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河大附属医院检测科核酸检测人员跟病毒赛跑

争分夺秒!河大附属医院检测科核酸检测人员跟病毒赛跑

争分夺秒!河大附属医院检测科核酸检测人员跟病毒赛跑


2月18日凌晨1时30分,一身疲惫的陈占良终于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生物实验柜里出来,瘫坐在椅子上不想动弹。从2月17日早晨7时30分到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实验室,陈占良带着检测组业务骨干刘青、黄小雪,整整处理了三批共243例新冠病毒样本,忙碌了近17个小时。


“第二批样本忙到晚上7点半,刚吃了点东西,原本想休息一会儿,结果高阳那边8点多又送来了第三批样本。”陈占良告诉记者,17个小时忙下来,他洗了三个“汗水澡”。这般忙碌,从2月6日开始,便成了陈占良等检测人员的常态。就在前一天的2月15日,检测组接到199例样本,陈占良等人一直忙到2月16日凌晨3时多,近20个小时。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承担着保定市包括主城区在内的7个县(市、区)及雄安新区核酸样本检测工作。243例新冠病毒样本,是开展核酸检测以来数量最多的一天。


“从2月4日省卫建委批准同意我院开展检测工作,到2月6日接收第一批标本,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效率非常高。”副院长程树杰称,面对严重的疫情及潜在的感染风险,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测病例样本是关键一步,对早发现早诊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抗击疫情战场不可或缺的前沿“利剑”。


“宁可备而无用,也不可用而无备。”经历过抗击“非典”的第五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书记、检验科主任王彦深谙这个道理。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王彦带领检验科迅速整合现有资源,于1月20日在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成立检验室。随后,紧急调配资源、设备,成立检验科核酸病毒检测小组,从仪器安装到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的优化,事无巨细,努力做到最好。


“关键时刻,河大附院人,就要挺身而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这不仅可以为确诊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也可以减轻疑似患者的心理压力。”程树杰称,这份压力在检验科,变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这份责任,检验科以主任王彦为首的共产党员们,组成抗疫的坚强堡垒,拼尽全力跟病毒赛跑。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几乎是与病毒“零距离”接触,检测风险很高。“需要直接对病毒核酸进行提取、扩增,样本的开盖,核酸提取的震荡、离心都有可能产生气溶胶,感染的风险很高。”王彦告诉记者,检测过程对体力和耐力要求也很高,“一个批次的实验过程需要4—5小时,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注意力高度集中,其间不能吃东西、喝水、上厕所。”


面对这份危险性极高的苦活、累活儿,检验科免疫室陈占良、段琳、蔡婷婷三名共产党员主动要求参检,成为了首批核酸检测小组成员。随着工作的开展,共产党员、检验科副主任王建国带领入党积极分子刘青、黄小雪做为第二批参检人员参加检测工作。两组检测人员日夜轮岗,全力保障检测效率。每天早晨7时,王彦准时到达科室,详尽排查生物安全防护和检验工作可能出现的漏洞,时刻叮嘱大家注意个人生物安全防护,保障在岗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安全。


对于工作的艰难,陈占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除了检测,最近我们还帮着县里开展检测人员培训工作。在我们忙碌的生物实验柜,由于处于负压状态,呼吸比较困难。一名县里派来的检测学习人员,20多岁的年轻人,在里面待了一个多小时就恶心头晕,要求出去透口气。”陈占良称,为了给病患争分夺秒,他们组的检测人员,在里面有时候得待近20个小时。


由于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检验人员的脸上、手上常常是一道道深深的红色勒痕。每次检测都在10个小时以上,陈占良等检测组人员平均每次都得洗两个“汗水澡”。相比身上的疲累,他们更难过的是看到样本检测结果呈阳性。“这也算是职业病吧,更加督促我们加把劲儿,更快地把疫情控制住。”陈占良称,带着这股劲头,检验组的人不能松懈。


2月18日起,检验组迎来了更加艰巨的任务:胸水核酸检测。相比咽拭子核酸检测,胸水核酸检测的准确率更高,但是检验组承担的风险也更高,因为胸水中的病毒载量远远高于咽拭子。由于没有现成的胸水核酸检测流程,陈占良只能带领检测组成员一点点摸索,自创了一套检测方法,用于提高新冠肺炎诊断率,降低漏诊率。


这般与病毒“零距离”交锋,陈占良等人始终在坚守:“说不累是瞎话,不过我每次半夜里从实验室出来,都能看见王彦主任还在值班。上一次这种情况,还是17年前‘非典’的时候,那时候我在传染病房里忙了几个月,还在病房里入了党……”


记者 邸志永 李慧英

通 讯 员 李 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