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量給孩子留面子,你愛面子,他更愛,別覺得孩子小就不懂

寫給媽媽的話:

愛面子,不僅大人如此,孩子也有面子,也同樣愛面子。不少孩子對自已丟了面子感到“恥辱”,甚至比大人還要不能忍受。

案例分析

郝納的孩子航航9歲了,讀小學三年級。小傢伙長得逗人喜愛,只是過分安靜,缺一點男孩子的活潑。航航在班上的成績,屬於中等偏上,時不時還拿個獎狀回來。

可是,郝納帶著航航出門,每每遇到熟人誇獎航航,郝納都會把航航數落一頓。郝納不僅說航航學習不用功,拿不到第一名,平時不愛講話,還罵航航長得像個醜八怪。其實,郝納說的話,有些雖然接近事實,但是大部分都言過其實,有些完全和事實背道而馳。

此外,父母出於好心,當著小朋友的面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怎樣怎樣,這其實就讓孩子感到很沒面子。其中,最不好的是,當小朋友來找孩子出去一塊玩時,媽媽代替自己的孩子加以拒絕,說什麼“我家孩子正在忙著做作業,一會兒再同你玩”。

也常有些父母因為孩子無意間犯下錯誤,或是偶爾提出無理要求,而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孩子嚴厲訓斥,甚至責令孩子當場認錯。孩子要麼在倔強沉默中固執己見,要麼在啼哭之餘不情願認錯。

這裡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童年時期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

教育孩子切莫忘了“熱愛、尊重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要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尊重孩子的認知水平、尊重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指責、批評、處罰孩子,無論何時何地,都別忘了注意方式、技巧和時機—給孩子留點面子。

很多父母因為害怕孩子聽到了表揚後揚揚自得,於是就刻意在孩子同伴面前或外人面前數落孩子的不是。這種不顧場合地隨意對孩子加以指責,甚至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做法,不僅達不到控制孩子驕傲的作用,相反卻會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頭,沒有地位;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激發孩子的憎恨、敵對和緊張情緒,促使孩子養成報復、自卑的不健康心理,有的甚至引發悲劇的發生。

給孩子留面子,讓他們自己總結經驗教訓,才是真正的關愛。

教育博士簡·內爾森說:“說教、威脅和懲罰產生距離和敵意,而留面子的方法產生的是親近與信任。”孩子賺夠了面子,再面對父母的教育,便多了一份朋友般的親近。只有一種朋友般的氣氛,才是適合孩子成長的最佳家庭氛圍。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的批評指責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一味大聲訓斥,甚至體罰,結果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會適得其反。

心理學家指出,如果責備孩子時能講究藝術性,教育效果會好得多,具體有以下幾種切實可行的方式。

1.給孩子講道理給孩子講道理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有時,孩子會在公共場合做出很不得體的事,這時千萬不要羞辱孩子,而是採取恰當的措施阻止他。比如,你在朋友家做客,而你6歲的孩子卻到床上亂蹦亂跳,這時你可以平靜地告訴孩子停止蹦跳,實事求是地解釋道理:“你必須馬上下來,以免弄壞了床或者讓你自己受傷。”如果孩子不聽,你需要輕輕地,但是堅決地把他從床上抱下來,如果他大哭大鬧,還是跳上床,就要儘量縮短你做客的時間,立即把孩子帶回家。

在講道理的時候,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過於刻板和嚴厲,不要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面。遇事給孩子講道理對培養孩子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很有好處,在孩子長大後,他也會以講道理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給犯了錯的孩子講道理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因為直接責備孩子,容易遭到孩子的抵制,你不妨講點策略,用責備他人的相同過錯來暗示孩子。那個“他人”最好是孩子所熟悉的故事、電視中的角色。孩子犯了錯,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借彼喻此地啟發孩子,能使孩子很快明白你的用意,樂意接受批評和教育,而且保護了他的自尊心。

2.實行“冷處理”

“冷處理”也能達到責備的效果。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階段,就能夠分辨簡單的是非、善惡、真假、美醜,一旦做錯了事,心裡便會擔心父母責罵,並等待你的責罰。如果正應了孩子心裡所想的,他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及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以沉默對待,嚴肅地凝視孩子一會兒,孩子反而會“不自在”起來,進而能反省自己的錯誤。

3.責備要適時適度

孩子有了缺點錯誤應及時給予責備。孩子的時間觀念一般都較差,剛犯的錯一轉眼就可能忘了。因此,父母責備孩子要趁熱打鐵,不可拖拉。研究發現,及時的責備能使孩子把過錯和愧疚聯繫起來,加深對過錯的記憶和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