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

菩萨我想对你说


其实不管是明朝的不让王爷留在京城的做法,还是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的做法。这两种行为,都有其本身制度的考量。无论是哪一种做法,都是基于当时整个朝廷政策发展的综合情况来做决定的。不管是哪种做法,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限制这些王爷们手中的权利,进一步确保皇权不受威胁只不过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了偏差,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可控的风险。总的来说这两种制度都各有好坏。

对明朝来讲,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并没有能够对蒙古部族进行彻底的消灭,充其量只是将元朝的领导层赶到了北方草原上,但是他的主力部队还在特别是元朝周围还有三大汗国,朱元璋为了防止北方蒙古人再次崛起,不得已只能够将自己的多个儿子分封到边境线上,让他们来防御和抵抗蒙古部族的入侵。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狡猾的蒙古族人是否会在有了一定实力后,再次卷土重来。如果仅仅是将权力下放到武将身上,显然是不能够让朱元璋自己放心的,谁知道哪一天这些武将会不会拿起武器对准自己?所以他只能够将自己的儿子们封到各个地方去,让他们来掌握实际的军权,负责守卫京师的安全。

但是朱元璋也充分考虑到了自己的儿子确实比较多,而且分封的数量比较大,并且其中几位实力非常强悍,他也害怕如果自己在分封了这些藩王之后,如果他们要是造反了,自己的孙子朱允文是否能够扛得住。所以干脆就直接下令,藩王如果没有皇帝的宣诏,不能够随意进京。而且他们之间不能有什么样的联系,甚至还要求,即便是每三年一次要进京面圣,都要在时间上错开,以防止他们结党营私。

到了清朝时期,清朝周围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清朝采取了完全不一样的民族政策,再加上他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出身,公马娴熟也并不惧怕外族的入侵,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他是要求自己的王爷不能够拥有实权。除了在清朝入关初期,册封过三个异性藩王之外(广西的吴三桂、福建的尚可喜、浙江的耿精忠),从三藩被平定后,清朝再也没有分封过一个藩王。这就是为了防止这些藩王在拥有了权力之后,拥兵自重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并且在制度上要求,这些皇亲国戚们是不能够离开京城的范围内的,除非他们得到了皇帝的允许,能够以皇帝的代言人身份,到京城以外的地区去办事情,否则他们平时只能够规规矩矩的待在京城范围内活动。此举也是让这些皇亲国戚能够时刻处在皇帝的视线内,也是一种警告的手段。

其实这两种制度都有好有坏,而且之所以会有这种制度的出现,也是根据当时国家的发展需要而决定的,明朝之所以会让藩王不得入京,主要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待在自己的封地,拥护京师的安全,但实际上这些有权有势的藩王,反倒成为了威胁皇帝的祸害。而清朝之所以让亲王不得离京也是出于这种考量,但是在清朝的后期,这种制度的缺陷也就直接暴露出了,一旦有外人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地位,皇亲国戚们根本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扳回局面,并且这些在京城的王爷很容易参与到政治中,也容易被皇帝收割。


小芊芊爱历史


明、清两朝对王爷的不同处置方式,都有各自的利弊,而目的都是相同的——减少王爷对皇权的威胁。

明朝自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朱氏子孙进行了分封制,只要是他的儿子都是王爵,儿子的王爵又由嫡孙继承,一直到该门户无子嗣继承自动就断了爵位。明朝所有的王爵必须要就藩。

就藩顾名思义,就是封你在什么地方,你到了16岁就赶紧去封地呆着,不准在京城晃荡了,至于王爷的封地是湖南、江西、四川、甘肃,那由不得他,全是皇帝说了算。

王爷到了封地不需要干别的,基本只干三件事儿:吃饭、生娃、等死。

藩王到封地后,不但不得参与当地任何政事,而且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给当地府衙报备,有些事情甚至要上报朝廷,比如娶什么老婆,生了什么娃,死了埋哪等等。

明朝对藩王的管制很严格,说到底那是因为永乐皇帝朱棣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为了防止其他的藩王有样学样,就对藩王进行了严防死守。

