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造口罩,為何這麼拼

車企造口罩,為何這麼拼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口罩是最基本的防護用品。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年產量約佔據全球產量的50%。疫情發生前,我國口罩最大產能每天達2000多萬隻。其中,N95口罩約60萬隻。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口罩企業相繼復工復產,普遍呈現滿負荷生產狀態。截至2月17日,我國口罩產能利用率達到110%。其間,不少口罩企業還進行了擴產,比如總部位於湖北的上市公司奧美醫療,將口罩的日產從12萬隻,擴大到了66萬隻。

即便如此,口罩等防護用品依然緊缺。以疫情重災區湖北武漢為例,僅醫用需要的口罩等防護用品,每日基本消耗殆盡,有的還存在較大缺口。

早前的2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聯合發文,表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儘快實現轉產,重點生產應對疫情急需的口罩等緊缺醫療物資,對企業多生產的重點醫療防護物資,全部由政府兜底採購收儲。

面對口罩等防護用品極度緊缺的局面,不少企業紛紛宣佈,要“跨界”生產口罩等防護用品,共同戰“疫”。

天眼查數據顯示,從1月1日至2月12日,先後共有近4000家企業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呼吸防護”等經營範圍。

這之中,既有口罩原材料供應商中石化,也有與口罩使用部分相同原材料的紙尿褲企業爹地寶貝,更有此前與口罩毫不相干的車企。

選擇跨界的車企還不止一家。

2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寶駿汽車宣佈,將聯合五菱供應商通過改建生產線的方式轉產口罩,無塵車間預計2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此後,比亞迪宣佈不僅要生產口罩,還要生產消毒液。廣汽集團也表示要為生產口罩出力,預計2月底可生產30臺口罩生產設備。

值得肯定的是,車企等企業紛紛轉產口罩及相關產業鏈,是全國團結一心共同戰“疫”的縮影,背後也體現出中國製造強大的生產能力,以及企業高效的應變能力,甚至可能催生出新一批行業領軍者。

歷史有經驗可循,2003年“非典”疫情時,也曾掀起一股“口罩潮”。

每天可產7噸濾材(約可製作700萬隻口罩)、國內最大的口罩濾布生產企業泰達股份,就是當時“口罩潮”的受益企業。

1996年在A股上市的泰達股份,最初以垃圾焚燒發電的生態環保產業,以及高科技化纖服裝製造業為主營業務。

“非典”期間,泰達股份開發出了一系列N95口罩、濾材和醫用防護服材料,為抗擊“非典”作出了重要貢獻,它的潔淨材料業務也由此成長起來。

本次疫情下,除了眾志成城共同戰“疫”的家國情懷,部分跨界轉產企業也有現實考慮。


車企造口罩,為何這麼拼

拿車企來說,此次跨界他們“玩得比較大”。

上汽通用共規劃設置了4條N95口罩生產線、10條一般醫用防護口罩生產線,日產量在170萬隻以上。除自有資金外,上汽通用還貸款了5000萬元支持項目運營。

比亞迪的產能更大,預計2月底口罩日產可以達到500萬隻,消毒液日產則為5萬瓶。

這樣的產能,比目前國內三大口罩巨頭——穩健醫療(日產約300萬隻)、振德醫療(日產約200萬隻)、奧美醫療(日產約66萬隻)都要大。

對此,有評論認為,眾車企之所以在新領域重資投資,與近年來汽車銷量不斷下滑不無關係。2019年,中國汽車銷量同比下滑8.2%。上汽通用和比亞迪也不例外,各自銷量同比下滑25.7%和13%。

疫情衝擊之下,今年1月上汽通用和比亞迪繼續延續低迷態勢,兩者銷量分別同比下降15.94%和42.68%。

在此背景下,既可為國出力,又可尋求新業務,何樂而不為?然而,跨界想要做好可沒那麼容易。如果只是為戰疫情或企業“臨時救急”,那倒也無可厚非。若要將造口罩作為一項長期事業發展,車企還應考慮更多。

疫情之下,政府對生產口罩等重點醫療防護物資的企業,有相關資金支持。不僅如此,還承諾對企業多生產的產品,全部由政府兜底採購收儲。因此,短期內跨界生產口罩等防護用品的企業,不用擔心賣不賣得出去的問題。

不過,疫情終會結束。數據顯示,到2月底,我國口罩日產可以達到1.8億隻。相比疫情發生前的產能,擴大了近9倍。隨著新增產能效應的逐步釋放,口罩等防護用品緊缺的局面將逐步改善,甚至供求關係會發生逆轉。

就像“非典”時期,隨著疫情的控制,當時加入“口罩大軍”的企業中,有“衝出來的”,也有“撤退的”。

對車企來說,汽車和口罩,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兩者的技術、渠道、質量體系等都不一樣。雖然車企在汽車市場已經形成一定優勢,但在口罩行業還是“新手”。疫情過後,該如何直面市場競爭,是他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記者丨林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