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外戰爭最大的失利是哪一次?

氣吞萬里如虎18


大家可能很久不考試了,都不習慣仔細審題了。甲午戰爭是近代的戰爭不是古代。隋唐征討高句麗不是中國對外戰爭,高句麗是我國東北扶余人建立的國家,跟後來的高麗和朝鮮沒有直接關係。

個人認為怛羅斯之戰是中國古代對外戰爭最大的失利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在中亞的怛羅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帝國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爆發了一次戰鬥,史稱怛羅斯之戰。這場戰爭是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唯一的一次正面大規模軍事衝突,也是唐帝國第一次與真正意義的對外戰爭。

文化意義大於政治意義的戰爭

這場戰鬥最後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關於這場戰役的解讀有很多,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次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戰鬥,並且認為這場失敗使得唐帝國就此失去了自己在中亞的統治地位。

實際上,這種說法誇大了怛羅斯之戰的意義,本人更傾向於認為怛羅斯之戰僅是兩個帝國邊疆上的牴觸和小衝突,對於歷史的影響更大程度是在文化意義上,而非政治意義。

怛邏斯之戰不過是兩隻獅子在領地的邊界互撓了一下就迅速拉開了距離。唐朝不是從怛邏斯後放棄了對中亞的爭奪,而是從來就沒想過奪取中亞。

怛羅斯之戰的後續

怛羅斯之戰後,由於封常清對大勃律的成功討伐,唐朝對西域的經營也達到了頂峰。兩年後的安史之亂,才從根本上使得唐朝在西域的勢力逐漸衰落。

因此,怛羅斯之戰只是兩大帝國在中亞的小規模碰撞,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亞的政治局勢。但是怛羅斯之戰在文化意義上的影響卻絕對不容人們忽視。

深遠的影響

怛羅斯之戰促進了中國文明的西傳。中國文明傳到阿拉伯,再由阿拉伯傳到西方。中國文明的這種傳播模式是從唐朝開始的。有趣的是,這種文化交流和傳播竟然是通過戰爭的方式進行的,不得不說,這真的是歷史給人們開的一次玩笑。倘若高仙芝將軍泉下有知,面對怛羅斯之戰的這種結果,不知會作何感想?

綜上,怛羅斯之戰是中國古代對外戰爭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失利,這場失利超過了“失利”本身。


吃瓜群眾讀歷史


中國古代對外戰爭的最大敗筆 隋煬帝遠征高麗

朝鮮在古代是中國的附屬國,他的歷史就是被征服的歷史,一直是小弟一樣的依附在中國的身邊,有時候日本打過來還得抱緊中國的大腿,但是有一場戰役讓朝鮮人足足吹了幾輩子,在他們的歷史書中被無限的誇大,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隋王朝也分崩離析,走向了覆滅的道路。

征伐高麗的歷史背景:

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濟改革,使隋朝很快走上了輝煌的顛峰。隋煬帝廣即位後更是採取積極的對外進攻戰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臺灣)、土谷渾等周邊強國,迅速崛起。

這時的高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麗人佔據遼東大部,高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當時在東北地區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598 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同時高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強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

戰爭前的準備:

公元607年(大業三年)隋煬帝下命令修築從陝西榆林到北京的馳道,寬為一百步,長達三千里。此外還修築了兩條以涿郡薊城(今北京)為交匯點的陸路幹道:一條自南向北,一條由東往西。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再發河北諸軍百餘萬開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這是南北大運河中最長最重要的一段,“長三千里,廣百步”。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在薊城(北京)建臨朔宮,作為討伐高麗的基地,馳道與永濟渠是水陸兩條軍需供應線。

公元610年(大業六年),煬帝明確的告訴大隋的將軍們只有現在建立有利於中國的開闢山河不朽功勳,才能得封賜,你們的子孫們才能世代享受你們的恩德。隋煬帝對高麗作戰的準備工作還是比較充分的,那麼戰爭的結果又如何呢?

戰爭爆發的原因與三伐高麗:

一:戰爭爆發的原因

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至突厥啟民可汗大營,遇到高麗使者。煬帝以高麗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漢、晉時皆為所轄的郡縣,命使者轉告高麗國王高元速來朝見,不然將率大軍巡遊高麗國土。高句麗王聞報甚為恐懼,一直未前來。結果611年(大業七年),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由此對高麗的戰爭全面爆發!