照理说,明朝的藩王制度不但实用,而且很安全,实用就是用藩王守边疆,戍边,只管打仗,不管地方,皇帝是自家人,一般不会起兵造反,要不是朱允炆逼得紧,朱棣也不会造反。而内地藩王完全就是混吃等死的“圈中猪”,对政权毫无威胁。

到了清朝时期,清朝皇帝学聪明了,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兵、将分离,就算是皇室子孙统领兵权,只有指挥、调动权力,却不能长驻军中,让将领和兵营实行分离,清朝前期的很多王爷可以直接统兵出征,就与这种军事指挥权的改革有很大的关系。

清朝也实施的是分封制,所有的皇室子孙都是王爷或者郡王,只是等级不同,但他们和明朝的王爷有很大的区别——固住京城。

所有的王爷必须定居在北京城,至于出差公干那是另外回事,这种制度对于王爷来说很不错,至少在一线城市有套气派的别墅(王府),但是也和明朝王爷的待遇差不多,一般来说也只忙三件事儿:吃饭、生娃、等死。

清朝对待王爷的看管简单的说就是:把你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不给予实权,要有异心,朝令夕死。

清朝王爷在清朝廷的地位很高,实权却没有,除非是那些辅政亲王,比如清朝前期的多尔衮,清朝后期的恭亲王,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对皇权的威胁并不大,究其原因还在于满清的政权制度限制了亲王觊觎皇权。

如果要比较明、清两朝对王爷制度的管理来看,大清的制度更聪明,明朝的制度更实用。


沉墨I方之城



以实际效果来看,当然是清朝的藩王制度更聪明。

因为清朝的藩王不允许离京,等于处在天子眼下。

而且关键是藩王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兵权的,最多被皇帝命令出个差去外面带兵平乱啥的。也就是藩王并没有兵权,但藩王有参政权,可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可以说发挥的作用还不错。

像晚清的恭亲王,有着鬼子六之称,可以说在风雨飘摇之际,对于稳定晚清局势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当然个人认为明朝其实也不错,不过明成祖朱棣给带歪了。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大封诸王,但也没让这些藩王当做圈养的猪啊,而是让他们担负供卫中央朝廷的责任。比如说九大塞王负责抵御北方蒙古,而且中央朝廷的兵力对于塞王有着碾压性的优势,不过朱允炆打烂一手好牌,使燕王朱棣造反成功。

朱棣造反成功以后,当然削藩王兵权,使藩王成为被圈养的猪一般。所以说明朝藩王制度也有可取之处,只不过没想到的是朱棣后面给用废了,没办法只能跟着废了…


宋安之


在古代皇帝的儿子并非只有一个,可是天子之位只有一个,所以说在自己众多的儿子当中,只能有一个孩子可以能当上天子,而其他的皇子就有点尴尬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不让王爷们留在京城,而清朝却偏偏相反,从来不让王爷们离开京城,这两种方式,哪种更聪明呢?

假如我们从历史的结局来看,可以说清朝不让王爷们离开京城的方式,更适合一些。

但是也不能说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就是错误的,当初朱元璋得到天下之后,就想了一个办法,让自己的后世子孙都可以分到一块藩地。

然后让这些子孙们如同众星拱月一般保护着正中间的天子,可以说朱元璋的初衷其实并没有错。

并且当时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让自己的儿子们守卫四方,可以说在大明王朝最初的阶段,整个大明的战斗力几乎是数一数二的。

在那个时候北方的瓦剌不服,直接带兵去平了他,可以说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汉族的小宠物,时不时的就要带兵让他们听听话。

可是朱元璋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哪就是自己有这样的威望,可是自己的儿子、孙子还有这样的威望让四方的藩王们都听话吗?

