝玉的口吻。金玉良缘,关乎薛宝钗,木石前盟,关乎林黛玉。终身误,误的是谁?答案是宝黛钗三人。三人皆被命运所误。从十二钗的角度来说,这支曲子是给宝钗的。因为终身误一般指女性,只有嫁错人,才是终身误。

第二首《枉凝眉》明白无误是写林黛玉的。但也曾被刘心武解释的云山雾罩。只从八七版电视剧播出以后,这首词被王立平谱上曲子众口传唱,当人们唱起“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时候,心中想的一定是林黛玉。

总之,判词这东西,有时判的是人,有时判的是事。《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故事和命运是纠缠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所以,第五回的判词中,三人是搅在一起的。曲子中,三人也搅在一起。


七月流火140400643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书中确实只写了十一首判词,但是我们都知道金陵十二钗一共十二个人,所以目前红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宝钗和黛玉共用一首判词。

也就是第一首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从判词的意思来看这首判词是写薛宝钗的,以薛宝钗为主要人物,而林黛玉只是一个衬托的作用。

意思是虽然宝玉娶了薛宝钗,宝钗也三从四德,才华横溢,但是因为宝玉的心思一直放在林黛玉身上,所以薛宝钗受到冷落。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不服气,认为作者不可能不为林黛玉写判词。毕竟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主角,地位远在宝钗之上。

说得对,作者一定会给黛玉写判词,而林黛玉绝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或者说是冠首。

大家还记得宝玉过生日,他们玩占花名的游戏。宝钗抽到的是牡丹花,说是群芳之冠。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环节很不服气,认为宝钗如果是群芳之冠,那么黛玉算什么呢?

后来发现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他把宝钗列为牡丹花,说她是群芳之冠,而却模糊了林黛玉的花,只说她是芙蓉花。

而我们知道芙蓉花有水芙蓉和木芙蓉之别,于是红学界人士便争论不休,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说不清楚林黛玉到底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

这完全是作者的狡猾之处,他把黛玉虚化了,因为黛玉本来就是绛珠仙草下凡,是神仙,没有必要和薛宝钗争来争去的,不是一个层次啊!


书归正传,所以我认为第一首判词完全是写薛宝钗的,林黛玉的判词在哪里?如果你仔细阅读原文的话会发现,作者又给我们打了一个马虎眼。他故意不写林黛玉的判词。

书中写到:

宝玉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   宝玉恍恍惚惚,不觉弃了卷册,又随了警幻来至后面……

也就是说宝玉根本就没看完十二金钗的判词。被警幻仙子掩了卷册,拉出去玩了。

而没看完的部分就是有关林黛玉的部分!

所以整部《红楼梦》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们又何必纠缠不清,痴迷不悟呢?


凡眼看红楼


红学家曲解“枉凝眉”,美玉无瑕不是贾宝玉,阆苑仙葩也非林黛玉

咏金陵十二钗之“枉凝眉”出自《红楼梦》第五回: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红学大家认为此曲是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预示着林黛玉将泪尽而亡的结局。“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

贾宝玉和林黛玉前世有缘,今生重逢,彼此真心相爱,但他们美好的爱情,如镜花水月一般,无法成为现实。林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实现了她还泪的诺言。“枉凝眉”咏叹人物的内心世界,词义较为朦胧含蓄,语气更加哀怨动人。

关于“枉凝眉”红学界认为“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红学大家这样的理解是百分百的自相矛盾,前后都丢脸了!

查查字典看看美玉无瑕是啥意思?

美玉无瑕:汉语成语,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得无缺点。

现在看看《红楼梦》书里是如何描写贾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看到这里所有读者都应该清楚了,《红楼梦》的作者给贾宝玉定性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只要念过书的红学大家应该清楚的看出贾宝玉被《红楼梦》作者贬的一无是处,贾宝玉都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了。就是这样明显的描写红学大家还敢认为美玉无瑕是说贾宝玉。看来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就是给红学大家量身定做的啊!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句话对贾宝玉的描写可以说是非常不美观了,这句话告诉读者的是贾宝玉是废物点心一个,纨绔与膏粱里的废物代表!《红楼梦》的作者刚说了贾宝玉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红楼梦》的作者能紧接着就说贾宝玉美玉无瑕吗?就是小学生写文章这样极其低级的错误也不能出现吧?

