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期抑研报|怀孕期间使用大麻与抑郁、焦虑和创伤的关系

1,使用个性化优势指数将二级护理中的抑郁个人疗法分配到混合疗法或常规疗法

关键词 :个性化优势指数;混合疗法;CBT;治疗选择;贝叶斯模型

现有多种有效的抑郁症心理疗法,但抑郁症患者对其治疗反应各不相同。将会面疗法(face-to-face therapies)与基于互联网的治疗方法相结合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新混合疗法。本研究的目的是回答以下问题:(1)对常规疗法与混合疗法的分配方案疗效而言,最重要的预测因素是什么?(2)使用该预测信息及个性化优势指数( personalized advantage index,PAI)以模型为基础的治疗分配是否可以提高疗效?

结果表明,不论治疗条件如何,治疗前的症状和预期疗效均可预测治疗结果,并检测到了不同的处方性预测指标。PAI为2.33 PHQ-9分数,意味着接受最优治疗选项的患者治疗后的PHQ-9分数将比接受次优选项的患者低2点。本研究样本中的29%有着5或更高的PAI,意味着两种方案之间的显著差异是可以预测的。将此类PAI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前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的进一步确认。当前研究支持分辨利于特定患者的特定干预措施。

064期抑研报|怀孕期间使用大麻与抑郁、焦虑和创伤的关系

预测12周的PHQ-9分数频率


参考文献:Friedl, N., Krieger, T., Chevreul, K., Hazo, J. B., Holtzmann, J., Hoogendoorn, M., ... & Berger, T. (2020). Using the Personalized Advantage Index for Individual Treatment Allocation to Blended Treatment or Treatment as Usual for Depression in Secondary Car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9(2), 490. doi: doi.org/10.3390/jcm9020490

2,小胶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在(R)-氯胺酮和新型抗抑郁药TGF-β1的抗抑郁作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抗抑郁作用;氯胺酮;TGF-β1

在啮齿动物抑郁模型中,(R)-氯胺酮比(S)-氯胺酮具有更大的效力和更持久的抗抑郁作用。然而,(R)-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确切分子机制仍然未知。使用RNA测序分析,我们确定了新型的分子靶标,它们有助于两种对映体的不同抗抑郁作用。在慢性社交挫败应激(CSDS)后,向易感小鼠施用(R)-氯胺酮(10μg/ kg)或(S)-氯胺酮(10μmg/ kg)。前额叶皮层(PFC)和随后的GSEA(基因集富集分析)的RNA序列分析表明,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传导可能有助于两种对映体的不同抗抑郁作用。(R)-氯胺酮改善了CSDS易感小鼠的PFC和海马中Tgfb1及其受体(Tgfbr1和Tgfbr2)的表达降低,但(S)-氯胺酮没有改善。使用TGF-β1的任何药理抑制剂(即RepSox和SB431542)或中和抗体均可阻断CSDS易感小鼠中(R)-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

此外,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PLX3397对小胶质细胞的耗竭阻止了CSDS易感小鼠中(R)-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与(R)-氯胺酮相似,重组TGF-β1在抑郁动物模型中引起了快速而持久的抗抑郁作用。我们的数据暗示了一种新的小胶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依赖性机制,该机制潜在于具有抑郁样表型的啮齿类动物体内(R)-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此外,TGF-β1及其受体激动剂可能会在人类中构成一种新型的速效和持续抗抑郁药。

064期抑研报|怀孕期间使用大麻与抑郁、焦虑和创伤的关系

重组TGF-β1在LPS模型和LH模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Zhang, K., Yang, C., Chang, L. et al. Essential role of microgli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in antidepressant actions of (R)-ketamine and the novel antidepressant TGF-β1. Transl Psychiatry 10, 32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0-0733-x

3,益生菌对小鼠肠道菌群和抑郁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益生菌;肠道微生物群;抗抑郁剂

背景:肠道微生物群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心理功能的双向肠脑轴密切相关,从而影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虽然已知益生菌会影响大脑功能,但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流行和组成的调节作用,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尚未被充分研究。