就好像家长认为一件很简单的事,可自己的儿子就是干不好一样,说白了就是没有代入到儿子,或者孙子的身份上面来想问题。

所以当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的江山被自己的叔叔给夺走了,然后朱元璋半辈子的努力全部化为乌有。

其实也不是朱元璋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只能说时间已经不够了,在朱元璋的有生之年,已经来不急改变这个问题了,只能留给儿孙们自己想办法吧。

反正对朱元璋来说,这天下的藩王都是自己的儿子,谁当天子其实是无所谓的,只是这种坑儿子的方法,却让大明的天下到了后期,负担越来越重,一直到无法承受为止,整个大明也就走到了尽头。

而清朝的方法明显就是冲着明朝的制度改变而来,看似解决了大明王朝的漏洞,但实际上却相当于提前把这种隐患给爆发了出来。

康熙的时期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正是因为皇子们都在京城,谁都有机会夺得最后的宝座,于是就形成了无数势力开始明争暗斗。

就像很多人所说的康熙其实想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可是最终得到天下的却是四阿哥一样,因为大家都在京城当中,只要自己的手够快,也许宝藏会落到自己的手上也说不定。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大清王朝每次新皇即位的时候,总是出现各种的大小动作,因为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随时都有可能让整件事情发生翻盘。

可以说不论是明朝让王爷们全部离开京城,还是大清将所有王爷全部留在京城,都是为了防止发生变故。

只是明朝的制度更能保障天子即位的稳定性,而大清的方法却是提前将矛盾暴露了出来。

如果从皇室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或许明朝的方法对皇室的保护力度更高一些,而清朝的方法很容易产生无数的变故。

并且因为藩王们有着实权守卫四方,在最初的阶段会让整个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

但是如果从天下的长治久安来看待问题的话,只能说明朝的分封制度会给天下留下巨大的后患,而清朝虽说在即位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慌乱,却可以将很多问题一次性解决。

说白了就是明朝的方法会让问题先易后难,到最后因为负担太重,从而让整个天下直接崩盘,而大清的方法却是先难后易,虽说初期会遇到很多问题,可是当这些问题被解决之后,就是一马平川。


虎头山小妖


其实,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的方式更好。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就是作为藩王起兵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历史上的藩王作乱

周天子搞分封制,大量分封诸侯,结果引发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周王室日渐衰弱,失去对天下的控制;汉朝刘邦分封刘姓诸侯王,结果汉景帝时直接引发七王之乱,明朝让王爷出京城,镇守四方,拱卫王室,结果照样有王爷犯上作乱。

反观清朝,不让王爷出京城,根本没有单独出去带兵的机会,王爷们都留在京城,在皇帝的监控之中,不给他们作乱的机会。

藩王离京会怎么样

藩王离京会有很多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朝廷。比如像汉朝、明朝这样,让王爷们拥有兵权,并镇守一方,其结果就是,藩王会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招兵买马,扩充军备,以至于藩王实力有时候比朝廷还厉害,这下朝廷也不一定打得过了。

还有些比如兵权不那么大的,这些藩王还有可能勾结各种地方上有实力的官员,采用拉拢、利益交换等方式,获得一些实力强的官员支持,藩王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拥有和朝廷对抗的资本。

不离京的好处

三国时候,刘琦因受到排挤,怕留在荆州会被蔡瑁杀害,求诸葛亮给他出了一招,诸葛亮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于是刘琦申请到夏口带兵,有了军权在手,他就是安全的。

清朝把王爷们限制在京城,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都受到皇帝的监控,想作乱也搞不出什么大动静来。反过来,只要离开了京城,皇帝的眼睛就看不到这么多了,离开京城的王爷,想干什么都行,皇帝都不一定能知道。

所以,清朝200多年历史,没有王爷造反,除了吴三桂,那个都还是分封藩王导致的结果,因此,清朝的做法是很聪明的。


烟郭说历史


明初朱元璋称帝之后就一口气将自己二十多个子侄分封到全国各地当藩王,不让他们再进京了。目的为了对外抵御蒙古。虽然元朝被推翻,但是蒙古人的势力仍不减当年,国内反动势力又蠢蠢欲动。本着让皇子守国门的策略,朱元璋让其他王爷带领军队驻守边疆,成为明朝一根顶天立地的顶梁柱。对内呢可以让皇帝的接班人安心,花点钱让子嗣去外地驻扎从而远离政治中心。

对比明朝,清朝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在平定三藩后,清朝再也没有册封过一位藩王,皇帝也不允许皇子们随意离开京城,除非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离开。在此前提下,清朝王爷们的日子过得比明朝王爷相对苦一点,非但被限制留在京城,爵位更是降了几等。在下行政策后,朝廷再也不担心王爷在外头闹事,也不必操心劳神王爷是否大手大脚花钱。

