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文:長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對面,理性觀察)

圖:網絡,侵刪

預告(長文,約6800字)

引言:

中國在全世界是唯一沒有斷代,有著悠久歷史的強盛大國,縱觀這五千多年來的歷史,自三皇五帝到明代,這幾千年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不管在人文,還是國家力量方面,都遠高於西方世界的發展。

西方還在茹毛飲血之時,我們東方早早地就開始進入青銅時代,直至蒙古國的開疆闢土,最廣疆域可以追溯到蒙哥汗第三次西征,打敗黑衣大食國和敘利亞,此時最大疆域為2400萬平方公里。

但俗話說:"盛極必衰",蒙古國後分裂,再建立元朝,到後續的明代,這一時期,東方開始慢慢衰弱,而西方則開始進入大航海時代

,正式為後來的日不落帝國奠定了基礎,可以考證的是,在1912年全盛時期的日不落帝國的疆域曾經達到3400萬平方公里,它才是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那是什麼讓曾經"落後"的西方,自16世紀其開始奮起直追,後來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展,慢慢超過東方,直到如今,東方整體水平依舊"不敵"西方的發展?

我認為是——科學

準確來說是,在當時的西方更快地出現了自然科學的開端,以及後續"繼承者"們的積極維護與發展,才使得西方的整體發展,直到如今依舊強盛。

那麼,當時科學時代的"開始"為什麼會先出現在"落後"的西方,而不"強盛"的東方呢?

我在這裡,僅以差不多同時期的西方(英國)代表牛頓,以及東方(中國)代表方以智為例,淺析這個原因。


01 世界"科學"時代的開端:西方有牛頓,東方有方以智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五四運動

首先,據考,我認為在東方(中國),科學時代是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而在西方(英國),我認為科學時代是自牛頓開始的。而牛頓可以說還是全世界乃至全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創者"(之一)。

牛頓是西方(英國)科學時代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集17世紀幾乎所有自然科學和哲學學科於一身的"超級能人"。

牛頓不但在數學、天文學、力學、流體力學、光學、化學極大的建樹,經典的牛頓三大定理,沿用至今,且在社會生活中,也是頗有"地位",不但任皇家學會主席長達25年,且任造幣總監和局長的職位也長達31年。可以說,牛頓是個學術研究極其偉大,社會生活極其豐富的"偉人"。

而同在17世紀,也就是東方(中國)歷史上正處於明末清初之時,也誕生了一位不可忽視的"能人",就是密之先生——方以智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方以智

這位家學淵源的文人,位列"明末四公子"之一,一個典型的儒家學子卻在自然科學和醫學方面頗有建樹,也是一位集文學、天文學、光學、生物學和醫學於一體的"超級能人"。

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識》,歷時22年,全書用12卷,集天、歷、風、雷、雨、陽、地、占候、人身、醫藥、飲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鳥獸、鬼神方術、異事等多達18類,在現在看來,似乎可以算作是中國近代科學的百科式的"開端"之書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當以這本書的內容看來,可以說,方以智算是東方(中國)科學時代的開創者之一,但可惜的是,這本鉅著,在當時由於作者本人身份的"禁忌",以及社會大環境等種種原因,並未廣泛傳播開來,否則或許東方(中國)的科學時代的開端,很可能就不會推遲到幾百年後的"五四"運動才真正開始了。

但其實在17世紀的西方,也是處於一個巨大的社會變革之中,那為什麼牛頓可以在動盪的西方(英國)開創科學時代,而方以智卻不能在戰亂中也開啟東方(中國)的科學時代呢?

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淺析一下。


02 中、西方大背景對科學發展的影響:

第一個方面,我認為是與當時東、西方,一個是處於"上升"的社會變革中,一個則處於"下降"的戰亂動盪中有很大的關係。

"上升"的西方,激盪的社會變革

在16世紀以前,物產匱乏的西方處於一個"黑暗"時期,從第一次接觸香料、瓷器、絲綢這些"神秘"東方的特產以來,西方人民就毫不猶豫地"愛上"了,但此時這些物產的來源,這條“唯一”可到達的"商路",卻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壟斷,以當時最"奢侈"的瓷器為例,一件在東方(中國)的普通瓷器只要運到西方,價格就可以

翻到六倍以上還不止,如此豐厚的利潤卻長期被人壟斷,西方人不管出於“利益”還是“愛好”,自然是眼紅不已的。

於是,大概從葡萄牙支持的達·伽馬,第一次開闢了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達印度的新航路開始,從而開啟了使後來西方得到大發展的"大航海"時代,就此可以說,整個西方從此走上了"上升"強盛之路。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而期間,由此帶來的西方激盪社會變革,也為隨後踩著葡、西、荷時代肩膀而崛起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因為當時的西方開始慢慢強盛起來,物質也開始進一步豐盛,使得各個國家都有富餘的"財產"和精神開始關心社會人文的發展,西方以人為本的普遍基礎教育也由此開始。

