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种种口诛笔伐,余秀华写下了这首《刺猬》,她坚强得让人心疼

在很多人眼里,“大度”就等于“忍”。但事实上,从词源上这两个词就不是一个意思,真正的大度只是允许他人有自己的判断,并不代表着需要忍受他人的攻击行为。在其它领域是否该忍,笔者不评说,但在诗坛,因“不肯忍”诞生过许多名篇。

面对种种口诛笔伐,余秀华写下了这首《刺猬》,她坚强得让人心疼

因为不肯忍,诗豪刘禹锡写下了《陋室铭》和“前度刘郎今又来”;因为不肯忍,李白写下了“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因为不肯忍,杜甫写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要做一个纯粹的诗人,就当是敏感而又率性的!这一点在当代女诗人余秀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种种口诛笔伐,余秀华写下了这首《刺猬》,她坚强得让人心疼

成名后的余秀华受到了各种争议,被扣上了诗坛“毒草”之名,作为一位新秀加晚辈,正确的做法该是虚心接受批评,并大度地向各位指责自己的前辈认错,哪怕自己写诗根本就不关他们的事。但余秀华偏不,她逢骂必怼,正如她自己所说:“不讨好任何人,面子上都不,最差不过再去要饭。”有人说这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在笔者眼里现代诗人身上少有的率性!

近日,面对种种口诛笔伐,在沉寂多日后,余秀华再发了一首名为《刺激》的新诗。在这首诗中,余秀华没有再“骂街”,而是认真地思考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心酸,坚强得让人心疼,不少读者读完后都表示:此诗已经证明了她的实力。让我们来品一品:

面对种种口诛笔伐,余秀华写下了这首《刺猬》,她坚强得让人心疼

余秀华将自己比作一只刺猬,倒是挺贴切,毕竟她确实带“刺”。诗可以分为三小节,首节从“落荒而逃”开始,“一团云影”显然指的是那些不肯饶过她的争议。倒映在冰上的果实看似触手可及,但却长在高高的树枝上,她够不着。洞穴的消失,无人为自己取暖,说实话很少看见余秀华如此伤感。在这一节中,诗眼在“隔刺取暖”和“从意外返回意外”上,新颖别致。

面对种种口诛笔伐,余秀华写下了这首《刺猬》,她坚强得让人心疼

第二节从“它选择了一条陌生”的路开始,这是一只愿意与命运抗争的刺猬。蛇、蝎子、蚂蚁,让它越跑越快。说实话,余秀华要感谢一路走来的各种争议,这些确实让她得到了迅速的成长,比较她现在的诗与早期略俗气的作品,她的进步显而易见。黄昏不能咳嗽、天明不能喘息,这只刺猬让人心疼。

第三节是刺猬的逝去,由“它的刺在向内生长了”起句。它的逝去不是悄悄然的,而是哪怕离开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声巨响破了一个孤独,一团火焰破了一大片孤独,掘地三尺也罢,已经睡去也罢,这只刺猬曾经在在冬日里于一条陌生的路上奔跑过。

面对种种口诛笔伐,余秀华写下了这首《刺猬》,她坚强得让人心疼

有人说余秀华只是诗坛近几年的一种“现象”,终将昙花一现,但从她近期的诗作来看,笔者暂时还没发现这一论断的依据。艺术生命的长短,很多时候取决的并不是是否还有灵感,而是是否仍对文字和生活充满热情。在这首《刺猬》中,余秀华用悲情之笔,记录了一只刺猬之死,这只刺猬的坚韧正是她自己的化身,她心中的那团火并没有灭。

面对种种口诛笔伐,余秀华写下了这首《刺猬》,她坚强得让人心疼

“咱们要保护诗歌”,这是是很多诗词迷的心声。何为保护?首先咱们要让它百花齐放,余秀华的诗是好是赖大家可以各抒己见,但她的存在确实在诗词没落的今天,让很多原本不爱诗的人爱上这种文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她就值得我们去保护。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