总体来说,皇帝们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因素来进行相互制衡,以此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影响,这两种做法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为了限制王爷们的权利,每个方法都有缺点和优点。

于明朝而言,不允许王爷进京的做法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大,破坏中央集权,必须进一步剥削藩王的权力,赋予他们更多的待遇,令其安安分分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于清朝而言,不允许王爷出京的做法会造成一群人扎堆留在北京,与乱臣贼子勾搭在一块,更容易干涉朝政。在历史上,九子夺嫡、辛酉政变等史实,其中都能窥得王爷的身影。


Sylar弈


我们先说明朝,让王爷不留在京城的利弊。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他就开始管理这个庞大的国家了。对于朱元璋来说,若是把自己的儿子外派到地方去。

好处是有很多的:

1、明朝初年,政局还不稳定,正所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朱元璋只有把自己的儿子,都分到各个地方去,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

2、对于朱元璋来说,自己的儿子如此的多,能当皇帝的毕竟只有一个,其它的不能当皇帝的,也给他们一片土地,让他们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这样每一个儿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在有朱元璋存在的情况下,有利于他们家庭的团结国家的稳定。

无疑明朝初年的时候,有朱元璋在的时候,这种方式是比较实用的。

我们再说这种制度的弊端:

1、诸侯王手里有兵,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招兵买马,训练自己的军队,一旦自己的势力增强了,若是他们想要谋反,就会对中央造成威胁。

也就是说王爷的权利太大了,中央遏制起来比较麻烦。

2、若是朱元璋不在了,容易导致朱元璋子孙之间的血肉相残。正如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和朱棣之间的互相残杀。

尽管说即使有王爷和天子之间的厮杀,大明还是在他们老朱家的身上,但是,这种自相残杀的结果,不是朱元璋想看到的。

总之,这种把儿子外放到外面当诸侯王的方式,优点和缺点都是一样的明显的。汉朝也是用的这个制度,朱元璋就是学的汉朝。

我们都知道汉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能够延续四百多年,已经是一个长寿王朝了。

这就是朱元璋选择外派王爷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说清朝。

清朝在明朝之后,清朝借鉴了明朝的过失。

他们觉得把王爷外派到地方,实在是太危险了,毕竟那样的话,王爷都是有统兵权的,这样让手足之间因为权力相互厮杀,实在是太过于残忍了。

于是,他们就采用了一个让王爷留在都城的制度。王爷一生都不能离开都城,他们没有统兵权,但是,能够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这样就避免了骨肉相残。

但是,这种方式同样也是有弊端的。因为没有自己的至亲骨肉在广大领域内镇守四方了,这就会导致若是偏远的地方,有起义军的话可能中央不会及时发现。若是让叛军的队伍壮大之后,再去剿灭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这就是王爷留在都城的利弊。总之,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就看是开国皇帝怎么选择了?


史学达人


因为明清这两个朝代的体制比较接近,所以今天我们很多人都会拿来做比较。就以为明清的藩王为例,明朝藩王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到封底就藩,未经许可不可离开封地,更不得擅自入京。而清朝则是相反,则是必须留在京城,未经许可不得离开京城一步。

题主问到这两种方式,哪种更聪明!要像素说,这要从各朝代的综合情况说起。明朝王爷不能留在京城,而清朝的王爷则是不能离开京城。这里面都有每个朝代自身的考量在里面。但说白了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为了限制王爷们的权力,以保证皇权的稳固,且都有自己的优劣点在。



一、明朝藩王不得进京

众所周知,朱元璋对诸子封王的考量在于对外蒙古部族的抵御。朱元璋时期,虽说作为蒙古共主的元朝已经被推翻,但,蒙古的主力还在,他们只是离开了中原,躲在长城外的大草原里,且具备一定的实力的,不可不防,但将镇守地方的权力交给武将们,朱元璋又不是很放心。思来想去朱元璋决定采取了“皇子守国门”的方法,让自己的子孙们守住大明的国门,朱家人守天下,这才安心。