各種學校的建立,以及國家的支持,使得牛頓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也是因為開放的"教育理念",使得擁有龐大"好奇心"的牛頓,得以在以神學和拉丁語學為主的劍橋大學,學到很多"雜學",包括牛頓後來有巨大影響的數學、力學和光學都是在這樣開放的環境下,得以"研習"。

而牛頓就是處於這麼一個"鉅變"的17世紀,憑藉著這個"上升"而富饒,開放的社會大環境帶來的"福利",以及自身的努力,這才成就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科學時代的"開創者"。

"下降"的東方,劇烈的戰亂動盪

而同一時期,反觀東方(中國),此時的東方正處於劇烈的戰亂動盪時期,元朝的建立到明朝的推翻,再到後來的滿人入關,清朝的建立,海那邊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開始因為大航海時代的逐漸"強盛"的西方諸國,而漸漸衰落,陷入戰亂,此時的整個東方都出於十分混亂的狀態。

權利的更迭,在東方一向是血淚斑斑,尤其期間異族權利的變更,更是一部血腥的殺戮史

雖前有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但其最終的目的,並未給風雨飄搖的大明朝帶來更好的發展,反而可以說,或許是因為這七次下西洋的"散財"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明朝的後續發展,從而導致了明朝滅亡的速度加快。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鄭和七下西洋圖

而方以智正處於明末這個極為劇烈動盪的戰亂時期,即使他貴為官宦人家,其祖父和父親都是明代名士,本人也考取過進士,當過一段時間翰林院"檢討",可謂是有錢有權,應該是有好好"研究"的精力和物質基礎的,但他卻是隻能在後續顛沛流離的逃亡(遊歷)生活中,才開始陸陸續續進行"科學"的學習和研究。

此時,自李自成"叩開"大明朝大門開始,方以智被迫先逃到南京一代,後又被南明王朝迫害,不得不改名換姓,逃出南京,開始了一段極長的流浪生活,直至清軍入關,他開始"反清復明"(有一說,他就是"天地會"的開創者,也是陳近南的原型),後來又不得不做了和尚,以逃避追捕,直至晚年才回到家鄉,但最後還是被清軍抓捕,最後死於途中。

而這本《物理小識》則是後來方以智的次子,陸續編撰而成的。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物理小識內容

可以說,即使方以智本人是多麼地驚豔才絕,也難以抵抗當時東方(中國)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混亂不堪,沒有安穩,向上的大環境,即使方以智憑藉自身的努力,還是經過研究,從而留下了這麼一份寶貴的"科學"財富,但環境使然,還是無法為當時的東方(中國)開創科學時代。

由此東、西方社會大環境的對比可以看出,一個"好"的大環境,對於科學時代的"開始"和發展是多麼重要。


03個人成長對科學時代開始和發展的影響:

第二點,我認為,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例,個人成長經歷與科學時代的開始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先苦後甜的牛頓

1643年牛頓出生在林肯郡伍爾茲索普小鎮,是個純粹的農家子,早產兒,以及遺腹子,三歲時,母親就離開他改嫁,把他留給了外祖母撫養。

但慶幸的是,在那個時代,由於大航海時代的積累,英國經過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發展,基礎教育逐漸開始普及全民,所以身為窮困農家子的牛頓這才得以入讀公立學校,開始受教育。

12歲牛頓繼續入讀格蘭瑟姆王國中學,卻在16歲時不得不回家務農,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英國很多學校,包括牛頓入學的這所中學,都以欺負"差生"為樂,所以或許可以這麼說,牛頓是為了不被欺負,但也有可能是基於本人的上進心,他在期間發奮讀書,終於成為"尖子"的那一部分,也因此,在母親讓其回家當農民時,校長亨利挺身而出,說服了他母親,這也成為了牛頓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之一

1661年牛頓成功考入劍橋三一學院,開始學習,也為後來的科學研究打下基礎。此時的牛頓,遇上了一位十分開明的好導師,並不強迫他學習當時以神學和拉丁文為主的傳統課程,而是以開放地態度,讓牛頓自己學習感興趣的課程。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劍橋三一學院

其中,讓牛頓得以在1668年之前都能安心學習、研究的原因,還屬當時"富有"的英國對人文教育的"重視",且由於牛頓優異的成績,決定授予他公費生的待遇(相當於今天西方的全額助學金)。