红学大家异想天开的解读“枉凝眉”真是叹为观止,简直是自相矛盾的最高级别,精神错乱了。红学大家精神错乱的自相矛盾已经误导了很多《红楼梦》的读者。为了不让《红楼梦》的读者被自相矛盾的红学大家误导就需要对架谎凿空的红学大家明鼓而攻之。

“一个是美玉无瑕”说的一定不是贾宝玉,那会说的是谁呢?“一个是阆苑仙葩”指的又是谁呢?详细解读见《懒云斋初评石头记》


红楼梦真神


看来您是初读,还不熟悉小说。

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子那里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的名录和判词,其中正册是录全了的,分别是林、薛、元春、迎春、史湘云、探春、惜春、李纨、妙玉、王熙凤、巧姐、秦可卿。其中林、薛二人的判词合为一首,所以一共十一首。

林黛玉、薛宝钗合为一首判词,自然是有作者的用意在的。脂砚斋批注,俞平伯等先生提出的“钗黛合一”说,就是对此的一种解释。这是建立在小说人物意象化的基础上的。

另外在小说中,林黛玉、薛宝钗的对比较量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孰优孰劣,历来众说纷纭。小说作者似也有此种作意,把两个水准相当的人物放在一起。

很有很多种解读,有兴趣可以去查阅。


师太的元博士


林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合二为一,这是脂砚斋的观点。脂砚斋曾说,黛钗名为两个,实为一人。脂砚斋讲的十分肯定。“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

堪叹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脂批十分明显,可叹停机德,赞宝钗,堪叹咏絮才赞黛玉,这个沒有分歧。关键是后面的脂批,颇多思量。这两句不是讲出生地,而是寓意深远,寓什么呢?一寓真实身份,既然钗黛为一人,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会是什么人呢?可以身着玉带,又头上有金钗的人,身份肯定不简单,是不是皇后级别的人呢?二寓结局,因为判词大抵是命运的预测。我比较倾向于朱由榔的皇后王后,很有宝钗的气质和才华,缅甸事变发生后,许多宫中女人纷纷悬树自尽,这不是玉带林中挂么?王皇后在清军押送途中,马皇后与马太后互相扼喉自杀。我估计,曹雪芹是在凭吊王皇后和马太后,万艳同悲咯。


朵朵佬爷


绝代双美共登台,一辞判语两重归。

影里去时镜中事,仙中来等梦中回。

四大名著《红楼梦》的十一个判词给了正册金陵十二钗中的美女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同时给了他们一样的命运,这样的归宿和结局恰如其分的写出了一种境界,看着像八卦中的竹签,等待高人的破解。

一句句诗情画意的美言,引来了的多少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这个茫茫大海中寻找前世的姻缘,和不解的风情,这里不仅有爱情的索然,更有时代的变迁,进去就是陷入,研究就是迷茫,和迷宫一样,很难走出《红楼梦》,包括以上的题目。

一个之才有她美,一个有美舍其谁?两种风格同一种命运,一种人生两种结局。不好判断,也不好词别,大雪纷飞时,都在雪中漫步,待到雪化时,仙草梦中笑。

解梦还需后世人……


黑白文章泽渊诗


为什么没有特别重要的薛宝钗?是高狗给删了?还是曹雪芹压根没写?




屠尔佳哈知玉斋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冊正册,与《红楼梦》曲是一一对应的(除引子.飞鸟各投林)。即:十一段判词对应十二支曲。曲三和判词二写的是元春,曲四和判词 三写的是探春……。曲一[终身误]、曲二[枉凝眉]显然对应的是判词一,即:宝钗和黛玉。为何曲二判词合一 ?历来争论不休,楼主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是企望引起关注。文中写道,十二个舞女上来,警幻吩咐,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来。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悲金悼玉,巧妙地将宝钗之金、黛玉之玉合而为一,变成泛指闺阁。宝玉之名,亦含宝钗之宝、黛玉之玉,道理亦然。在作者看来,使闺阁昭传,一视同仁。作者一再强调,《红楼梦》非才子佳人小说,黛玉、宝钗可堪叹怜!那种非要把宝钗和黛玉,认作势不两立,尔虞奸诈的宫庭剧,显然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和本意!


大展宏图3329


通篇看红楼,找不到十二钗冠首林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很多红学家认为此判词是为宝黛合写的。我个人认为不妥,当然,红学老前辈们的思想和精髓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但刘心武先生曾说过任何人都可做红楼梦研究,只要你有这个喜好,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都可研究红楼梦。我自己也曾写过一文,“一万个人心中,一万部红楼梦”。事实也是如此,现在全民谈红楼,评书、朗读、研究者,数不胜数。

如此,我也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和推断。我认为这首判词,就是写给宝钗一人的,并不是黛玉、宝钗合写的。为什么?