但,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子嗣较多的,且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如宁王朱权、燕王朱棣等。为了防止发生像玄武之变那样兄弟相争的惨剧,朱元璋在分封诸王的同时,规定藩王不能够随意的进京,甚至没三年一次的进京面圣都要错开时间。连朱元璋自己驾崩之时,害怕皇太孙朱允炆无法抵御自己的叔叔们,还下了死命令不准藩王进京吊丧。



二、清朝王爷不得离京

清朝的情况与明朝有大不同,因为清朝的王爷与明朝的大不同,并不具备相应的实权。唯一有实权的便是入关初期册封的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藩王。但,自康熙平定三藩后清朝便再也没有册封过一名藩王。

清朝,不能离开京城的是那些皇子贝勒和所谓的“亲王”们,他们除了得到皇帝的许可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外出办事,否则其余的时间里都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京城,根本没有所谓的藩王。

三、哪种方式更聪明


总得来说两者各有优劣,明朝藩王不得入京直接切断了藩王与权利中心京城的联系,可以很好的维护皇权的权威,效果还是有的。至于朱棣的靖难之役,则是朱允操之过急的削藩破坏了其平衡,所引发的一场大的运动。但,远离京师的藩王们,手握军权实权,嫣然小朝廷,这些有兵有将的藩王们成了皇帝们无法安睡的存在。


清朝因为吸取明朝的教训,这些王爷们不得离开京城,必须时刻在皇帝的监视之下。这样子问题也很容易显露出来,他们在京城很容易将触手升到朝堂之上,如慈禧、慈安与恭亲王奕欣联手,发动政变,废掉了顾命八大臣,这便有了后面的慈禧乱政。

同时,这些腐败的八旗王爷们,因为身在京城,极其容易参与政治,一个个都成了贪图享乐,鱼肉百姓的“周扒皮”!


像素说


无论是明朝的将藩王分封到京畿之外,还是清朝将宗室诸王约束在京都,实际上都是为了拱卫皇权,要说哪种更聪明,也就是更加有效,现在的人再怎么解释怎么构想都是虚的,历史早就已经证明了一切。自然还是清朝的做法的的确确达到了最终的预想效果。终清一代,从未出现过宗室诸王犯上作乱的事情,宗室根本无法挑战皇权。

再来看看明朝,明朝分封诸王,将诸王分封到外地就藩的做法成效如何呢?先有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变夺权;再有宣宗时,汉王朱高煦造反;之后,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叛乱,南明时期,甚至发生明朝宗室诸王纷纷自立称帝互相攻伐的事情。

明朝分封诸王,外地就藩

先秦时期诸侯做大周天子衰微,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虽然分封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可明太祖朱元璋依旧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朝初期重新施行起了分封制。

明朝的分封制度不同于以往,施行的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不参合四民之业,并世袭罔替”,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宗室诸王虽然有封号封地,但其封地并不属于藩王直接管理,藩王只依靠朝廷俸禄供养,不得参与士农工商,爵位世袭传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朝宗室诸人在封地安享富贵,世代享受,不准过问朝廷与地方上的事物,只管享乐跟繁殖。

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变以后,为了巩固皇权,更是规定藩王无诏不得入京,也不得踏出封地,更不得过问地方上的任何事务,严格削弱藩王的权势。

然而,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明朝的的确确有这样的规定,可藩王遵不遵守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在京城之外,皇帝根本看不到的地方,即便是明成祖之后,依旧发生了不少藩王犯上作乱的事,最著名的就是汉王朱高煦与宁王朱宸濠。

明朝虽说不准藩王过问地方事务,可毕竟是皇族,谁又敢真的跟藩王作对呢?那还规定不得谋逆呢,可真要谋逆的人会听么?完全就是在痴人说梦啊。而且藩王也有钱,如此一来使得不少有异心的藩王豢养私兵,勾结朝中权贵,最终开始挑战皇权。

整体来说,当年朱元璋恢复分封制,想让子孙后代共享富贵守住朱家的江山,实在有点一厢情愿,明朝对于宗室的规制存在着太多的弊端,从实际发生的那些事来说,非但没怎么拱卫皇权,反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至于不准藩王入京,只能在封地活动,呵呵,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这么做无异于让藩王有了各种机会,各种对藩王的约束也难以施行。

