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一點,神童的下場都不好

無論過去和現在,中國有很嚴重的神童的思想,一旦發現這樣的人無不大肆宣傳

,古時候的項橐,甘羅,曹衝,駱賓王,孔融。現在就更多了。但這些神童最終的結局的就應了那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王安石的《傷仲永》對此有著最深刻的描寫。原因在於,人生路程有非常多的變數,好比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有的人起跑很快,但是沒有後勁;有的人起跑平常,後來居上。這些神童過於早慧。讓人感到神奇,但由於太受關注得以矚目。所以就揠苗助長不加培養,最終卻是和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也有身居高位的。但為此卻慘遭橫死,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諸葛恪。諸葛亮則用了“粗疏”兩個字來評價自己的侄子。

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一點,神童的下場都不好


諸葛恪、字元遜,琅琊郡陽都縣,三國時期吳國權臣,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諸葛亮侄子。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在東吳屬於核心階層的官員,就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而言,孫權是最狠毒的一個,刻薄殘忍好殺,麾下幾個重臣周瑜,魯肅和呂蒙的下場都不算好。三朝元老張昭被徹底邊緣化、陸遜憂憤而死。但諸葛瑾始終為孫權所重用,仕途不僅平坦而且升遷不斷,這除了孫權對諸葛瑾的喜愛之外,更多是諸葛瑾為人謹慎,不攬權,謹守為臣之道。用現在話說就是情商高,孫權在位的時候,諸葛瑾父子獲得的官位是最高的,孫權十分喜歡小時候的諸葛恪。但諸葛瑾對這個兒子十分擔心,多次和弟弟諸葛亮說,此子非守家之主,他日也許就是敗家之人。(如果不能讓全家興旺,就一定會讓全家滅亡)。

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一點,神童的下場都不好


諸葛恪自幼就有神童之說,典型的官二代,提及諸葛恪就都知道著名的“諸葛子瑜之驢”事件,以及老爹知道跟誰混的馬屁。現在看來這些都是小聰明沒沒什麼出奇的 ,就在這種情況下,諸葛恪就成為孫權的給兒子培養的對象,應該說,當一個人的形象在公眾和決策者人的眼中確定後,他想要翻身就非常難,神童就成為諸葛恪的標杆,諸葛恪一當官就是騎都尉。起點頗高,孫權把諸葛恪放在自己身邊培養,讓他熟知國家的運作方式,在當時,東吳邊陲之地最大隱患就是山越人,這群少數民族剿也不是,安撫也不是,根本不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孫權為了驗證一下諸葛恪的個人能力,讓諸葛恪全權處理山越人問題,任命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帶兵300人處理山越人問題,但誰也想到的是、諸葛恪用聲東擊西兼調虎離山的手法,徹底解決山越問題,至此諸葛恪在東吳國開始崛起。此時諸葛恪31歲,也是在這一年叔父諸葛亮病逝。

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一點,神童的下場都不好


公元252年,孫權駕崩,9歲的孫亮登基,由於年齡太小。孫權遺詔49歲的諸葛恪等人輔政,諸葛恪成了先帝指定的輔政大臣,應該說,孫權眼光不不錯,具有諸葛亮和諸葛瑾雙重基因的諸葛恪具有能力和水平。才幹出眾,把東吳治理的井井有條,頗有當年諸葛亮輔政劉禪的情景。但就在孫權去世的當年,曹魏權臣司馬師領兵十五萬進攻東吳。諸葛恪很有本事,大有安居平五路的能力、領兵四萬人擊潰司馬師取得大勝,也就是有名的“東興之戰”,因為這件事鞏固諸葛恪執政合法性。在三國裡,西蜀和曹魏都有一統天下的意願,唯獨東吳的孫權沒有,東吳地方豪族當然也不願意統一天下,但這種不思進取的做法,讓諸葛恪十分反感,諸葛恪應該是東吳唯一具有統一天下志向的宰輔重臣,這也許是諸葛恪最後敗亡的 一個原因。

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一點,神童的下場都不好


由於擊敗司馬師,讓諸葛恪覺得曹魏不過如此,在這種情況下,諸葛恪發兵主動攻擊曹魏,但曹魏實力強大,諸葛恪估計不足,導致全線潰敗。回朝以後面對政治危機,諸葛恪處理不當,不聽他人之言,採取高壓統治政策,被另一位輔政大臣孫峻聯合反對派在宴會誅殺,時年五十一歲。諸葛瑾家族一脈被徹底滅族。這一切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一個人年輕時候如果太順,太早熟,結局可能真的會非常悲劇。還有那句老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神童未必就是好事。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