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立派第一人,慧遠大師


開宗立派第一人,慧遠大師

  佛教自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後,受到中國本土文化影響,稱為"漢傳佛教",流傳至今將近2000餘年。

佛教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佛教徒對其義理的解釋,研習的法門,各自有所側重,因此產生了許多學術派別。歷來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說。

單以信眾之多,社會影響之深來論,淨土宗為其中之最。

淨土宗以唸誦佛號為修行法門,又稱念佛宗,產生於中國東晉時期,由高僧慧遠大師開宗首倡,因此,慧遠大師被尊為淨宗初祖。

慧遠大師生於公元334年,山西雁門樓煩人(今山西代縣)。俗家姓賈,世代書香門第。

和許多名人高士相同,慧遠大師從小天資聰穎,才思敏捷。十三歲就跟隨舅父令狐氏遊歷求學。弱冠時就精通儒學,旁通老莊。

公元355年,道安大師在太行山建立寺院,講解佛法。

當時,道安大師是繼佛圖澄之後的佛界領袖,博學多才,名揚天下。慧遠慕名而來,聽道安大師講解《般若經》。聽後,慧遠大師豁然開朗,悟徹真諦,於是願心大發,舍俗出家,隨從道安大師修行。

學佛三年之後,年僅二十四歲,慧遠大師便開始講經說法。因為儒學功底深厚,加之精通老莊之學,慧遠在講解佛經時尤其擅長"格義"之法,將佛教義理用中國本土文化觀點來解釋。因此聽眾容易接受,理解的也更加透徹、清楚。

也是因為如此,慧遠對佛學的認識和理解也更加深刻,道安大師對此非常賞識,經常感嘆說:"是佛法流佈中國,只有慧遠可以勝任。"

  後來,慧遠大師寫成《法性論》一書。同時期的高僧鳩摩羅什讀到後,大加讚歎:"邊國人未有經,是暗與理會,豈不妙哉!"。

道安大師後來南下襄陽,慧遠在也在身邊跟隨。

公元379年,前秦軍隊攻下襄陽,道安大師被苻堅送往長安。當時慧遠已經收徒,成為天下聞名的高僧。見北方戰亂不止,人民流離失所,痛苦難安,慧遠遂決定拜別師父,前往南方傳教。

慧遠與弟子們先在荊州上明寺住了一段時期,然後起身前往廣東羅浮山。走到潯陽(今九江),見廬山風景秀麗,便於息心參禪。便在當地龍泉寺住了下來。

在同門慧永的遊說下,太守桓伊在廬山東部為慧遠修建殿堂、僧房,稱為東林寺。

東林寺背靠香爐峰,以山石為基,依瀑布而建,清泉繞階,白雲罩頂,盡收山色之美。寺內另有一處別院,古木參天,雅緻幽靜,令人神清氣肅。

自此之後,慧遠在廬山講經禮佛,一住三十餘年,與同門名士之間的交往,均以書信為主,其間或是送客,或是散步,均以虎溪為界,直至去世,再未曾踏入世俗社會一步。

與乃師道安"漆道人"的形象不同,慧遠大師相貌堂堂,威儀出眾,令人一望而生敬畏之心。

據《高僧傳》記載,當時,有一位慧義法師,以強辯著稱,自視頗高,以為慧遠名不符實,準備在拜訪時趁便詰難。

慧義到了廬山,正逢慧遠講解《法華經》。慧遠在講經時口燦蓮花,容貌威嚴,神情端莊,慧義為之傾倒、氣奪,準備了一肚子的詰難之詞,竟然未出一言。講經結束後,慧義心折于慧遠的風采、氣度,從此敬服。

另有一位僧人,久仰慧遠大名,特意前來,想把一柄竹如意奉獻給他。

這位僧人在山上逡巡了一天,自慚形穢,竟然不敢當面言明,最後將竹如意留下,自己則默然而去。

慧遠大師氣度非凡,令人心折,但並非拒人於千里之外。他在廬山開鑿池塘,栽種蓮花,結社唸佛,共有信眾、居士123人,稱為"白蓮社"。

公元402年之404年,在當時沙門不敬王的朝堂之爭中,慧遠寫下了《沙門不敬王者論》一書。

《沙門不敬王者論》是慧遠大師最為重要的論述之一。由五篇文章組成,分別是:在家、出家、求宗不順化、體極不謙應、形盡神不滅。

慧遠大師通過此書,強調了佛教徒出家、在家的區別。提倡在家的佛教徒應當遵循禮法,服從教化,敬奉君親。從理論高度闡述了佛教在安邦定國中的積極作用,竭力調和佛教與儒家禮教的矛盾衝突,巧妙地論證了佛教忠孝之道,最終被東晉士族階層所接受。

與那些精研義理的大師不同,慧遠所提倡的唸佛法門,簡便易行,更受廣大社會中下層的勞動者所歡迎。因此,淨土宗自東晉開宗,經唐朝完備以後,在民間流傳之廣,信眾之多,均為其它佛教宗派所難及。

到了宋元時期,淨土宗信眾以慧遠大師為楷模,結社唸佛之風盛行。在下層民眾間,其教義得到進一步簡化,並與其它宗教融合,終於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的教門:白蓮宗,即白蓮教。

當然,此白蓮非彼白蓮,白蓮教雖然與佛教淨土宗頗有淵源,但其教義、戒律和佛教已經大相徑庭,被稱為"旁門左道""異端邪說"。

公元416年,慧遠大師圓寂,終年83歲,潯陽太守阮保在西嶺為他修建墳墓,名士謝靈運撰寫碑文。

慧遠大師生前著作集為十卷,共五十餘篇,至今受到世人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