這是個很重要的點,因為只有讓一個人"衣食無憂",沒有為現世所累的“牽絆”,他才可能全心全意地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也可以說,正是這個"制度"才使得牛頓後來在各個科學領域上有所建樹。

此後,牛頓的"興趣"越發廣泛,研究也越發"順利",22歲時,牛頓就提出了關於光的色散現象,後來的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三大力學定理,微積分的"曲折"發明,以及在天文學、化學上的種種研究發現,正是這些眾多領域的許多研究發現,才使得牛頓真正成為了全世界科學時代的開創者(之一)。

先甜後苦的方以智

與農家子牛頓相比,1611年方以智出生在江南省安慶府桐城縣的士大夫家庭中,則是個不折不扣的

世家大族子弟,在那個時代天生就是"貴人"。

其祖父和外祖父都是當時的名士,其父方孔炤,更是萬曆四十四年的進士,在崇禎朝時,官至湖廣巡撫,本人精通醫學、地理和軍事,並且較早地接觸西學,主張研習經世致用的知識,著有《周易時論》、《全邊略記》等,所以在方以智幼時啟蒙時期,和後續的成人中的成長時期,得到的教育在當時的社會都屬頂尖,也為後來方以智涉及的廣泛學科領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據傳,此乃姑姑方維儀

方以智從小生活在母親和姑姑方維儀的教育之下,姑姑是明大理少卿方大鎮之女,姚孫棨之妻,是當時有名的女詩人。年少還曾隨父宦遊,至四川、福寧、河北、京師等地,既見識了名山大川,還遊歷了京華勝地,西洋之書更是"唾手可得"。

家學淵源之下,授業恩師更是當時頂尖之人,比如:恩師之一的白瑜,長於詞賦經史,也崇尚實學;而另一位恩師傅海峰,則是當時的名醫。

家中所藏書之地,是被譽為"兩間皆字海,一盡始羲皇"的稽古堂。

可以說,在求學這段時間,對比起來,方以智比起牛頓的學習環境和背後的教育資源來說,好得如天上、人間一般。

或許正應了這句:"盛極必衰",就在1640年,方以智成功考取進士,得入翰林院為"檢討"之後,他的命運就開始直轉極下,1644年李自成攻入,崇禎帝自縊,方以智開始了日後的顛沛流離的逃亡之旅。

直至後來起起伏伏,改名換姓,流亡各處,創立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到後來被迫入寺為僧,流亡多載,終得迴歸家鄉,但還是被清軍抓到,後來在途中身亡。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由此對比牛頓和方以智的個人成長經歷,可以看出,其個人"命運"的起伏,對後續開創科學時代和發展的影響是頗為巨大的。

試想,如果牛頓不是出於當時的開始實行基礎教育的英國,而是前一點的時期,身為農家子的牛頓,是根本不可能得到上學的機會的,更不要說後來的繼續深造學習,那麼就不可能開創後來的科學時代了。

同樣,如果方以智不是出於明末清初那個動盪的戰亂時期,早一點的話,以他的家學淵源和本人的聰明才智,或許真的可以讓當時的東方(中國)開始科學時代,。


03 東、西方科學研究思想和方法論的不同,對科學時代開始和發展的影響

最後一點,我認為,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例,其實影響東、西方科學時代開始和發展的最重要原因,還是東、西方科學研究根本思想和使用方法論的差異,從而產生了西方科學時代開始早於東方的根本原因。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被神學影響的圖書館

神學影響西方,"實驗"影響科學研究

神學作為西方"最重要"的宗教思想,在長久以來,對西方的影響頗深,但經歷悠久的發展之後,被分裂為多個教派,於是對西方個人的鉗制和深入影響就"小"了很多,而且後來,神學被作為一門"學科"開始發展之後,其"神"性的影響就更小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牛頓在早期求學時,雖必須學習"神學",但本人並未被影響很深的原因。

因為影響較小,所以牛頓在後續求學時,學習的學科,涉獵的領域越多,牛頓越發堅定自身的唯物主義,為後續深入研究各個學科,奠定了思想的基礎。

最重要的是,牛頓本人是個"個人主義"者,他不輕易信書本上的結論,而是喜歡使用實驗和數學計算驗證前人的看法,從而得出屬於自己的結果。

即使面對權威,例如:牛頓某一段時期對光學產生興趣,他開始閱讀笛卡爾的著作時,他也不先"相信"其結論,而是自己去做實驗,由此獲得結論這才認證書上的這條結論。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色散實驗

