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道德經》還分為傳世版和出土版,哪一版更接近老子的思想?

電影世間解


回答這種問題,本身就是仁者見仁,其實深究道德經的出處,就象迫切揭秘劉謙的魔術一樣,反映出一部分國人的劣根性,《道德經》究其本身是告訴我們大宇宙浩瀚無垠,窮極所目也只不過視其衣角而己,但它也在遵循一種規律而活動,這種非意識下的規律被人類文字記載冠以名詞叫做道,道不是用來認知的物質,而是一種事後通過感知來揣摩而開悟的意感,總之就是把身體及精神內外浮誇的部分淡化入雲,斂氣掩神,做無為態,無慾不爭,居減傲之地。這就是追尋的道態。我們應無自滿之心,因為我們從未真正擁有過世間任何物質,包括親人,愛人,子女……所以只要我們有了這種信念,即然不曾擁有,就不再有失去。老子云:所為出處?



凌雲新視界


在學術界,要論版本之多之雜的古籍,《老字》堪稱天下第一,自古及今,到底出版了多少種版本的《道德經》無從稽核,但廣為流傳的傳世本大約不下300種,形成了四大體系即:河上公版、王弼版、嚴遵版、傅奕版。在這四大體系中,又以河上公版和王弼版最為流行。

四大體系之外,唐代的景龍碑本等也頗為讀者青睞。進入20世紀以來,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簡本、西漢竹書本等文獻資料相繼出土,為“老學”愛好者、研究諸提供了更加詳實可靠的新的參考座標。

《老子》注本四大體系

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重訓詁以達原旨,充“氣”以實“道”,側重修身練氣

河上公又稱河上丈人,姓名無考,其生活時代有秦、漢、魏晉諸說,黃老哲學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開山祖師。《老子河上公章句》分《老子》為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亦稱《道德經》,為現存最早的《老子》注本。該本用“氣”釋“道”,雜有神道意識,如注中常涉及 “養神”、“與道通神”等諸要領,具有鮮明的黃老思想特徵。

王弼《老子注》立足“名教本於自然(儒家的禮儀名教源於道家的自然)”之觀點,構築了玄學化“老學”體系

王弼,魏晉時期著名玄學家。他的《老子注》也分為81章,現在通行的傳本為後人在古本基礎上加工而成。該本與河上公本的註解接近,其不同之處在於:河上公本側重修身煉氣,王弼本側重談玄說虛;河上公力求通過文字訓詁以通達《老子》原旨,王弼則另闢蹊徑構築了一個玄學化的老學體系。

嚴遵《道德經真經指歸》融通《易》《老》,以“易”注“老”,使“老學”更加系統條理化

嚴遵,字均平,西漢蜀郡成都市人,道家學者,思想家,著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歸》十四卷、《易經骨髓》等,使老子的道家學說,更加系統條理化,得以發揚光大。《指歸》的道論與哲學思想為揚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繼承,成為魏晉玄學所提出的“貴無”、“自然為本”的本體論與重玄學的萌芽。

《道德經真經指歸》史籍多有著錄,然從《隋書》到《宋史》著錄多有差異。此書以《易》《老》互證之法研究《道德經》,以陰陽之數助解老子,以易理註解經文,旨在教化,勸誡君臣、父子尊道貴德,善行天下,守分無為,以玄通上下,天下太平。 

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傅奕,唐初學者傅奕校定的《古本老子》,因其書北齊後主高緯開項羽妾冢所得,故稱古本,成書時間約與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接近。傅奕以9家著名注本為參考整理而成,與後來發掘的帛書文字有不少類同處。

該本多古句、古語、古字。但因該本所參照之舊本,多有訛誤,加之被後人多處改動,致使部分內容與篇次脫離《老子》原旨。

其他版本

除此尚書四大體系之外,還有一些相對獨立且流傳甚廣的版本,比如《老子想爾注》《道德經碑》《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等。因大同小異,故不做介紹。下面簡略介紹一下道教經典《想爾注》,給道友們提供一些參考。

《老子想爾注》是道教經典。是張魯託名想爾而作的(也有說作者為張魯祖父張陵,本文從明代《正統道藏》說),但已散失,且史書亦未記載。清末時於莫高窟發現了《想爾注》殘本,可惜於1905年失竊,現收藏於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

