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60万军队中披甲精锐有没有超过5000人?

盗德高点


不过这个问题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啊!

第一,长平之战中,没有60万秦军的说法。长平之战秦军的兵力记载只有如下:一支25000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后方,截断赵军后路;一支5000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另外就是征发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给其赐民爵一级,投入长平战场。除此之外,没有秦军总兵力的记载!60万秦军是到了秦始皇时代,攻灭楚国时,秦国所投入的总兵力。

第二,竟质疑几十万秦军中的带甲精锐有没有5000人?这也太看不起以虎狼著称的秦军了啊!

以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为例,在一号坑的步兵战车混编方阵中,前锋为3横列、每列68人,共204人,其中3人带甲,201人轻装。这204人大部分为弓弩兵,但还夹杂少量持戟士兵。前锋士兵之后的本阵,是由38列纵队组成的战车与步兵本阵,其中少量使用弓弩与剑戟的轻装战士,绝大部分都是手持铍戟的重装战士。在方阵两翼各是170人的单列警戒部队,其中135人重装,35人轻装。方阵后卫也为3横列、每列68个,共204人,但是全员重装着甲。两翼和后卫都是大部分手持弓弩,少部分持剑戟。总体而言,在一号坑的六千人秦军方阵中,重装步兵的比例要占到72.7%!

至于二号坑的弩兵方阵中,共有160个跪射重装俑和有172个立射轻装俑,并有军官俑和军吏俑各一。也就是披甲率将近一半;二号坑的战车阵里,共有战车64乘,每车有甲士三人,无配属步兵,也就是全员披甲。

根据统计,秦始皇兵马俑里已经发掘出来的8000个兵马俑,披甲率在70%以上!

当然,有人可能说,兵马俑是秦军的精锐部队,披甲率自然高。那咱们就来看看秦军的普通部队。根据2002年发现的里耶秦代简牍,即秦国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当地的迁陵武库,存甲衣349件,铁甲21件,兜鍪39件,胄28件,弩和戟各251件。

从武器的数量来看,这些武器装备一共可以武装502名士兵。这502人有370件甲和67件头盔,披甲率为74%!

这可是一个地处秦国边陲、刚征服没太久的地方武库里,其针对的是秦国二线部队!结果其铠甲的装备量也达到了70%以上。这就说明70%高披甲率不是某支秦军的特例。


所以历史上的秦军,不是策士满口跑火车的那种赤裸上身、手提人头的疯狂野蛮人,而是装备精良的“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前轻后重”、“阵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的精锐之师!


冷兵器研究所


太史公曾言,齐之击技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由此可见,司马迁对秦国的铁鹰锐士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可以说秦国锐士在战斗力上强于“赵边骑”,“齐技击”与“魏武卒”。

“赵边骑”是我国最早的骑兵部队,长途奔袭,无往而不利。“赵边骑”发展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军队全部着胡服,挎胡刀,灭中山,收楼烦,败东胡,降林胡,这一系列的胜利让赵国的疆土迅速扩大,最终使赵国有与秦国来战的实力。长平之战时期,“赵边骑”应该也有部分部队出现在了长平战场上。因为胡服骑射与赵国地理位置的原因,赵国的骑兵数量应该是较多的,至于为何在长平之战中输的如此之惨,是因为他们遇到了秦国的铁鹰锐士。

秦国的铁鹰锐士由秦国大将司马错创立,创始时期人数很少,大约在一千人左右,考虑到司马错时期秦国的实力并未到达顶峰,所以,到了白起时期,铁鹰锐士的人数应该比创立之初高不少。

司马错时期,秦国的军队大约在二十万,而铁英锐士的人数不过千人,对比一下隔壁魏国的魏武卒,巅峰时期有五万人之众,可见秦国铁鹰锐士可谓是精锐中的精锐,特种兵之中的特种兵。方面吴起用五万魏武卒打败秦国五十万军队,可见特种部队的战斗力是多么恐怖,不过考虑到国家实力,养特种部队是一笔极大的开销,更何况铁鹰锐士这种,所以人数较少也是正常的。

司马错挑选铁鹰锐士的标准十分严格,方面魏武卒手执长矛,身后是二十支箭和铁胎弓,全身重甲,外带三天口粮,全重约五十斤,即使如此也可连续疾行百里而后立即投入战斗,司马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短剑匕首和盾牌,总负重达到了八十斤,严格淘汰下来,能进入的都是精锐。

长平之战时期,秦国投入人数约六十万,其中有不少是凑数的,减去这些,也还有四十多万,按照二十万选一千人,四十多万也不过两千多铁鹰锐士,所以长平之战时期铁鹰锐士不会超过五千。当然不排除大战之时放低标准,但人数应该也不会太多,毕竟,精英不会有很多。





梦溪寒潭


首先 秦是战国七雄中最晚一个使用铁器的国家 秦国上上下下 无论军队装备还是百姓农耕 都是使用青铜器 主要有以下两点 虽然青铜器硬度不及铁器 但青铜的延展性好 而且秦地处陕西 甘肃 铁矿石少 质量也不及山东六国(崤山东面)这是楼上那位的一个错误 至于长平之战 秦国军队的人数 任何一本史书上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主要是秦并天下后焚尽天下书 仅留秦史 而秦史不仅内容缺失而且记载不清 才会导致现在的问题) 公元前208年 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一役正式拉开大幕 赵军投入兵力四十万 结局是仅存240名年幼士兵 秦在战争中征招 河内 所有年龄在15岁以上的男丁至长平 但真正用来作战的士兵很少 这些征召进来的人是用来堵截赵军的粮运、通信以及 援兵的 所以这就很反映问题 秦所谓数十万人 真正的战士 十之三四耳 剩下的百分之60左右的人负责后勤保障 和我上面说的堵截赵国 于是战争得以正常进行 恩 希望能帮上忙


一起转圈圈VVIP


秦昭王47年,赵国中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赵括空谈兵法,率大军盲目出击,秦将白起在正面诈败后退,另外布置两支奇兵袭击赵军后路。结果赵军被包围,困守46天,不能突围,赵括被射死,赵军46万人也被俘坑死。根据当时的军队编制,两支精锐部队应超不过5000人。


了然翁523


显然没有,因为秦军的战斗力并不是靠军事装备。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赢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用户67724358697


没可能没有,几十万人军队后勤占一半。国运战精锐没5000


氵贝占


应该有的,此战两国精锐尽出,秦自孝公商鞅变法训练三万精锐,又经惠文王,武王,昭王数十年应该会增加的,不过也不会太多,所以长平应该有五万最少不超过十万的精锐


夜路走多了1


古代的军队数量都有待考证,而且精锐部队那就更少少了,最多俩千人。


不忠厚老实


确实不知道,判断一下吧,长平之战是秦、赵军队耗时耗力的对峙、消耗战,双方都没有战胜对方的绝对把握,轻易不冒然进攻!披甲精锐是秦军进攻的利器,用于防守是一种浪费,白起作战的精髓在于对地形、地貌的充分利用,地势是作战的重要要素之义,白起是包围战、歼灭战的行家,不会太在意精锐部队的使用,主要利用地形排兵布阵,割断对手的相互联系,几十万军队没有了后勤,断了粮食,应该不战自溃!


手机用户23255590438


高于5千,少于5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