也正是如此,在他22歲這年,就是因為基於笛卡爾的假說,自己用三菱鏡做實驗,得出光的色散,從而推翻了笛卡爾關於"不同顏色的光折射率是不同的"原理。

可以說自他之後的廣大"科學家"們,由此,開始全面使用這種方式:嚴謹的實驗和"完整"的試驗記錄,以及"科學"的方法來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

"實驗"一法,雖不是從牛頓開始的,但是自牛頓開始,科學時代的開始和發展,此法就完全成為科學研究的"固定"方法(之一)了。

儒學"控制"東方,"唯心"影響科學研究

而在東方(中國),由於儒學的源遠流長,為幾千年來歷代的主流思想,這種極為重視“思想”,重視前賢言論的學派,經過多代的發展之後,幾乎完全"侷限"了當時人們的思想發散的“自由”。

尤其是家學淵源的世家大族們的基本思想,即使方以智的祖父、外祖父、姑姑、父親等都是持"開放"態度之人,接觸西洋之書也很早、很廣,但是多年來的儒學教育,以及後來的"唯心"之學(心學)已深入方以智的思想。

即使後來,方以智在“初期”,提出了世界的物質性、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性,以及"運動"不滅等今天看起來頗為"科學"的結論,但其實,這些問題都流於"表面",沒有經過實際的"實驗"(操作),準確來說,這些結論,在當時是帶有哲學性的,算是一種繼承和發揚了前賢們早已"得出"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然後才"順勢"得出了"科學"的結論。

即使這些結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對"的,但是,這種只靠"想",或者在前人的基礎上順勢"補充"的方法,對於"科學"來說,是不夠的。

但是,到了後期,他的思想在集成《物理小識》之書時,有了很大的轉變,例如:他開始極力倡導科學的實驗方法,還在書中明確提出了"質測之學",注意深入對各種事物進行"系統"地觀察,還經常到生產實際中去"體會"各種不同之處,絕不先入為主。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雨後彩虹

例如:在《物理小識》中有一段,方以智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色散現象做出了總結,他用自然晶體的三菱鏡把白光分成了五色,也由此認識到雨後彩虹、日照下的瀑布、五色之雲等等都是自然白光的色散現象。

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東方(中國)科學時代的"萌芽"開始,但可惜的是,此結論十分零散,屬於經驗性的知識,且缺乏總結性的定量(多次)"實驗"分析。所以,東方(中國)的科學時代始終難以真正開始和發展起來。

以上,這就是為什麼東方(中國)科學時代的開始和發展,要晚西方如此多年的根本原因,沒有"系統",何成"發展"。

在這裡要說一點,其實在牛頓之前,做三菱鏡實驗之後,產生的色散現象不是沒有人發現,比如:胡克觀察之後,認為紅色是被濃縮的光,而紫色是被稀釋的光;笛卡爾則認為顏色的光,是光經由眼修改後產生的視覺效果等等。

可他們發現了色散現象之後,卻都沒有一個真正的系統解釋,或者即使解釋出來的言語,也十分含糊、混亂,只有牛頓,他才真正系統地給出了一個關於色散現象最好的解釋。

由此看出,這就是為什麼牛頓才是科學時代的開創者,而不是笛卡爾或者方以智等其他什麼人。


總結:

以上,就是本人對以牛頓和方以智為東、西方代表,對當時科學時代的"開始",為什麼在"落後"的西方,而不"強盛"的東方的三點淺見。

雖然我從東、西方當時的大時代背景的"上升"、"下降"的差異和牛頓、方以智兩人幾乎相反的個人成長經歷和東、西方根本的科學研究思想和方法論的不同,這三個方面,分別對比了東、西方對科學時代開始和發展的影響,和帶來的後果,但是這些都只是以我作為後人的視角,從絢爛多姿的歷史長河中抓取的一點"波瀾",來以此提出一點小小個人想法。

誠然,作為中國人,我十分為方以智可惜,他和他的《物理小識》本該在歷史上大放光芒,如果在當時得到重視,極大範圍地傳播開來的話,或許至少也可以讓東方(中國)的科學時代開始和發展,早一些,不必等到"五四"運動才開始“萌芽”,或許,之後那段"黑暗而屈辱"的歷史就不會如此發展下去了。

但歷史就是歷史,至今使用的牛頓三大定律,依舊是全世界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牛頓始終是我心中最佩服的人(之一)。

願科學的光芒,永遠耀世。

以牛頓和方以智為代表,淺析科學時代開始為什麼在西方不在東方

討論

大家認為要是當年科學時代在東方(中國)開始和發展,到現在我們會怎麼樣?

以及大家還知道那些十分重要的,被"遺忘"的著作嗎?

歡迎和我討論。


參考:《物理小識》

《牛頓傳》

《海上帝國》

《方以智始末考》

《歷代科學發展史大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