《想爾注》通過編譯註釋,將原本哲學範疇的“道”進行了人格化,神格化處理,把哲學著作改造成了道教經典,成為道家發展史上的重要的文化符號。

《想爾注》的思想內容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守道誡方得福慧圓滿。因為“道”是專一、真誠、清靜自然、好生樂善的,所以守之,便可康樂延年,福慧康樂,光明圓滿除災得福。 “道誡”,即“道”的戒律。“道”即“一”,道氣遍佈於虛空,不限於五臟之間,“守一”即是“守道誡”。“誡為淵,道猶水,人猶魚。魚失淵去水則死,人不行誡守道,道去則死。”

二是保精氣可得仙壽長生。《想爾注》主張和五臟、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則相剋”;重房中之術:“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自守,即是無為無名無思欲,此乃成仙之要訣。

三是帝王行道方得太平。《想爾注》認為行道之事。不唯臣民道士,帝王亦應奉道行道,失道之君,天命將降禍以戒。帝王應尊道貴德尤以守生道為上,不起戰端。

帛書、楚簡與漢簡

帛書是指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兩種抄本,被學界稱為甲本和乙本。該本雖是全本,但破損嚴重,書中衍文、脫字較多,也有不少誤字、誤句,且在使用借假字方面不夠慎重。它的珍貴之處在於抄寫時間早,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對訂正今本訛誤具有較高價值。

楚簡是指1993年荊門市郭店村楚墓出土的三種《老子》摘抄本。該墓主人入葬於前300年左右,屬戰國中期,距離老子生活的,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原始的《老子》文本。但郭店本的內容較少,僅為諸多傳世文本的40%左右。

漢簡指的是西漢時期的竹簡本,該版本大約謄抄於漢武時期,是北京大學於2009年1月接受捐贈的“海歸”系漢簡。該簡書在章節劃分方面與傳世諸本略有不同,它的意義在於,作為參考資料,為諸古本《老子》的分章提供較為齊備的佐證。


古今歷史觀文


在寫之前,先跟@古今歷史觀文先生說一句話,您真的大意,圖片的水印……似乎不說您也明白了。願與您一起學習《道德經》。

現在回答正題。

傳世版是指以西漢河上公本為母本,河上本、嚴遵本,魏晉時期的王弼本以及初唐的傅奕等版本為主體的《道德經》解讀本系列,其中以河上公本和王弼為主要傳世本,嚴遵本洋洋灑灑,古奧艱深,幾乎是另一部加長版的《道德經》,讀起來很費勁,故普通讀者喜愛者較少。

出土本是指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甲乙本》和1993年10曰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戰國時期的《老子》竹簡甲乙丙本。

兩種版本相比較,當然是出土本更接近老子思想。河上公本人生卒年月不詳,但因與漢文帝劉恆同時期人,也就是說,河上本應該在漢文帝時期面世的。漢文帝,名劉恆(前202年—前157年),為避諱劉恆的名號,河上公的《道德經章句》中“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的“恆”字全部換成“常”字。從這一點上來說,河上本不能早於漢文帝劉恆,只能在他同時或之後。

楚簡本《老子》比長沙帛書還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老子作品。竹簡本入葬時間約為前4世紀至前3世紀初,距離老子成書時間約有兩百年,抄寫時間應該朝入葬時間之前推幾十年,即抄寫時間距離老子大約150年左右,且老子是楚國人,所以楚墓《老子》,一定與《老子》原始祖本更為接近。

這兩種出土本中,長沙帛書的內容與傳世本內容接近,與郭店本內容有些不同,主要原因是抄寫過程中,借用通假字現象普遍。

但出土本並非十全十美。因為是出土文物,又多次被盜,難免破損不全,甲乙丙三種版本又散亂不齊,加之抄寫有誤,漏字、衍字、通假字較多,只是內容較少,只有傳世本和帛書本的五分之二,確實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總起來看,最接近老子思想的是楚簡本,但是由於內容偏少,所以在閱讀是,還是傳世本為主,以出土本為參照,互證互補,才能更好滴理解《老子》和老子的思想。