二:第一次征伐高麗

611年(大業七年),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於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國應徵的士卒全部到達涿郡。煬帝將軍隊分成左、右12軍,史稱全軍隊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里,聲勢浩大,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這年三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展開。高句麗兵依遼水據守,隋先頭渡河的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等戰死。數日後隋軍浮橋接成,依次渡河,殲滅東岸的高句麗軍萬餘人,乘勝進圍遼東城。每當城池將陷時,守軍便用緩兵之計,諸將為煬帝訓令束縛,不敢專擅,致使遼東城久攻不下,數十萬大軍困頓於一堅城之下。

六月,隋煬帝親至遼東城督諸軍攻城,同時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九軍共30。5萬人,越過高句麗諸城,向鴨綠水挺進,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宇文述軍一日七勝,很快渡過薩水(注:今朝鮮清川江),進至距平壤30裡處。乙支文德佯為請和,宇文述見將士疲憊已極,且軍中糧盡,平壤城又堅固難拔,遂被迫還師。高句麗軍乘其後撤,從四面抄擊隋軍。宇文述等且戰且退,至薩水被高句麗軍半渡擊之,殿後的左屯衛大將軍辛世雄戰死,諸軍皆潰,退至遼東城時僅餘2700人。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經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鮮大同江),在距平壤60裡處擊敗高句麗軍,乘勝以精甲4萬攻城,遇伏大敗,還者不過數千人,退屯海邊。及聞宇文述兵敗,亦引軍還。八月底,煬帝下令撤軍,第一次徵高句麗以慘敗告終。

三:第二次和第三次征討高麗

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此次出征煬帝接受上次教訓,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包圍遼東城,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餘日。正當遼東岌岌可危時,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煬帝大驚,不得不密令撤軍,軍資、器械、攻具及營壘等皆棄之而去。第二次徵高句麗又虎頭蛇尾地收場了。 大業十年,隋煬帝發動第三次攻高句麗之戰。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在畢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大敗高麗軍,並乘勝向平壤進發。時高句麗因連年作戰,已困弊不堪,無力再戰,乃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 三次對高麗的戰爭,隋朝損失巨大,具歷史記載每次戰爭動用部隊都在百萬,前後動用了數百萬軍隊,勞民傷財,最終因為不懂軍事和不恤百姓而滅亡! 戰爭的經驗和教訓: 隋煬帝的這三次戰爭動用的人力物力都達到了基點,可惜的是由於戰略上的失誤最終導致了無功而反,反因此走向了滅亡。 在第一次對高麗的戰爭中,用於正面作戰的部隊就達到了100多萬,而後勤保障就更無法計算了,而從江淮地區向如此遠的距離運送戰略物資難度可想而知,由於道路遙遠曲折和運送過程中的消耗,導致了前線糧食不續。其次,在對前線指揮上過於保守,所有決策都要由楊廣一個人來裁決,這就導致了作戰不靈活,不能把握戰機。最要命的就是楊廣是一個不懂軍事的人,導致百萬大軍無法發揮力量上的優勢,基本上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戰略戰術手段。對高麗方面也基本上一無所知,面對敵人的多次詐降竟然屢屢上當!不知敵、不懂分合之道、不知虛實,這樣的人做統帥不敗才怪了!其實就是用人的問題上,當時的將領也不乏久經戰爭考驗的名將,可惜最終在最高統帥的牽制下無所作為!看看後來唐朝李世民對高麗的戰爭,真的是有天壤之別!

