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医药法》振兴中医药

解读《中医药法》振兴中医药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共计60107例,占比为85.20%。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地推动中医药及时全面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打出中西医结合救治“组合拳”,有效降低了轻症变成重症、重症变成危重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治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制定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2月25日发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宅在家里,再次阅读以上文字,让我更多地理解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虽不是杏林圣手,但我却深受中医药的恩惠,中年之后,更加深信中医药的魅力,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任职于深圳佳仕森投资集团,主要负责集团公司中医药产业板块的策划与项目运营管理工作,为弘扬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庚子鼠年,我们国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时疫按了暂停键,各行各业都深受疫情的影响。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是:春节期间,我们以在家禁足的方式为国家做贡献,假期越放越长,各地防控越来越严,返程复工的路途曲折。

随着联防联控的深入,时疫最终会被控制,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在家禁足,让更多人静下心来,思考,思考,再思考,我们将来要怎样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

防控疫情期间,中医药纳入到防控中,与西医药共同组成了有效防控,成为一个共识。相信,时疫过后,中西结合将成为我们的选择,中医黑与西医黑都将成为众人唾弃,在《中医药法》的规范下,中西结合会有长足的发展。

2017年7月1日施行的《中医药法》将会成为推行中国中西结合的主要法律依据,会产生深远的国内国际影响。

《中医药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医药法》针对中医药自身的特点,改革完善了中医医师、诊所和中药等管理制度,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同时,《中医药法》对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有利于规范中医药从业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和中药质量。

此外,《中医药法》的实施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的全球影响力,在解决健康服务问题上,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样本,为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做出中国的独特贡献。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中医药法》共九章六十三条。

具体法律条文,可以在网上找到,在此不再罗列。

近代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对中国人民的生存、繁衍、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无数的中医大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熠生辉,中医理论的精髓在《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典籍中得以保留。

然而,近现代中医药的发展却异常坎坷,从1921年北洋政府的“漏列中医案”,到1929年全国范围的“中医存废之争”,再到近年兴起来的“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悲观论断……关于中医药的争论始终不断。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中医药发展的清晰脉络,奠定对传承、发展、创新中医药的信心。

古人所说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药食同源”等就是对中医药早期产生过程的概括。夏代酒的岀现和商代汤液的发明,推动了中药的应用,到了周代,周礼中记载医生分为“食疾疡兽”,按照地位高低排序,分别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师、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兽医。体现了我国古代着重调理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防治以“治未病”的重要思想。

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欧美传教医生的活动,西方医学大量传入我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崇洋媚外的当权者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士,错误地把中国特有的医药学当作封建文化的糟粕加以歧视和反对,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医政、医药教育、医事制度等中医药传统文化在社会的洪流中被冲击得千疮百孔。

纵观近现代中医药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

新文化运动前后:“废止旧医案”,中医药在风雨中飘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中医药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新文化运动前后

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文化逐渐东传,中医初遇西医,被当作阻碍科学化的堡垒,受到一些名人的指责。

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唯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过于力士羽流之木。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焉也。————陈独秀


1912年北洋政府取消了中医教育,1929年国民政府取消中医。

这个时期的中医药已经是风雨飘摇。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代,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

1980年后,卫生部制定了中医、西医、中西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1982年,全国人大将中医的发展纳入国家大法,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的条款。

2003年4月和2007年1月,,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1984————2016

1984年至1986年间,《中医药法》六易其稿,却最终没有岀台。

2005年3月,《中医药法》的起草工作被重新启动。

2016年,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国家级中医药发展政策频频岀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为中医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2016年中医药政策频频岀台

2016年0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的通知

2016年08月1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08月1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

206年08月29日,《中医药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医药法(草案)》进行二审通过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鼓励发扬“中医治未病”思想,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解读《中医药法》


1个“并重”

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解读: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和西医具有同等地位。

3个“规律”

1.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2.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3.中医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


解读: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3次提到“支持社会力量”

1.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中医药事业

2.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3.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解读:社会资本迎来政策商机,中医药事业的市场化程度将大幅提高

3次提及“少数民族医药”

1.加大对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应用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

2.加强少数民族医疗机构和医师队伍建设

3.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促进和规范本地方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办法


解读:少数民族医药发展迎来春天,但尚需各少数氏族地区进一步制定发展细则。

4个“中医药特点”

1.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

2.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应当体现中医药特点

3.国家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4.国家根据中医药特点对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制定标准并及时修订


解读: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符合中医药特点。

4个“备案”

1.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

2.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本医疗机构医师处方的需要,在本医疗机构内炮制、使用……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3.委托配制中药制剂,应当向委托方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4.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即可配制


解读:将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解除束缚,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

建立10个“体系”

1.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

2.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

3.建立……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4.建立道地中药材评价体系

5.鼓励发展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

6.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7.完善中医药学校教育体系

8.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9.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

10.推动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


解读:建立中医药管理、服务、教育、流通、追溯、创新、评价、标准化和国际化等10个体系,切实贯彻《中医药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