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靠自行车打下东南亚,骑出坦克气势,吓得英军魂飞魄散

日军靠自行车打下东南亚,骑出坦克气势,吓得英军魂飞魄散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速度优势,以奇袭的方式达成作战的预期目标。日军在二战时也有类似的运用。

二战初期,德军的闪击战迅速席卷欧洲。德军集中运用坦克、装甲车等机械化部队,在炮兵、空军的协助下充分发挥速度优势,奇袭敌人的弱点和后方地带,令敌人陷入混乱失去战斗力。其实日军在马来半岛也实施过类似闪电战的作战。

马来半岛的交通发达,尤其适合实施闪电战。日军也将坦克送上了半岛,不过,让步兵发挥机动力的却是自行车。日本国内的媒体将自行车部队称为"银轮部队",甚至还在面向儿童发行的科学绘本中使用"银轮部队"的说法。此外,日本媒体将战车部队称为"铁牛部队",此"铁牛"和"银轮"正是日军闪电战的主角。

日军靠自行车打下东南亚,骑出坦克气势,吓得英军魂飞魄散

▇为了弥补军车的不足以及为了取得马来半岛作战的胜利,日本陆军不得不使用自行车,还美称为"银轮部队"。

20世纪初,相比欧美工业发达国家,日本还处于起步阶段,汽车产业落后,但日本生产的自行车却质优价平,还出口多个国家。日军虽然积极拼凑军车,但生产数量远不及军队需要的数量,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步兵行军基本靠走,运输火炮等物资仍然依靠马匹牵引。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发动菲律宾和马来半岛攻略作战,他们要抢在驻守的英军破坏桥梁和道路之前发起进攻。为了抢占先机,日军出动银轮部队。

日本陆军派出第5、18师团参加此次作战。本来为两个师团配置卡车,但因为数量不足,转而改乘自行车。当然,日本陆军不可能正式编成"第某某自行车部队",也没有正式的官方资料记录日军带了多少辆自行车,不过,算上从日本进口的自行车,日本陆军在当地应该征用了相当多的数量,1个师团就配置了数千辆。

自行车不同于马和汽车,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短期训练学会,速度也远比步行快。如果遇上桥梁断裂,汽车便只能停下无法前行,而银轮部队则无需等待修复,抬着就能渡河,不会影响行军。

日军靠自行车打下东南亚,骑出坦克气势,吓得英军魂飞魄散

▇桥梁断裂的时候,银轮部队的优势也体现出来,抬着就能渡河。

不过,银轮部队也并非完美。橡胶制的轮胎遇上路况不好的石子路或敌人设下的障碍物时,常常容易爆胎。据说1辆自行车每天都要有二至三次爆胎。各连队都有专门的自行车修理班,但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好在马来半岛有很多橡胶树,制作和补胎的原材料天然橡胶随处可得,银轮部队对此不需要发愁。

日军靠自行车打下东南亚,骑出坦克气势,吓得英军魂飞魄散

▇路况不好的情况下,自行车也会成为行军的累赘。

如果实在没有修理的时间,有时就拆掉坏掉的轮胎,勉强骑着钢圈继续前进。听说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钢圈滚在柏油路上,听起来与坦克履带的声音相类似。根据当时的战记记录,某个部队夜袭之际,特意拆掉自行车橡胶的轮胎,对手误以为日军坦克来袭,竟吓得撤退了。

自行车虽是有效的移动手段,但骑着车战斗显然不现实。到了目的地,自行车的存放就成了一个问题。一旦战斗打响,就得将自行车舍弃。虽说可以留下几名士兵看守自行车,但好不容易向前推进的部队不可能再为了自行车返回。

日军靠自行车打下东南亚,骑出坦克气势,吓得英军魂飞魄散

作为解决的方法之一,即是在当地召集临时骑手。在这个方法上,也同样能发挥自行车易学的特点。一名日本兵负责召集20~30名当地人当骑手,负责运输前进部队。

在日军从最初的攻势被迫转入守势之后,盟军带来了真正的机械化部队,日军牧歌式的银轮部队也就失去了活跃的场所。假装坦克的自行车与盟军的机械化部队实力悬殊,根本不足一拼。


杰米扬斯克,本是苏德战场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1942年初,10万德军被围于此,这是历史上首次有如此大规模的德军部队被包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创造了人类空运史的奇迹,首次对超过10万人规模的部队进行全面、长时间的空中补给。包围圈里的德军官兵在恶劣得令人难以想象的自然环境中经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在最艰难的绝境中完成了对自身的救赎——他们顽强的抵抗了多达150万苏军长达四个月的围攻,最终在春暖花开之时迎来了自由。

这是装甲铲史官的第一个系列专栏,请各位粉丝不温不火的友情支持。

更多军事历史内容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装甲铲史官(ID:PanzerCS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