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 = 10只),分别为:G1组(正常组)作为对照组,在无应激条件下每日口服无菌生理盐水,持续8周,G2组(应激组)在应激条件下每日口服无菌生理盐水,持续8周。在应激条件下,G3组(氟西汀组)给与盐酸氟西汀联用,G4组(益生菌组)口服多种益生菌,持续8周。治疗后,所有小鼠都进行行为测试。此外,在第60天从每组随机抽取5只小鼠,收集粪便样品,进行肠道微生物分布的分类分析。

结果:应激组小鼠血清中皮质酮水平高,表现出抑郁样行为。然而,服用益生菌可以缓解抑郁样行为,降低皮质酮水平。此外,经益生菌处理的应激组小鼠的粪便微生物群系发生了明显改变。应激组小鼠粪便细菌门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但益生菌处理使微生物组成得到恢复。

结论:摄入益生菌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善抑郁症状。

064期抑研报|怀孕期间使用大麻与抑郁、焦虑和创伤的关系

益生菌给药对OFT和EPM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由OFT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轨迹图。总行程(a)以及外围(b)和中心(c)地区。在10分钟的测试中,每只老鼠都被放置在开放场地的中心,让它们自由地探索。EPM过程中,双臂闭合(e)和张开(f)的时间。G1:正常小鼠,G2:应激小鼠,G3:应激+氟西汀处理小鼠,G4:应激+益生菌处理小鼠。


参考文献:Quan Feng Liu et al. Effect of probiotic administration on gut microbiota and depressive behaviors in mice. DARU J Pharm Sci. 2020.

4,Dl-3-n-丁基邻苯二甲酸酯通过调节AKT / CREB信号通路的能量代谢可减轻小鼠对慢性社交挫败应激产生的行为缺陷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与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相关。当前用于MDD治疗的一线药物疗法是基于单胺能神经传递的增强,但是这些抗抑郁药的效果仍然不佳,并且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抗抑郁药和治疗靶标。Dl-3-n-丁基邻苯二甲酸酯(NBP)是一种具有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化合物,但其治疗效果和抗抑郁的机制尚待探索。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NBP在慢性社交挫败应激抑郁症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在这里,作者检查了与抑郁相关的行为,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代谢组学分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来检测参与能量代谢和AKT/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和蛋白。

研究结果表明,NBP减轻了应激刺激引起的社交缺陷,焦虑样行为和绝望行为,并改变了糖酵解和三羧酸(TCA)循环成分的代谢产物水平。另外,NBP还影响了TCA循环中关键酶的基因表达以及p-AKT和p-CREB的蛋白质表达。本研究的发现表明NBP可以通过调节AKT/CREB信号通路的激活来调节能量代谢,从而减轻应激诱导的行为缺陷。


064期抑研报|怀孕期间使用大麻与抑郁、焦虑和创伤的关系

参考文献:Wei Wang, et al., Dl-3-n-butylphthalide attenuates mouse behavioral deficits to 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by regulating energy metabolism via AKT/CREB signaling pathway,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20)10:49.

5,怀孕期间使用大麻与抑郁、焦虑和创伤的关系

关键词:产前大麻使用;抑郁;焦虑;创伤

孕妇的产前大麻使用率呈增加趋势。一些定性研究表明,在孕妇的自我报告中,她们称自己会使用大麻来控制压力和情绪。然而,很少有流行病学研究检验,患有心理健康障碍和有心理创伤的孕妇在怀孕期间使用大麻的风险是否增加。实验中分析的数据来自北加州凯撒永久医疗(KPNC)大型综合医疗系统,该系统通过孕妇的自我报告以及对孕妇尿液的毒理学测试,为其产前大麻的使用提供了普遍的筛查,在本横断面研究中我们使用了该等筛查得到的数据,用于检验抑郁、焦虑、创伤诊断和症状与产前大麻使用之间的关系。

064期抑研报|怀孕期间使用大麻与抑郁、焦虑和创伤的关系

196022例孕妇心理健康特征对妊娠期大麻使用的校正优势比(aORs)


参考文献:Minnes S, Singer L T, Kirchner H L,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prenatal cocaine use and childhood trauma with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ver 6 years[J].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008, 11(3): 181.

​校审/编辑:Simon/小时(brainnews编辑部)

前文阅读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