1、因为金陵十二钗是写给金陵优秀的十二个女子的,黛玉原本是灵河岸一棵绛株仙草,她是天上的神仙,是追随神瑛侍者还泪的,所以她算不上是人间的女子,更不用说是金陵省的女子。

2、作者太偏爱,太喜欢黛玉,林妹妹在他心目中就是天上的神仙,不沾一点世俗的东西,看作者对她的一些描写,长的像神仙似的的妹妹,清高、孤傲、一尘不染,一起在花下看西厢,一起葬花,一同话诗文,就连病都是美的,比西子还要胜三分。所以,他根本就不想把他神仙似的的妹妹和哪些悲惨女子的结局搅合在一起,他认为这些都有亵渎于她。

3、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终身误”,我觉得既是写给宝钗的也是写给黛玉的,同时也是写给作者自己的,这里,作者仍是把黛玉比作仙姝寂寞林,从始至终,林黛玉在作者心目中都是美貌飘逸的仙子,他认为十二钗是写给金陵凡间女子的,所以,他故意安排黛玉没有判词,他的神仙妹妹原本也不该有判词。

4、黛玉是一位仙子只是在凡间戏耍了一会。她只能是曹家荣华富贵时沐浴甘露的一株美丽的仙草,秦可卿死亡,贾家大办丧事,他让黛玉离开,元妃省亲,贾家欢天喜地,鲜花着锦之时,他又让黛玉回来,曹家一旦抄家破灭,作者不忍黛玉遭罪,玷污,便早早安排他的妹妹离开人世,去天上继续做她的神仙,作者总是把好的事情,让妹妹享受,不好的事情,就让她避开,黛玉一死,贾府就开始衰败,可见作者对黛玉的爱真是到了入骨入髓的地步。只有对自己最心爱的人才会这样去百倍珍惜她,爱她!


一萌文化杂谈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处看到了《红楼梦》全书的总纲《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金陵十二钗》判词只有十一首,是不是作者少写一首。其实这根本不算什么问题。因为《红楼梦十二曲》一共有十四首,同样不是一一对应金陵十二钗。下面简单聊聊。



【一】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

堪叹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有的读者反对这首判词“钗黛合一”,认为这首判词是对应一人的。其实有如此想法不奇怪。但却忽略了一个要素,就是判词图画。个人一直认为判词图画才是判词最重要的线索,而《金陵十二钗》判词图画明确有枯木,有雪有金钗,不是钗黛合一是什么?

脂砚斋的批语也对判词钗黛合一做了佐证。“可叹停机德”说得就是薛宝钗;“堪叹咏絮才”说得就是林黛玉。这没什么可说的。反倒是曹雪芹有意将判词写成十一首大有深意。


【二】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双璧,很难说她俩之间谁优谁劣。用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话说,她们都是贾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下凡引动的冤孽投胎。原文交代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并没有介绍薛宝钗的前世。可以肯定,其一定与神瑛侍者有莫大关系,甚至与绛珠仙草合二为一的存在。我曾推测薛宝钗的前世极可能是神瑛侍者灌溉绛珠仙草的甘露。原因有两点。

第一,林黛玉和薛宝钗无论身体健康状态和性格都特别互补。两个人合二为一很完美,分开都各有缺点。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二人必然合二为一。以五行论,金生水,水生木,金再克木,钗黛二人相生相克,就是如此了。

第二,薛宝钗是“雪”,服用“冷香丸”,冷香丸的成分就是露雨霜雪,四季花蕊合成一味水蜜丸,契合甘露特性。

林黛玉和薛宝钗对于贾宝玉来说是人生的两个阶段。林黛玉是他人生前十八年的所有。十八岁后林黛玉去世后,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此后是他的第二段人生。林黛玉是爱情,薛宝钗是婚姻,是贾宝玉人生最重要的两个人。所以曲子【终身误】,再一次钗黛合一,宝黛钗三人的聚首就是一出【终身误】。



【三】

《红楼梦》有一个误解,就是【枉凝眉】是宝黛爱情悲歌。实则并不是。【终身误】和【枉凝眉】都是与贾宝玉人生有羁绊的几种情愫的合辑。其中【终身误】是宝黛钗三人的人生际遇。而【枉凝眉】则是贾宝玉与其他几位有情女子的故事。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终身误】曲子与判词内容非常契合,都是贾宝玉与钗黛二人的合辑。曲子更详细的解释了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其中黛死钗嫁也做了影射。而大多数人都认为宝玉和宝钗二人婚姻不幸福也被【终身误】击破。举案齐眉和美中不足都说明二人婚后生活非常好。而贾宝玉最后出家也与薛宝钗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要说感情,贾宝玉当然更爱林黛玉。

曹雪芹之所以有意将宝黛钗三人放在一起,少写了一首判词,就是突出钗黛二人同样重要,宝黛钗三人合为一体的现实。阅读红楼梦不要将钗黛二人分上下,从曹雪芹论,宝钗黛玉并没有任何区别。事实也是如此,判词和曲子都做了明确阐述。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