問道黃老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大家看到這句話,會奇怪這話怎麼跟《道德經》第一句差不多呀!誰說的呢?其實這句話見於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部帛書《老子》,從時間上看早於現行的王弼通行本,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道德經》。

除了王弼的版本,還有一個影響力較大的版本,《老子河上公注》,作者當然就是傳說中的河上公,此人有說是戰國時期人也有說是漢文帝時的人。話說漢文帝非常喜歡專研《道德經》,因為太過深奧,不懂其中之玄妙,聽聞河上公研究透徹,便去請教,相傳還發生了一些奇幻故事。漢文帝其名劉恆,一代帝皇也,古有避君主諱之說,這“恆”字,自然是不能用了。

有學者將現行本與出土本做了比較,兩者有1000餘字的差別。《道德經》流傳2000餘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多少學者的傳頌做注,手寫傳抄。難免有被改動,錯寫之處。

大家都知道老子的職業是圖書管理員,博覽群書,先賢思想薈萃,流傳之學說,也應該是眾之所匯。老子所言,也不見得為老子本思。

如果說要了解老子的想法,就像他說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我說的道理也不一定是永恆的道理。那有何必一定要了解老子哪個思想呢?如果我們覺得哪個道理對,哪個道理讓你活的更明白,也就好了!





桃源輕舟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分享一個故事:佛陀拈花而笑,迦葉與阿難心領神會。迦葉問佛陀為什麼不把佛法說與眾生?佛陀說:用心體會是“葉在枝上”,葉子是活的,充滿了生機,說出來是“葉在手中”,已經枯萎和死亡了,離我的意思已十萬八千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本著作被人解釋的越少越接近作者的原意。前幾天剛聽了翟山鷹教授分享過傳世版的《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應該是“道可道,恆大道,名可名,常名”,傳世版每經一個朝代的修編都會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而進行修改。所以出土版才更接近原著。





晨曦說說


《老子》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典之作。如果你能正確解讀《老子》這本書,能夠領悟老子思想,對你在實際中的發展、進步將是有益的。但如果你錯誤地解讀《老子》這本書,不能正確領悟老子思想,對你而言又是有害的。如老子“無為”思想,就不能只從字面上理解,而應當從政治、思想、行為,以及人的心理上來體會和理解。如果你只從字面上理解,就會認為老子“無為”思想是消極的、不作為的,甚至主觀地批判老子,而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是偏激的、非理性的。

然而,古人用字,一字千意,傳世版,很多古字成了簡化字,意是以改後的意來思,也包括被歷史強逼更改與刪減的內容。

出土版則避開的歷史的折騰,反而因外界的參與少,保持了原意多。

但是從受眾來說傳世版,容易知道說的啥,

出土版,則,知之為知之,不知亦逍遙。



烏托邦遇上桃花源


道德經流傳歷史悠久,傳世版與出土版那個更接近老子思想或更有價值無法給出準確的定義。但就文化愛好者或知識攝取者而言更注重的是對道德經體悟與力行。陳鼓應的道德經今注今譯把兩個版本進行了參照註譯,大家感興趣可以看看。



潤澤中華24779966


不管是傳世版還是出土版的老子《道德徑》,都不可能和歷史上真實的老子所寫的《道德經》是一模一樣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各種版本,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歷史和個人的各種因素的干擾。因此所以說,如果想要看到老子道德經的真實面貌的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們某一個人能夠真正的穿越,回到兩三千年以前,到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這樣才能夠和老子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這樣我們才能看到老子所寫的著作的真實面貌。


長弓說史


出土本《道德經》與傳世本《道德經》不同,說明歷史上不止一本《道德經》。至於哪一本更接近老子思想,難以判斷,因為這兩個版本不能確定哪一個是老子原作。

傳世本《道德經》能廣為流傳,出土本《道德經》埋在地下不能流傳。為什麼呢?

秦始皇焚書坑儒。既然燒了,儒家的四書五經怎麼比任何家的書傳世的都多呢?


趙日金141


傳世本為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搞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產物,我們很慶幸看到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版本,發現改動之處很多。今人有幸,能讀到原滋原味的老子五千言。因為流傳了一千多年,所以民間基礎深厚,改是不容易的。有緣人追求本源的東西,自然得到不同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