清朝宗亲留守京城

有明朝的教训在前,清朝也是学得挺乖,清朝对于宗室的相关规制,也算是成效明显。总体来说最主要的两处,相对于明朝的进步就是:降等承爵、留守京中。

明朝宗室藩王世袭罔替,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诸子降等承爵,结果导致宗室规模膨胀,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清朝规制,除了少数的铁帽子王之外,宗室诸王只能有一个儿子继承爵位,而且降低一等,其余诸子通过考试,可以获得不入八分的低等爵位,以此约束宗室的规模。

除此之外,有鉴于明朝地方藩王作乱的教训,清朝将诸王都约束在京城之中。当然,任何对于诸王的规定约束,都比不上让他们只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时时刻刻都能看到他们在作甚要保险得多。清朝,将宗室诸王几乎无异于软禁般留在京中,非有诏谕宗亲不可擅离,使得清朝的王爷们,也的的确确如同笼中之鸟。

单纯就当初的做法初衷来说,自然是清朝将王爷全都留在京中的做法更聪明些,毕竟这么做的的确确将诸王牢牢锁在了金丝雀笼之中,安享富贵却无法挑战皇权。打个比方来说,明朝跟清朝的做法就像,一个是父母出门交代孩子写作业,其实还是要看孩子自觉;一个是父母盯着孩子写作业,孩子到底听不听话显而易见。


澹奕


从结果上看,清朝是所有封建王朝中,唯一一个没有诸侯王造反的朝代。

历朝历代,诸侯王造反的基础是手里握着兵权。自汉朝一直到明朝,诸侯王造反的规模越来越小,就是因为诸侯王的兵权越来越小。

比如说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后者更是差点把皇帝给挑了。

到了明朝,诸侯王叛变次数明显变少,比较有影响力的只有明初的靖难之役、明中期的宁王之乱两起。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非朱棣兵权太大,实在是建文帝朱允炆军事能力太低。

明朝末年,全国各地起义军蜂起,把崇祯皇帝搞的焦头烂额。

这种情况下,放在其他朝代,但凡有点儿兵权的藩王,早就另立门户了。明朝的藩王就不一样,他们经过明朝官俸一代一代的“饲养”,早就跟一头头待宰的肥羊一般,空有一身肥膘,却无缚鸡之力,只能窝在封地被宰。

清朝从建立到灭亡,没有一起藩王造反。

明面上看,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朝之后,将自己所有的儿子分封在全国各地,给他们少量的卫队(不许超过2万人),然后由地方财政供养,吃喝不愁,生了儿子还有奖励,唯一不许的,就是离开自己的封地。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藩王还有进京见老爹的机会;朱棣靖难之役以后,严禁藩王离开封地,如有违反,则将面临极其严重的惩罚。

即便如此,明朝在朱棣之后,还是发生了宁王朱宸濠叛乱。

可见,朱元璋的法子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藩王作乱,却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方法;而且朱元璋的方式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朱元璋规定:亲王每年可领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

在朱元璋时期,以帝国之国力,来养活这些藩王尚不成问题。

问题是,这些混吃等死的藩王,因为不能随意离开封地,只能在家生娃。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宗室子弟数量多达13万人!说他们是“猪”也不为过,生下来之后,这些子孙后代全部由国库豢养。

要养活这些宗室子弟,明政府甚至需要拿出55%的国库收入。

《阿房宫赋》有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代封建王朝都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在新王朝建立之后,都会汲取前朝灭亡的经验,然后自己警戒之。譬如,朱元璋限制藩王在封地不许走动、不许有太多的卫队、不许与地方官有密切联系等等。

到了清朝,干脆将所有的藩王圈养在京城——给他们吃、给他们喝、给他们安全;除了家丁,不给他们任何兵卒。

如此,清朝的藩王就算是有造反的野心,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空空如也的口袋、数着两只手可以数的清的家丁,钻卧室抱媳妇玩儿去。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清朝虽没有藩王作乱,可是面对乌央乌央的农民起义,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去剿灭。太平天国起义之后,由于清廷没有“自己人”,不得不依靠汉人地方团练。

因此,从皇帝的角度来看,清朝的做法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