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转正的CT,为何又被踢出新冠诊断标准?

<strong>湖北省卫健委2月20日公布:

<strong>19日,全省新增确诊病例349例,其中武汉市的新增确诊病例为615例。

<strong>武汉市从2月2日至18日,连续17天新增确诊病例超过千人,2月19日这一数字终于“跌回”三位数。

据了解,这与国家卫健委2月19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对于“诊断标准”的修改有关。

第六版中,“诊断标准”取消了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的区别,统一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两类。


刚转正的CT,为何又被踢出新冠诊断标准?

才进临床诊断标准的 CT 为何又被取消?

官方解释:

核酸检测可以明确患者到底是被哪一种病毒微生物感染,这种确诊方式非常严谨。与之相比,CT是一个间接证据,多用于辅助诊断。

但为何在前几日,又将CT作为临床诊断标准?

官方解释:

因为核酸检测的检出率仅40%左右,存在漏诊的可能。支援发热门诊的医生来自各个科室,并非人人能够熟练掌握咽拭子采样的技术;新冠肺炎发生在下呼吸道,患者以干咳无痰为主要表现。没有痰,咽拭子就很难采集到有效的样本。


刚转正的CT,为何又被踢出新冠诊断标准?

2月初的现实情况是,湖北省作为疫情的重灾区,疑似病例的存量太大。大量疑似病人因核酸阴性无法确诊,得不到集中收治,对疫情防控十分不利。因此,采取CT作为临床诊断标准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仅适用于此时此地,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场景,可能就不适用了。

而从12日以来的数据看,湖北省疫情在大的范围内得到了控制,此时诊疗方案做出调整就是为了适应当前情况。

但是既然核酸检测的检出率仅40%左右,存在漏诊的可能。

CT做为新冠肺炎诊断的标准可以避免2019-nCOV的漏诊,而漏诊是传染病的大忌。

CT检测的优势是立竿见影,马上可以做出判断。

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可以有个直观的影像资料指导用药和处理并发细菌感染。

而且核酸只能做阳性诊断,但不能对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其发展过程做出评判(但CT 影像学可以);再加上试剂短缺,加上各大公司新产品的质量有待研究和提高,采样后需要1天或者更长时间得到结果。


刚转正的CT,为何又被踢出新冠诊断标准?

综上,

在疫情爆发初期

,人数暴增,检测周期长,检验原材料紧缺,检测确认经验缺少,国家紧急采用CT辅助诊断来筛查疑似病例。

在经过这段时间的消化和处置后,病例数减少,检测材料供应量充足,检测经验丰富后,对感染的检测有效率提高了,所以在诊断标准中取消了CT检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