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蝶恋花》自清代后很少有人敢写,王国维写一首,鲁迅都服气

在近现代文坛中,王国维是神一般的存在,这一点从众多名家对他的评价中就能够看出来。胡适曾说:“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就连一向不合的郭沫若和鲁迅,也给出了近乎一致的高度评价。鲁迅说:“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很多名人鲁迅都不放在眼里,然而王国维却能得到鲁迅先生如此高的评价,确实厉害。

词牌《蝶恋花》自清代后很少有人敢写,王国维写一首,鲁迅都服气

作为一个史学家,王国维虽留着长辫子,一副老学究的样子,但他却是最早将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引入中国的大师之一。我们常常说的“学贯中西”,首当推崇的便是王国维。作为一位大教授,他在北大和清华任教时,教室总是挤得满满的,这说明他有很大的魅力。本期笔者要分享的是王国维作为文学家的一面。

词牌《蝶恋花》自清代后很少有人敢写,王国维写一首,鲁迅都服气

作为文人,王国维写了不少经典古诗词,这一点是近代很多白话文人做不到的,比如这首《蝶恋花》: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词牌《蝶恋花》自清代后很少有人敢写,王国维写一首,鲁迅都服气

《蝶恋花》这个词牌,是两宋经典词牌之一。在这个词牌下,柳永写下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写下了“庭院深深深几许”。到了清代,还能将《蝶恋花》写出味道的,就只有纳兰性德了。清代以后《蝶恋花》便少有人敢写了,文坛拿得出手的《蝶恋花》也只有寥寥几首,王国维这首词是其中一首。对于这首词,鲁迅都是很服气的。

这首词写于1905年,28岁的王国维回到家乡海宁,见到了分别已久的发妻。这时王国维的妻子,因为长年操持家务,面容憔悴。此情此景,王国维深感内疚,写下这首《蝶恋花》。

词牌《蝶恋花》自清代后很少有人敢写,王国维写一首,鲁迅都服气

词的上片,先以“离别苦”起句。离别是苦的,但为什么相逢也是苦的呢?因为,岁月无情,让百花凋残,也让妻子容颜不再。词人以花喻人,借景抒情,是惜春,更是惜人。“花底相看无一语”,写出了自己和妻子站在花下,默默无语地情形。万千感慨,都在这七个字中,体现地淋漓尽致,十分高明。

词的下片,是写在灯下诉说相思之苦。词人通过“一缕”和“千千缕”的比喻,将新欢和旧恨对比。相见时的一时欢乐,抵消不了无穷的离恨。以“乐景”和“哀情”衬托相思之苦的写法,令人眼前一亮。最后落笔的七个字,“朱颜辞镜花辞树”,连用两个“辞”,将“花与树”的关系,将“朱颜”和“镜子”的关系,巧妙融合,写出了岁月的无情。

词牌《蝶恋花》自清代后很少有人敢写,王国维写一首,鲁迅都服气

纵观这首词,虽带着淡淡的忧伤,但却满含深情。通篇无一个“爱”字,但对妻子的怜惜和疼爱都藏在了字里行间,这正是词人的高明之处。读懂了这首词,就会明白鲁迅先生为何对王国维很服气,就是因为王先生对文字的把握力,和对古典诗词意象的灵活运用。这首词大家觉得写得怎么样?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