第二次戰爭就不用多說了,當時很多大臣都極力阻止出兵,因為經過第一次戰爭的失敗之後不僅國內經濟出現重大衰退,對士氣的打擊很大。而由於在權利爭奪的問題上也存在隱患,當時的出征可以說是有很大的風險。以至後來在前線正吃緊時後院起火,不得不馬上放棄。這個時候隋朝如果能吸取教訓仍有可能扭轉局面,可惜接著又來了第三次! 在發動第三次征伐之前國內的起義就已經很普遍了,可惜當時的楊廣已經失去了理智,最終導致了亡國的命運。 歷史意義: 這次戰爭之後隋朝由強盛轉而衰退,在農民起義的大潮下最終走向了滅亡。而高麗此後更加的放肆,不斷對周邊國家進行侵略。只是到了唐朝之後,又導致了唐太宗對高麗的戰爭,由於唐朝的強大才最終滅亡,可是由此卻產生了另一個國家的崛起--新羅,也就是今天韓國的祖先。 而朝鮮半島似乎也成了中國勝衰的一個縮影! 戰爭就是如此的讓人敬畏,所以孫子在其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其後人另一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 也說“惡戰,王者之器”!只有真正懂得戰爭真諦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貴,也只有珍惜和平的人才懂得怎麼去面對戰爭!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那麼就沒有打不勝的戰爭了!


龍城浪子


應該是唐朝時期,高仙芝率領5萬唐軍與20萬阿拉伯帝國軍作戰,最終寡不敵眾被打敗了,但這場戰爭對世界的影響極大,

第一是使中亞伊斯蘭化了,如果唐軍勝利的話,中亞仍然是佛教重地

第二是把很多唐軍使用的先進裝備和物品由阿拉伯帝國傳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傳入了歐洲


遠山近海OO1


因為你說是對外戰爭,我選怛羅斯之戰

或許這場戰爭的規模級別損失不是很大,但它的意義極為深遠,怛羅斯之戰失敗,是中華民族的千年之敗,自此中華民族開始以最高點走下坡路,岳飛之死是勝負手,朱明是迴光返照,滿清入關,漢人再次被異族征服,從此墜入黑暗的深淵。

中國古代最大的戰略失敗,是怛羅斯之戰失去了爭取七河之地(後世花刺子模),這是北方真正資源豐富,富裕之地,銀礦,附近巨大糧倉的信德地區,信德與廣州可通船等等

至於怛羅斯之戰失敗工匠被俘造紙術等外洩是第二位的

明初擁有世界最強船隊,但沒拿下安南和菲律賓,是南方的最大戰略失敗


大道至簡T2


在中國古代,各王朝的邊患大都來自於北方的草原民族,對外戰爭的主要對象都是他們,直至晚清時變成世界列強。東周因犬戎的襲擾遷都,秦始皇修築長城抵禦匈奴,漢武帝多次勞師遠征,都是為了躲避和消除北方草原民族帶來的威脅,以及爭奪更多的安全區域和生存權,晉朝、宋朝、明朝還都因抵抗不了北方敵人的入侵而亡國。

不管是強漢還是弱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都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有過大規模的戰爭,戰爭當然有勝有敗,在衛青、霍去病逐鹿漠北草原,陳湯豪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李靖奇襲陰山擒拿突厥可汗,徐達“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的光輝下,也有隋煬帝、唐太宗的屢伐高句麗之敗,高仙芝的怛羅斯之敗,宋朝開國之初的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等等陰影。

勝利是值得歡呼的,可失敗也要承受失敗的代價,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直接導致隋朝的分崩離析,高仙芝的怛羅斯之敗讓唐朝徹底退出了對西域的掌控和爭奪,宋初的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讓宋朝自建立以後就在戰略上失去先手,不一而舉,至於古代時期中國對外戰爭最大的失利小編認為是隋煬帝三徵高句麗。

隋朝的隋煬帝時期,隋煬帝為了彰顯功績,也或許是為了藉機清除門閥世家的武力威脅,在北邊的突厥和契丹等民族已經對隋朝臣服的情況下,把目光看向了遠在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王國,當時,因為對內扶持科舉、打擊關隴貴族、修築大運河等,隋煬帝楊廣已經得罪了幾乎社會上的所有階層,從貴族到平民都開始對隋煬帝的統治不滿。

但隋煬帝試圖通過對外戰爭來消除這種不滿,藉此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也為了證明他比父親隋文帝楊堅更能幹(隋文帝也曾兩次討伐高句麗,但均告失敗),在隋朝內部矛盾依舊緊張的情況下,從大業八年起至大業十年的連續三年中,三次親自率領舉國精銳討伐高句麗,理由是高句麗王不入朝進貢,且勾結契丹危害隋朝的邊境安全。

隋朝雖然相比起高句麗是龐然大物,但東北地區嚴酷的天氣和漫長的補給線卻是隋朝軍隊不可戰勝的,結果是隋煬帝三次親征高句麗都大敗而回,隋朝軍隊包括後勤民夫在這三次戰爭中的傷亡數以百萬計,大量軍需物資被白白的消耗掉,隋朝的國力和隋煬帝的威望都受到嚴重打擊,對於隋朝來說,更嚴重的是激化了國內的各種矛盾,從平民到貴族都開始發動針對隋朝的起義。

隋煬帝第一次親征高句麗時,就因為要大量徵發民夫和糧食,催生了好多地區的農民起義,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在底層人民中流傳,號召大家不要去遼東送死,歌中明白的表示去遼東還不如造反,造反沒準還能有條活路。這些農民起義雖然還不能對隋朝的統治有大的威脅,但卻讓在高句麗征戰的隋軍的補給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也給其他試圖反抗隋煬帝統治的人做了榜樣。

到隋煬帝第二次親征高句麗時,隋朝內部的貴族階級也開始了推翻隋煬帝的行動,以楊玄感、李密為代表的部分貴族組織起來了更大規模的反隋起義,這次起義最後是失敗了,可隋煬帝的親征也被迫終止,根據《資治通鑑》中的記載,不但苦心準備的戰爭無功而返不說,大量的物資、糧食都丟棄在戰場上,讓高句麗賺了個飽:

庚午,夜二更,帝密召諸將,使引軍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眾心洶懼,無復部分,諸道分散。

就是在這種反覆折騰中,隋煬帝的三次親征高句麗僅僅只是換來了高句麗王的請降,未能得到其他任何實際上的利益,反而讓隋朝國內的各種大起義越演越烈,並且,因為征討高句麗的失敗讓本來就蠢蠢欲動的突厥看穿了隋朝的虛弱,在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巡視邊關時出兵雁門,差點把隋煬帝活捉,給了驕傲的隋煬帝一記重錘。

三徵高句麗的失敗直接將隋煬帝的信心打擊殆盡,立志要讓自己的功績遠超前代帝王的隋煬帝至此從雄心勃勃變得意志消沉,從突厥軍隊的圍困中逃脫出來的隋煬帝在第二年就跑到遙遠的南方,將隋朝兩個最大的政治中心大興(長安)和洛陽以及北方所有的政務全交給孫子管理,自己做了逃兵,相當於放棄了政權。

沒了隋煬帝坐鎮的北方也就徹底失控,他的表弟唐國公李淵在太原趁勢而起,舉兵進入關中,再之後逐步掃平群雄,取代隋朝建立唐朝。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應該是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對內讓國內的矛盾深化,對外導致本已臣服的草原民族反抗之心大增,就連隋煬帝本人也喪失掉了治國的信心,從三徵高句麗的戰爭結果和對隋朝的影響來看,可以算是中國古代對外戰爭最大的一次失利。


九頭鳥漫談文史


隋朝對高句麗用兵導致隋朝滅亡,南宋試圖聯合蒙古滅金,最終自己亡國,明朝對瓦剌用兵在土木堡失敗導致明朝一日不如一日,大清的鴉片戰爭和甲午海戰失敗直接導致滅亡。這些應該都是很有代表意義的失敗了。


成說陳事


想都不用想啊,甲午海戰,一戰把洋務運動的成果乾的乾乾淨淨,還配上了兩億白銀和臺灣及附屬島嶼,是中國近代恥辱歷史的開始。


壹二雜談


既然說是對外,那麼自己民族之間的戰爭就不能算,我想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肯定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于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答題黑旋風


從現在的名族觀上來說,靖康和土木堡都不應算對外。金和北元都算華夏文化的一部分,至少後面慢慢融合了。對外來說,隋煬帝三徵高麗所帶來了財政,民怨,導致最終滅國,這應該是最大的失利。漢明清等對越南的戰爭勝半參半,也算失利,畢竟越南猴子現在民間還是一直視北朝為侵略者。


Dannnnniel


首推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人被人欺辱、國家任人宰割、領土任人瓜分、中國百年屈辱歷史的開始[祈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